康复治疗对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
2012-01-31刘静杨敏
刘静杨敏
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属于中老年人群临床上的常见病,临床上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类以及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实施治疗,但是见效缓慢[1]。为此,我院康复科使用颈椎牵引结合推拿手法对该病实施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共收治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病人120例,均符合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诊断标准[2]。随机将12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包括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18~63岁之间,平均为37.9岁;平均患病时间为3.12±2.31d。23例出现酸胀痛,37例为锐痛。对照组中有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在19~61岁之间,平均为39.4岁。患病时间3.54±2.11d。27例出现酸胀痛,33例为锐痛。两组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机械牵引与推拿手法实施治疗,1次/d,一个疗程为5d。机械牵引采用梁文明等人使用的方法[3]。推拿手法如下:患者端坐在20~25 cm高的低凳上,以颈4椎体左侧后关节错位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背后,先用揉法、捏法或拿法轻柔和缓放松颈部、肩周和背部肌肉。用右手拇指指端摸准颈椎错位的关节突(可有隆起的感觉),嘱患者全身放松,双上肢自然垂放在两下肢外侧,头前屈30度~40度,这样可使颈1-2椎体关节面置于水平位,利用关节囊的负压锁定,而使颈3-4椎体棘突生理弧度弯曲至最大夹角,这样充分暴露紊乱的小关节,有利于颈3-4椎体的准确复位。医生左手自患者额前方绕过按于枕部偏右侧,置于右手之上方,用左前臂及肘部将患者的颏颞部挟紧,将头枕部抱至医生的前胸,使患者头颅在正位,低头30度位,向左转至极限,医生右拇指指端用力横向前偏右方推压,同时施力拔伸,使患者头部垂直向上,将旋、推和拔依次完成。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片与活血止痛胶囊进行治疗,一个疗程为5d。
3.疗效评价:分别在治疗前后对病人的疼痛评分以及颈椎的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对疼痛进行评定;应用量角器根据常规方法对颈椎前屈活动范围进行测量。
4.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 15.5软件进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s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后疼痛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颈椎活动范围均明显增大,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前屈活动范围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脊柱活动程度对比情况¯±s)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脊柱活动程度对比情况¯±s)
注:同治疗前相比,*P<0.05,**P<0.01;同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例数疼痛评分/分颈椎前屈活动范围/度观察组60治疗前7.04±1.96 54.17±12.51治疗后2.37±1.22*△71.03±1.07**△对照组60治疗前6.82±2.11 53.81±13.71治疗后3.43±1.42*62.12±10.65*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后疼痛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颈椎活动范围明显增大,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机械牵引及推拿手法能够有效增大椎间隙与椎间孔,对滑膜嵌顿与小关节半脱位进行有效整复。综上所述,采用机械牵引与推拿手法康复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疾病的疗效理想,值得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1 杨筱明.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康复治疗[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3
2 程博.手法复位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87例报道[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12):112-113.
3 梁文明.手法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107例体会[J].中国当代医学,2007,6(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