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闲置绿地的改造研究

2012-01-31王浩

绿色科技 2012年8期
关键词:水系绿地苗木

王浩

(比艾其建筑城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62)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土地的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提升(尤其是中国一线城市),土地的稀缺问题日益加剧。以一线城市上海为例,中心城区的土地已基本开发殆尽,中心城区的集中绿地已形成,绿地面积增加的机会基本已无。在城市中外环间(以浦东新区为例),尚有可待开发的城市闲置绿地,可供周边的居民使用。闲置绿地中有一些为苗圃,与周边的公共开放绿地、居住区及商业等基础建设未能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平面及立面上未能构成一种连续的形态。本文将对此类闲置绿地进行展开,通过实际案例的设计,来构建一个连续的城市功能绿地。

笔者主持设计的案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金桥板块。基地东西向长554.2 m(红枫路以西,蓝桉路以东),南北向长96.4 m(蓝天路以北,杨高中路以南),是一个总面积为42612.9 m2(除去基地内的建筑)的长方形闲置的苗圃。东南方向为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外国人占很大比例的生活社区),地块的南侧为商业-金桥碧云国际体育中心,集运动、休闲、教育、餐饮等为一体的中小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地块内改造前的情况为:以密植的香樟林为主,与北侧的杨高路城市绿化带溶为一体。地块内有周边居民种植的菜地,地块的中心段及东段有地表积水,并局部有少量的生活及建筑垃圾,地块未能与周边相连通,需绕行。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项目目的及内容

通过对闲置绿地的改造,营造一个在平面及立面上与现有城市绿地相融合贯通的有机绿地。绿地的本身在具有周边绿地功能的同时,它本身的附加值要大于周边绿地,集ESD、丰富的运动及清澈的可自身循环的水系为一体的,通过不同功能的穿插,有机交织在一起的一块功能丰富的活力地块。

2.2 景观设计概念

把生态系统、水系统、活动系统三条带贯穿在一起,通过功能的混合,形成连续的,活跃的绿地体系,使绿地具有更多潜力和不同类型的活动。通过对景观品质的良好提升,能够让使用者在体验整个大环境时,快节奏生活下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人与自然环境达到平衡,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使绿色空间及活动空间最大化,各空间形成一种相互咬合相互渗透的空间形式,把各个空间有机的融入到整个绿地空间内,形成联系的空间界面(图1)。

图1 空间界面

2.3 景观设计手法

对场地内的现有苗木进行梳理,尽量保留现有长势较好的苗木,移除了一些弱势苗木;然后对现场的水体进行梳理,把原有不连通的水系进行连通,改良原有河道的断面,形成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的断面结构,有助于水体的净化;对功能和道路系统进行梳理,增加了南北向的道路捷径,方便人们快速通过场地,可以到达南北两边道路上的车站,大大增加了可达性。环整个绿地,形成一条环带,即一条运动带,把整个绿地的具有功能性的场地、空间有机的串连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使人们能在绿地中体验到良好的景观带来的愉悦感。

2.4 绿地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在整个绿地没有被梳理、没有被重新设计之前,绿地内的环境较差,而且不具备快速穿越地块,不具备可达性。并且从整个区域的平面与立面,没有与地块周边的现有绿地形成良好的连续。使城市的景观从平面上、立面上、空间上割裂,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连续的城市景观界面。

在对整个绿地进行重新梳理,重新设计以后,使其与周边已经形成的城市景观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连续的景观立面,把绿地重新融入到城市景观当中,使城市景观的功能性、绿色系统等连通,使体验者能够拥有完整的体验感,在不同的空间,看到不同的变化,使其得到丰富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

2.5 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作为一位富有责任心的设计师,要从项目的前提投入、项目的成本控制、项目的后期运营维护等多方面来考虑项目设计的实际性和可操控性。

在接到本案的初期,对现场实地考察后,对需要保留的苗木、水体面积、土体等进行粗略的测算,尽可能的保留现状,对场地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梳理,为设计做好准备。

在项目设计当中,结合当前情况,尽可能的控制建设成本。对于土体开挖的设计,做到土方量的平衡。开挖出来的土方,就地平衡,放置在整个场地的北侧(靠近杨高路一侧),在平衡了土方的同时,又很好的阻挡了杨高路一侧带来的噪音;由于现场的苗木为苗圃用苗,因此有些地方种植密度过高,导致部分苗木形态及长势都不是很好,所以对现场苗木进行梳理,移除劣势苗木,保留优势苗木;现场水系原为不连通,断断续续,这样对水质及水的循环不是很好,尤其是夏天会产生很难闻的味道。因此对河道进行开挖清淤,保证了今后一段时间内水质良好,节约了部分后期维护成本。

3 绿地设计中的ESD体现

当下社会,低碳环保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在设计中如何运用ESD的设计方法,把低碳这个对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且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贯彻到实际的设计当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先来解释一下ESD。ESD是英文缩写,全称为: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意思为“生态的”,sustainable意思为“可持续的”,development意思为“发展”;ESD的意思为“生态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园林设计需要具有生态性,并且是可以持续的、环保的,尽可能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尽可能利用基地的现状,减少破坏,减少对混凝土等不可循环使用材料的使用,对现状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

3.1 水系部分

水体分为几块不连贯的水体,且水质很差,与外部水系没有连接,不符合景观水系的标准,无法作为公园的景观用水。因此应先把现有几块水系连通,根据功能需要及设计布局,对景观水系进行梳理,同时考虑与外部水系进行连通。在连接几块水体的时候,根据设计水系的平面形状对深度进行合理设计,通过不同的水底标高,使得水系内部通过不同的标高的水位温差,让水系内部有一个自身的微循环,水温高的位置向水温低的位置循环,水温低的位置向水温高的位置循环,通过物理方法,使得水系活动起来,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的方式来净化水体;同时与外部水系进行连接,通过外部水系的液位差,来调节和净化基地内的水系;同时在地块内的水系集中几个位置,种植具有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净化的作用,对水系进行过滤。

3.2 透水材料部分

在设计中,应考虑几种透水材料: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沙子等。现在很多设计中,大量采用硬质铺装,如花岗岩等,消耗了大量矿产资源,但不透水,导致雨水直接排入市政的雨水管线,而不是经过植物的过滤再渗透到泥土中去。因此在设计中,环整个公园的景观道路,采用了红色透水混凝土,很好的让雨水通过路面铺装材料,渗透到土壤当中,然后经过过滤,自然下渗。在一些安静空间,使用透水砖材料,下面的基层部分采用水泥屑和砂干拌,在保证一定的强度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透水功能,这样就增加了透水材料的面积。在健身空间及儿童游乐场地的位置,使用400mm厚的中砂作为铺地,中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又很柔软,使得雨水可以很快的下渗。

3.3 可再次使用材料部分

由于在设计之初,与客户沟通的比较顺畅,客户对“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也颇为认同,在施工开始阶段,客户主动提出要使用他们其他项目之前拆下来的旧青砖。考虑采用青砖立铺的方法,加强拆下来的青砖的强度,同时利用立铺后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又可以起到一定的透水作用。青砖立铺可以拼出多种图案,保证了设计感和美观性。建议客户在设计中用塑木代替防腐木的想法,也被客户所采纳,这样未来公园改建或用地发生改变的时候,塑木可以拆除,重新返厂回收,可以生产出新的塑木来,也是材料的循环利用的一种体现,并且塑木的强度要略好于防腐木,不易老化和脱色。

3.4 硬质面积的控制部分

对于无法使用透水材料,且需要硬质的铺装的位置,尽可能的对设计优化,尽可能的减少硬质铺地和基础的面积,在保证使用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硬质及基础的面积。

4 结语

中国在现阶段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随着城市土地的开发殆尽,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未来的项目中,会以项目的改建扩建为主,因此在当下及未来的设计当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的设计,是应当一直不懈追求及思考的课题,越是高度发达高度集约的模式下,“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在设计当中,尤其是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随着可用土地的减少,资源的短缺等问题的出现,设计中也会遇到由此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问题,应通过不断的努力,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专业、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应对出现的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新科技材料的产生,可以应用更多的、好的、环保生态的新材料应用到设计当中,为项目服务。

[1]Margolis L,Robinson A.生命的系统2:景观设计与技术创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林业局,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加文,贝伦斯.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水系绿地苗木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苗木供求信息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最新苗木行情
走进绿地
最新苗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