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针结合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

2012-01-30冯春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浅表性指针健脾

冯春生

(广西容县中医院,广西 容县 537500)

指针结合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

冯春生

(广西容县中医院,广西 容县 537500)

目的:观察指针结合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方法: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多潘立酮、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囊治疗,治疗组40例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指针疗法治疗,疗程2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对照组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p感染改善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指针结合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疗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指针;药物

近3年来,我们用指针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收到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38.28 ±9.65)岁,病程(1.92 ±2.35)年。对照组20例,男 13例、女 7例,年龄(40.00±10.14)岁,病程(1.77 ±2.31)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中医症状、舌象及脉象、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1]。具有典型的症状体征,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标本经尿素酶快速诊断检查,病理特殊染色镜检确定有Hp感染,排除心、肝、肾及自身免疫等其他疾病。

中医辨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1]。辨证属于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早晚间隔12h各服1次;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饭前15min服;克拉霉素0.5g,每天2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g,每天2次口服。同时取双侧公孙、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庭、梁门、上脘、行间、委中、太溪穴位,用揉法、点按法、扪法进行指针治疗,每次20min,每日上、下午各1次。疗程2周。

对照组:用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早晚间隔12h各服1次;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饭前15min服;克拉霉素0.5g,每天2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g,每天2次口服。疗程2周。

两组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避免睡前3h进食,避免脂肪类食物、巧克力、咖啡、含酒精饮料及刺激性食物,限制饮酒,戒烟。

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1]。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减轻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异常值量的2/3以上。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异常值量的1/2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但无恶化。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Hp消失31例,阴转率77.5%;对照组治疗后Hp消失15例,阴转率75%。两组阴转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指针疗法结合药物治疗Hp感染转阴与对照组效果相似。

5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胃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感受外邪等而致,病机为脾胃受损、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机失和、湿邪内生、蕴湿久而化热。脾胃湿热是主要证型。指针刺激腧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刺激肠道蠕动等作用。指针治疗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的部位,“脏病取俞,腑病取募”。中脘既是胃的募穴也是腑的会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故是治疗胃病的重要穴位。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理气行滞,降逆止呕,消食化积。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土穴,“合治内腑”,能补能泻、能升能降、能清能温,有健脾和胃、消积行滞、下气降逆、通腑利湿之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也。”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调理内在脏腑的状态,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缓急止痛之功。上脘为任脉与足阳明经交会穴,可开胃腑、导气下行、降逆气、缓里急而止痛。梁门为胃经郄穴,治疗急性胃痛有很好疗效。行间为肝经之荥穴,可柔肝缓急和胃止痛、泻肝经郁热。内庭为胃经的荥穴,有泻热缓急止痛作用[2]。公孙乃脾经络穴,别走胃经,又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健脾和胃、降逆平冲。委中、太溪有利湿之效。诸穴配用,共奏健脾、化湿、泻热、降逆、和胃之效。因此,用西药结合指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取得更好疗效。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2]张吉,郭长清,白兴华.经脉病候辨证与针灸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

R573.31

B

1004-2814(2012)06-480-02

2012-01-09

猜你喜欢

浅表性指针健脾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基于改进Hough变换和BP网络的指针仪表识别
ARM Cortex—MO/MO+单片机的指针变量替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