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方式分析
2012-01-30尚效贤陈燕黄志伟祁秦倪仕钢康耀文聂淼臧洪艳贺连平姚应水
尚效贤,陈燕,黄志伟,祁秦,倪仕钢,3,康耀文,聂淼,臧洪艳,4,贺连平,姚应水
(1.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安徽芜湖241002;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0;3.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医疗系,安徽淮南232001;4.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盐城224000)
据国家教委对12万多名人学生抽样调查,全国有20.23%的大学生程度不等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1]。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本科招生人数为18.1万人,专科19.7万人。专科大学生占当年入学人数52.11%,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应当予以关注。以往研究表明,应对方式[2]对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3]。为了解在校专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为今后对该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组于2011年5~7月对安徽省两所专科院校学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安徽省芜湖市和淮南市某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年级某些班级高职学生共3 867名作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因大三学生在校外实习,为此调查未包括其中。共发放问卷3 867份,收回有效问卷3 809份,有效率为98.5%,其中男生1 343名,女生2 466名,平均年龄(20.6±1.13)岁。
1.2 调查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该量表共90个项目,主要统计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9个因子分,并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
1.2.2 特质应对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4]该问卷经多年反复修改使用证明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子量表分。
1.3 数据处理用Epi 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数值变量资料以¯x±s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以P<0.05作为判定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 809份,其中男生1 343人(35.3%),女生2 466人(64.7%);农村2 490人(65.4%),县城550人(14.4%),市郊220人(5.8%),市区549人(14.4%);汉族3 725人(97.8%),少数民族84人(2.2%);独生子女859人,占22.6%;非独生子女2 950人,占77.4%;父母现婚的3 502人(91.9%),父母离婚或分居的139人(3.6%),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的145人(3.8%),其他情况23人(0.6%)。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在饮食习惯方面,偏爱肉食的596人(15.6%),偏爱蔬菜的924人(24.3%),不偏食的2 289人(60.1%);在性格方面,很内向的99人(2.6%),偏内向的882人(23.2%),中性的1 621人(42.6%),偏外向的965人(25.3%),很外向的242人(6.4%);在脾气方面,很急躁的114人(3.0%),偏急躁的889人(23.6%),中性的1 569人(41.2%),偏温和的1 008人(26.5%),很温和的219人(5.7%)等。
2.2 专科院校大学生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5]比较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SCL-90总均分及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3 专科院校大学生不同性别的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维度是男生高于女生,在恐怖维度上是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总均分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等维度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SCL-90的总均分和以及其因子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1),具体情况见表3。
表1 专科院校大学生SCL-90评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表2 不同性别专科生的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比较
表3 专科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高中到大学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飞跃,刚入校的大学生往往对大学生活抱有较高的期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期望越高,心理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本研究结果显示,专科院校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以及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喻瑶等[6]的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在焦虑、恐怖、强迫、偏执这4项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专科院校大学生在校时间短,人际关系中矛盾积累相应少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所致。相比之下,专科院校大学生在SCL-90总均分、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方面的得分偏高,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专科生就业前景不看好,还未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所致,这与张五七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学校应该加强对专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制定可操作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增强自信,认清人生道路。
心理健康与性别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提示,SCL-90中有部分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这4个维度是男生高于女生,在恐怖维度上是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入大学后,男生和女生会逐渐脱离学生的身份,向其所处的社会职责靠拢,由于其将要面对的社会职责的不同,男生会面对更多的社会压力和挑战,从而可能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而女生的社会压力相对男生来说较少,导致其心理压力也较小,与赖水香等[8]男生各维度得分高于女生的研究结果存在部分差异。SCL-90总分,男女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与蒋玉翠等[9]研究结果类似。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在关注专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要注重性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积极应对与SCL-90量表9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存在正相关(P<0.05)。应对方式是个体对内在需求和环境及其冲击所做出的认识和行为性的努力,受社会支持、个人认知等因素影响。应对方式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密切,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取决于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还受个体对事件的不同应对方式的影响。
应对方式作为健康和应激的中介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能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10]。本研究发现,消极应对与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呈正相关,而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陆小兵等[11]也证实,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因子更多地影响了积极应对,而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则更多地影响了消极应对,提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针对性。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既有机体自身因素也有外界环境的影响,就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习环境的转变,心理预期的变化,往往导致他们往往处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本研究发现,虽然专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自评总分高于全国常模,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提示我们应当重视专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开展心理讲座、个体辅导、心理训练等综合性教育模式。俞少华等[12]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讲座、个别辅导、团队辅导等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Deckro等[13]采用认知和松弛行为技巧的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此外,适当的文化娱乐项目,积极的舆论传媒都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将有利于提高专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王婷,马寅生.近五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67.
[2]张林.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3]罗伟,孙雅娜,王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05-405.
[4]汪琼.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6]喻瑶,熊忠元,王剑.“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9(4):44-47.
[7]张五七,赵存喜,郝加虎,等.1916名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幸福感与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关联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66-69.
[8]赖水香.120名大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121-123.
[9]蒋玉翠,罗桂莲,唐启清.5319例大学生SCL-90量表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553-1555.
[10]刘英华,申银霞,戴秀英,等.483名医学生特质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4):508-510.
[11]陆小兵.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1-3.
[12]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19-221.
[13]DECKRO GR,BALLINGER KM,HOYT M,et al.The evaluation of a mind/body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perceived stress in college students[J].J Am Coll Health,2002,50:28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