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症的病因及防治
2012-01-30陶斯联
陶斯联
(重庆市忠县汝溪镇畜牧兽医站,忠县 404328)
仔猪腹泻症的病因及防治
陶斯联
(重庆市忠县汝溪镇畜牧兽医站,忠县 404328)
仔猪腹泻是指仔猪从出生24 h~断奶后2周,即45日龄内仔猪发生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该类疾病在养猪生产和兽医临床上最常见,并严重制约养猪生产效益。特别是新生仔猪,发病率高,死亡快,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该类疾病危害十分突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连续4年对本镇4个种猪场116头种母猪和农户散养的159头母猪产下的仔猪和养猪户从外地引回的仔猪患腹泻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死尸剖检、采病料送县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检验等系统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汝溪镇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发病症状和类型,采取科学饲养、疫苗预防、药物预防和药物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满意效果。
1 发病情况
在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汝溪镇4个种猪场116头母猪、农区散养户159头母猪先后产仔猪和饲养户从县内外引回的仔猪共30 681头。其中,有1 679头仔猪发生仔猪阶段的腹泻性疾病,发病率5.47%;调查中还表明,发生仔猪腹泻性疾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详见表1。
表1 仔猪腹泻症的发病情况调查统计(2005年1月~2008年12月)
2 腹泻病因与症状
2.1 仔猪黄痢病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主要发生在1周龄以内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脱水为特征,死亡率极高。
2.2 仔猪白痢病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易发于10~30日龄仔猪,尤其是以10~20日龄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排腥臭的灰白色粘稠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但较仔猪黄痢的死亡率低。本病多因应激因素:奶量吸入不均、气温突然变化、圈舍内卫生较差等原因诱发。
2.3 蓝耳病
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该病感染仔猪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哺乳及断奶初期仔猪发生喘气,呼吸困难,体温升高(40℃~41℃)和严重腹泻,有的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严重的结膜炎和渗出性皮炎。由于本病主要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在仔猪阶段感染本病后,临床上表现出顽固性腹泻症状,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2.4 伪狂犬病
该病1~20日龄的新生哺乳仔猪最易感染,发病后表现为体温升到41℃~42.5℃,四肢无力,运动不协调,全身发抖,口吐白沫,剧烈腹泻,痉挛抽搐,同窝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剖检:肺部暗红色,胃底部粘膜有炎症,脾脏肿胀、充血、出血,肝暗紫色,胆囊肿大1~2倍,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采取发病猪耳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呈阳性。
2.5 传染性胃肠炎
俗称冬季拉稀病,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寒冷季节(12月~4月)。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的厌食、腹泻,腹泻前常伴有体温升高,少数还有呕吐症状,10日龄内的哺乳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很高。
2.6 猪瘟
病猪弓背或怕冷,2眼有多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体温持续高热41℃以上,病初表现为皮肤充血、便秘,后期发生后肢麻痹、下痢,叫音嘶哑,腹下、鼻端、四肢内侧和耳等变为紫绀区。
2.7 仔猪副伤寒
主要发生于仔猪,尤以1~3月龄仔猪常发。病猪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耳根、胸前、腹下、四肢皮肤出现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粘液性下痢或便秘,与肠型猪瘟症状相似。
2.8 其他
2.8.1 哺乳母猪食用泻药 有的母猪产仔后,常发生便秘等症状,为治疗母猪便秘,给母猪投喂人工矿泉盐、硫酸镁、硫酸钠等烈性通便泻药,仔猪哺乳后即刻引发仔猪剧烈腹泻。
2.8.2 胃肠卡他 胃肠卡他又称消化不良,是因病畜采食量差,表现精神不振,粪便稀软,体温正常,有的病畜有轻微的腹痛,喜卧、刨地、站立不安等症状。
2.8.3 长期饲喂不良饲料 如用大量变质酒糟作为长期饲喂仔猪的主要日粮,将引起酒糟中毒,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40℃左右),并出现呕吐、腹泻,粪便恶臭带粘液。
2.9 应激综合症
多发生在猪场引种时,从场外引进种用或育肥用仔猪入场后,仔猪因受长途运输、饲料改变、气温突变、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引起仔猪入场后,表现为体温升高、腹泻、厌食或停食等症状。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各类病因调查情况统计详见表2。
表2 仔猪腹泻病因分类表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饲养措施
3.1.1 加强母猪饲养 一是做好母猪产前喂料调整:即在母猪临产前7 d,开始减少精料饲喂,给足青料,以减少仔猪哺乳期腹泻性疾病和母猪产后无乳症。二是产后母猪每天定时定量投喂饲料。三是哺乳母猪日粮精料适量,特别是哺乳初期母猪日粮的蛋白含量须严格控制,逐步增加。
3.1.2 仔猪保温 刚产下的仔猪必须在第1周内保持在32℃以上,以后逐步降至常温,可防本病的发生。保温措施:一是用电灯升温,二是用热水袋升温,三是用电自动电热板升温。
3.1.3 早期诱食 选取营养水平高、易消化的饲料早期投喂仔猪。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建立,补充营养,可减少或避免仔猪断奶初期腹泻病发生。
3.1.4 饮水加药 在哺乳母猪或仔猪的日常饮水中,加入百毒杀消毒剂按1∶1 500兑制后让猪自饮,确保饮水卫生;在饮水中每周添加1次0.5%×50 g百痢净(含痢菌净)1包让猪自饮,可减少本病的发生和防止病原体的水平传播。
3.1.5 饲料加药 一是在怀孕母猪日粮中定期添加饲喂土霉素、四环素;二是金霉素粉在产前7 d和产后7 d添加于母猪料中不间断投喂。三是产前2 d和产后哺乳期,在母猪日粮中添加白头翁散或痢菌净粉。
3.1.6 乳房卫生 一是母猪在产前1周,要用百毒杀对圈舍和母猪乳房消毒;二是实行限喂栏的,临产母猪必须在产前25 d进入产房;三是产下的仔猪在吃乳前,要用75%的酒精对母猪乳头消毒,再用干药棉擦干后让仔猪吻乳。
3.2 预防措施
3.2.1 大肠杆菌病免疫 母猪产前40 d、15 d各注射1次大肠杆菌三价苗,可防治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如果在母猪产前7 d时增加免疫1次三价苗,防治效果更好。凡注射三价苗的母猪,产下的仔猪极少数即便发生黄白痢,死亡率明显较低。
3.2.2 猪瘟超前免疫 刚初生仔猪,立即注射猪瘟冻干苗1头份,隔50 min后再让仔猪哺乳,可防治猪瘟引发的仔猪腹泻疾病。
3.2.3 伪狂犬病疫苗免疫 母猪在怀孕70 d时,用伪狂犬基因缺失苗免疫,对产下的仔猪颤抖、运动失调、呕吐、下痢病可有效预防。
3.2.4 水肿病疫苗免疫 仔猪在15日龄时注射水肿苗1ml/头,在27日龄时注射水肿苗2ml/头,可防仔猪白痢和仔猪断奶后水肿病的发生。
3.2.5 仔猪副伤寒免疫 仔猪35日龄时,按每头仔猪2头份量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不仅减少免疫副反应,还可有效预防仔猪副伤寒的发生。
3.2.6 怀孕母猪投喂抗原 即将母猪产后的胎衣或已患黄白痢仔猪的痢便、患黄白痢仔猪死尸的胃肠及粪便收集后,分别投喂已怀孕的母猪,可防止已怀孕母猪日后产下的仔猪患黄白痢。
3.2.7 补铁、补硒 对初生仔猪,在2~3日龄和14日龄时,分别肌内注射1次富铁力,1 ml/次·头。
3.2.8 仔猪应激性腹泻预防 从外地引回仔猪后,可在引入的第1 d,少喂或不喂精料,只给足饮水。饮水配方:泉水100 kg,电解多维250 g、红糖5%、0.9%食盐、5%×50g痢菌净散1包,搅拌均匀让猪自饮,可预防和治疗刚从场外引入的仔发生应激性腹泻。
3.3 对症治疗
3.3.1 下痢 口服仔猪副伤寒苗1头份,同时用寒特(复方丁胺卡那)1 ml、地塞咪松2 mg混合肌内注射,治疗效果明显。
3.3.2 轻症腹泻 可用0.1%的亚硒酸钠、0.05%的痢菌净和0.1%的高锰酸钾溶液各1/3,混合饮用,1~2 d即可治愈。
3.3.3 重症腹泻 用庆大霉素作交巢穴注射,按0.5万U/kg注射,效果明显。
3.3.4 下痢脱水 用5%糖水30~50 ml、庆大霉素2~4万U、三磷酸腺苷2~4 ml混合作腹腔注射(将猪倒提,在倒数第2对乳房与腹下中线的十字交叉处进针),治疗效果明显。
[1] 朱维正,万遂如.新编兽医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1993
[2] 丁壮,李佑民.猪病防治手册(第三次修订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