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湿度和幼虫饥饿胁迫对白僵菌毒杀甜菜夜蛾效果的影响

2012-01-29崔璟辉陈浩涛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白僵菌甜菜甘蓝

崔璟辉,陈浩涛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iibner)]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在我国早已成为蔬菜及其他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之一[1]。目前对甜菜夜蛾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导致该虫对常用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蜕皮激素激活剂类等农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利用生防菌(例如:白僵菌)来控制甜菜夜蛾危害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白僵菌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生防菌,其杀虫谱广,对多种农林害虫都有致死作用,且致病力强,防治效果好,对人畜、作物无害,还可延缓害虫对化学药剂的抗性。试验证实白僵菌中的白僵菌可对烟蚜、美国白蛾、玉米螟、草地螟、斜纹夜蛾、小菜蛾[2-4]等多种害虫有较强的致病性。我国应用或试用白僵菌防治的害虫已有40多种[5],但用白僵菌来防治甜菜夜蛾的研究还较少见,仅涉及到菌株筛选、单菌或与其他菌株或药剂混用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6-7],未见有温、湿度和饥饿胁迫对白僵菌防治甜菜夜蛾效果影响的报道。事实上,在甜菜夜蛾发生严重的时候,寄主作物叶片被吃光,仅留下叶脉和叶柄,在这种非正常的饥饿胁迫状态下,甜菜夜蛾耐受白僵菌侵染的能力是否有变化,非常值得探讨。因此,笔者测定白僵菌在不同温、湿度以及饥饿胁迫下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力,旨在初步测评这些因子对白僵菌防治甜菜夜蛾的影响,为生产上甜菜夜蛾的白僵菌防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幼虫为室内用甘蓝饲养的二或三龄的甜菜夜蛾幼虫,饲养温度(26±1)℃,相对湿度(80±10)%;供试菌株为市售的BM白僵菌1号(沃德环保生物技术研究所);菌悬液的制备:将菌株在(26±1)℃下用PDA培养基培养10 d,刮下分生孢子,用0.1%吐温-80无菌水润湿,磁力搅拌器搅拌均匀,配成浓度为2.0×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采用0.1%吐温-80无菌水作对照。

1.2 试验方法

1.2.1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取新鲜甘蓝叶分别于对照溶液和菌悬液中浸10 s取出,置阴凉处自然风干后喂食甜菜夜蛾幼虫;将生长一致的二龄甜菜夜蛾幼虫置于指形管中单头饲养,用棉塞塞住管口;生长箱相对湿度(95±5)%,光周期12L/12D,设 18、21、24、27、30℃ 5 个温度处理;每温度处理30头幼虫,重复3次。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并更换成新鲜甘蓝叶。

1.2.2 湿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取新鲜甘蓝叶分别于对照溶液和菌悬液中浸l0 s后取出,置阴凉处自然风干后喂食甜菜夜蛾幼虫;将生长一致的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置于指形管中单头饲养,用棉塞塞住管口;生长箱温度为25℃,光周期12L/12D,设(55±5)%、(65±5)%、(75±5)%、(85±5)%、(95±5)%5个湿度处理;每湿度处理30头幼虫,重复3次。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并更换成新鲜甘蓝叶。

1.2.3 饥饿胁迫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取新鲜甘蓝叶分别于对照溶液和菌悬液中浸l0 s后取出,置阴凉处自然风干后喂食甜菜夜蛾幼虫;将生长一致的甜菜夜蛾三龄幼虫置于指形管中单头饲养,用棉塞塞住管口;处理后置于 25℃、(95±5)%,光周期12L/l2D的生长箱中饲养。第1组(3 d喂1次),第一次喂食后第3 d才更换甘蓝叶,4 h后拿掉,以后每隔2 d喂食1次,每次4 h,直到试验结束;第2组(2 d喂1次),第一次喂食后第 2天才更换甘蓝叶,4 h后拿掉,以后每隔1 d喂饲一次,每次4 h,直到试验结束;第3组(1 d喂一次):作为对照组,每天定时更换新鲜甘蓝叶。每组处理30头幼虫,重复3次。每天定时观察记录。

1.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相对防效计算公式:防治效果(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00-对照死亡率)×100%。以时间(d)的对数值为横坐标,死亡率的几率值为纵坐标,采用几率值分析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时间(LT50)。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图1显示:在所有温度条件下,幼虫在第3~4天开始死亡,第8~9天达死亡高峰,但在24℃和27℃时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这表明温度对白僵菌的致病力有显著影响,24~27℃下有利于白僵菌感染甜菜夜蛾幼虫。

图1 不同温度对白僵菌感染甜菜夜蛾幼虫致病力的影响

2.2 湿度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图2显示,在所有湿度度条件下,幼虫也在第3~4天开始死亡,第8~9天达死亡高峰,但在(95±5)%的湿度下死亡率最高,(65±5)%、(85±5)%其次,(55±5)%%较低。这表明湿度对白僵菌的致病力也有显著影响,高湿环境有利于白僵菌感染甜菜夜蛾幼虫。

图2 不同湿度对白僵菌感染甜菜夜蛾幼虫致病力的影响

2.3 不同温、湿度下第10天的幼虫累计死亡率比较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第10天幼虫累计死亡率见表 1。在相对湿度为(95±5)%时,24℃和 27℃的二龄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4.44%和95.56%,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21℃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前两者而高于18℃和30℃的,可见温度对白僵菌的致病力有显著影响。

在25℃条件下,甜菜夜蛾幼虫在(95±5)%湿度时死亡率最高,为 97.77%;当湿度由(85±5)%下降到(55±5)%时,二龄幼虫的死亡率由91.10%递降到70.00%,可见相对湿度也显著影响到白僵菌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

表1 不同温、湿度下二龄甜菜夜蛾幼虫第10天的累计死亡率

2.4 白僵菌对不同饥饿程度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力

从表2中可知,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F检验值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回归方程可靠有效。3 d喂1次处理的LT50为4.92 d,显著小于CK组的6.17 d,而2 d喂1次处理的LT50为5.51 d,居于前两者之间,且与前两者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一定程度的饥饿胁迫能显著缩短甜菜夜蛾幼虫被白僵菌杀死的时间,即幼虫处于饥饿胁迫下能显著影响白僵菌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力。

表2 白僵菌对不同饥饿程度的甜菜夜蛾幼虫致病力的回归方程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白僵菌有不同的侵染途径,例如:在低温环境下,孢子萌发率低,甚至不萌发,侵入昆虫的速度较慢,以消化道侵入为主;在相对湿度(90±10)%的情况下,较高温度更有利于白僵菌的萌发侵入,但较高温度会导致白僵菌孢内酶活升高而加快代谢,使孢内营养物质较快的被消耗,从而不利于孢子存活。因此,白僵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l8~28℃ ,25℃是最适温度。这是该试验选择范围的一个主要依据。试验结果表明,24~27℃时白僵菌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病力最强,与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相吻合。

湿度也是影响白僵菌对寄主致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相对湿度为95%左右时,棉铃虫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最高;相对温度低于70%时,棉铃虫死亡率则显著降低;26℃时,当相对湿度从50%上升到100%时,感染白僵菌的小猿叶甲二龄幼虫10 d死亡率从62%增加到96%[22]。该研究与上述结果是一致的,即相对湿度80%~100%时甜菜夜蛾幼虫的死亡率较高。湿度太低,即使在最适温度的状况下致病力也很低,说明环境相对湿度影响白僵菌的生长,进而影响白僵菌的毒力。

已有研究表明,饥饿胁迫不利于昆虫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将影响昆虫的各项生理活动。饥饿胁迫能明显增强化学杀虫剂的药效和病原菌对昆虫的侵染能力。这可能是因为饥饿胁迫延长了昆虫蜕皮的时间,使得白僵菌有更多时间萌发和渗透到昆虫体内。另外,包囊作用的减弱和抗菌肽的减少,也会导致虫体免疫能力下降。该试验结果也表明:饥饿胁迫时,甜菜夜蛾幼虫受白僵菌感染的速度加快。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考虑温、湿度等天气因素,害虫的食物摄取,幼虫虫龄等基本状况,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因此,利用白僵菌防治甜菜夜蛾时应结合气象和虫体本身条件,适时施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江幸福,陈 建,罗礼智,等.Cry1Ac杀虫蛋白对甜菜夜蛾飞行能力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1,37(6):102-106.

[2]黄 刚,徐明勇,钱凤英,等.白僵菌对烟蚜的致病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0528-20529.

[3]王 伦.不同生长条件下白僵菌菌株的生长状况及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病力研究[J].河北化工,2011,34(12):16-60.

[4]袁盛勇,薛春丽,陈 斌,等.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540-1543.

[5]汪亚萍,吴传伟,黎 青.白僵菌防治小菜蛾的药效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044-1045.

[6]罗 冰,袁盛勇,田学军,等.白僵菌MZ041016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20653-20654.

[7]顾丽嫱,李春香,张淑红.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9,(4):118-120.

猜你喜欢

白僵菌甜菜甘蓝
甘蓝家族中的“颜值担当”——羽衣甘蓝
辣椒甜菜,各有所爱
变色的紫甘蓝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白僵菌对酚类转化及僵蚕中4-O-甲基葡萄糖苷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专用肥与种植密度对甜菜的影响
耐热早秋甘蓝润夏一号栽培技术
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的研究
白僵菌防治温室大棚白粉虱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