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教学改革中的医德渗透性教育
2012-01-29蔡杰王焱
蔡杰 王焱
妇产科教学改革中的医德渗透性教育
蔡杰 王焱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医患矛盾已经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这种改变不仅要求医学生在专业上把纵向学习的基础课横向地贯穿起来,把所学的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还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同情心,树立良好的医德,进一步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深刻含义,深刻地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
教学改革; 医德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笔者在临床教学改革中加入了医德的渗透性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实行规范性、阶段性教育,即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育。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专门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日益显露出弊端,如教学内容滞后,不利于新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经验医学,其结果使一些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方法得以长期广泛的应用,一些真正有效地治疗方法因不为临床医生所了解而长期无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迅速增长,日本《2020年科技预测》表明,2011~2020年人类知识将比现在增加2~4倍。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Burwell教授曾说过,医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知识中有一半在十年内将被证明是错误的。随着时间的飞逝,传统医学教育早已经被终身教育理论所替代。作为21世纪的医学院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模式,适应新世纪医学教育需要,授之于渔,使学生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拓展临床思维的能力,更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 通过PBL学习加强医德教育
目前的医学教育学改革,多建议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这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教学方法。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而学习相关的知识,这里的问题既是学习的焦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这种教学模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用“疾病”连接起来,将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教学方式[1]。
笔者用道德两难的案例作为PBL讨论的切入点,在不孕症部分的学习中围绕医学进展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如人工授精中非丈夫供精生产的婴儿其目的是治疗不孕的人道主义行为,但是其合理性、合法性、由此引发的医学伦理及社会问题等,利用类似的由于现代医学高科技的出现及应用,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以生命神圣和医学人道主义伦理观发生冲突而产生的许多伦理道德问题,让医学生针对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的责任、义务进行思考及讨论。同时,教师参与讨论,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接触了高于学生原有的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可以触动学生的道德经验结构,使其产生不满足感,从而达到改变其道德经验结构,提高思辩能力及道德判断力的目的。
3 通过循证医学的学习加强医德教育
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其基本思想和方法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2]。循证医学意义如下:(1)使丰富的医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应用,使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2)尊重患者的价值和选择,从根本上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3)不被较成熟的临床理论以及较先进的诊疗手段所束缚,仍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长期的经验为诊疗核心; (4)对个体的病案,以极为负责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选用对此个体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案。笔者在教学中坚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医德核心内容,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学习妇产科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的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循证医学内容,对妇产科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否需要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应用方法、应用时间等进行了循证评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也掌握了抗生素的应用原则、应用方法,学会了合理应用抗生素。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也看到了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后果——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副反应、医疗成本增加、追求医药回扣等医疗背后的医德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淡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痕迹,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愉快而民主的学习环境,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注重说理的逻辑,做到有理有据,容易被医学生的认知结构同化,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现在其医德实践中[3]。
4 通过临床实践加强医德教育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其特殊性决定了医生必须具有崇高的医德境界,才能对患者奉献出真正的同情心、责任心和亲人感。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还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技术是否精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长期刻苦、虚心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才能用精湛的医术实践自己的道德责任。医德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实际锻炼法[4],通过见习、实习及实验室操作这些实际锻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更可以帮助他们把医学伦理道德知识、观念、信念、情感转化为道德实践,提高道德意识,丰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例如,在正常分娩的学习中,通过图解、分娩机转模型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理解正常分娩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模型让学生学会正常的接生操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也让学生了解患者不是学生学习的“练兵场”,使学生知道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训练是为患者服务的前提。良好的医德不仅体现在医患之间,也反映在医务人员的相互关系之中。手术操作的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协助精神,手术的顺利完成是全体手术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正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
5 通过自我终身教育方式树立医德终身教育观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在1983年汉堡召开的国际终身教育会议上强调,终身教育是“当前社会绝对必要的,是全体人民在未来得到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更新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战略性投资”,其根本点就是指教育应该与人终生相伴。这种思想已被许多国家作为教育改革的总政策、总原则写入法令中。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更是决定了现代医学教育是终身的自我教育。
PBL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运用基础和临床知识,建立有效地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因此,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PBL可以激发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问题,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医学文献,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网络医学资源的利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PBL学习,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在医疗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医德教育贯穿了一名医生成长的全部过程,包括医德理论学习期、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医德成熟和持续发展期几个阶段。与医学教育一样,医德教育也是终身性的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渗透医德教育,也是促进医德思维形成医德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切实抓好临床课教学中的医德教育,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维持医德教育的连续性,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改善医德现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Oneill PA.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ulum[J].Med Education,2000,34(8):608-613.
[2]Azer SA.Problem-based learning.A criticai review of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rationale for its use[J].Saudi Medical Journal,2001,22(4):299-305.
[3]Green ML.A train-the-trainer model for integrat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raining into podiatric medical education[J].J Am Podiatr Med Assoc,2005,95(5):497-504.
[4]李芳.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54-55.
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89
471000河南科技大学附属新区医院
蔡杰
2011-10-27)
(本文编辑: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