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关怀在体育课堂熠熠生辉:浅探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
2012-01-29林跃忠
林跃忠
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淡化竞技运动模式,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内容锻炼身体,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忽视学生主动地寻觅和求索。这不符合新课程关注学生体验的教学理念。高校采用自主选项教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是当前大学生身体现状和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导性功能,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在享受运动、享受健康、享受快乐的同时达到增强体质、健康体魄的目的。
1 高职体育实施自主选项教学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未来就业方向不同,对身体素质、人格素养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但归根到底拥有“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因此,高职学校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时代特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乃当务之急。因人而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挖掘潜能、展示特长、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1 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是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的需要
为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本着实用性、灵活性、多样性的原则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帮助学生选择延续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锻炼项目。如:音乐表演等服务与艺术类的学生,对形体气质要求较高,强化形体、礼仪、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等训练十分必要,这些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态气质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空乘、酒店管理等服务类的学生,对站立基本功和姿态,体型的健美、匀称要求较高,选择礼仪、形体、乒乓球等训练项目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抗挫能力,满足所学专业未来需求,为劳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护士、助产、针灸推拿、医学美容等医学类的学生,对手指、手腕各关节的灵活性和精确触觉能力要求较高,乒乓球、排球的上手传球、手指手腕操、按摩、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专业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身心素质、安全意识和适应能力很强的综合型人才,同时为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实现终身健康和生存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1.2 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是改善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状况的需要
大学生身体素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一刀切的体育锻炼便使有些大学生因自身素质的关系很难完成训练任务,而采用自主选项教学是逐渐改善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状况的需要。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长期以来大学生重智育、轻体育思潮泛滥,这一错误认识造成许多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没有制订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普遍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压力,为了强身健体的寥寥无几。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网上休闲娱乐(打网络游戏、聊天等),根本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有的大学生通宵上网,锻炼时间严重不足,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荒废了学业。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关系到家庭甚至国家、民族的兴旺与发展。
因此,高校通过选项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十分必要。高职大学生应借助高校应有尽有的运动器材,把个人充裕的自主活动时间安排在强身健体训练活动上,收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良好效果。
2 体育选项教学的独特魅力
2.1 体育教师的魅力
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单是知识的本身,还应包括掌握知识的技能。教师今日的“教”是为了来日的“不教”。体育自主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某一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各项目人数差异较大,教师上课难易程度不一,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这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意志品质、道德修养、言谈举止,甚至是一颦一笑,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体育教师要从业务能力、师德修养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内塑气质,外塑形象,用自己的教学实力、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位学生。教师优美、熟练的动作示范,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定能激起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冲动,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准备条件,为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运动技能提供平台。
2.2 课堂的魅力
体育选项教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是在遵照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去遴选体育课程的。课堂为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打破了原有的班级建制,重新组合,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而且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实行同课异上、异班同上。教师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因此,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往往是下课铃响,学生还意犹未尽。通过教学尝试,笔者发现选项教学形式的课堂特有的魅力在于它能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2.3 学生的魅力
选项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心理素质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也是按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主动参与意识更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突显,个性得到张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融洽,上体育课成为学生健、力、美的一种享受,“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思想变成了现实。在课堂上,教师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加强对学生技能练习的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学生也在兴趣爱好的内驱力作用下积极自觉地去学习每一个动作,咀嚼消化动作要领,不但对健身的兴趣日益提高,而且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开朗的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样集健身、教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体育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体育平台的魅力
改进教学手段,构建体育平台,是自主选项教学的基本要求。国家要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尽量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学校要结合学生自主选项的内容来完善师资和加强硬件建设;要结合当前体育运动发展趋势,适当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休闲体育等纳入体育课程中来;定期举办体育理论讲座、体育赛事点评、体育锻炼答疑等窗口,为学生体育锻炼搭建平台。体育教师要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调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需求和职业特点,具有康复、保健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将来就业准备条件。利用校园网开设体育俱乐部,为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搭建平台。
3 体育自主选项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体育自主选项教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任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健身意识等方面意义远大。
3.1 自主选项教学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选项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确保选择的体育训练项目有益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体的发育成长与职业技术和职业体能的发展提高保持同步,旨在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这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力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3.2 自主选项教学加快高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开展高职体育自主选项教学,教师不但要拥有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否则就不能适应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为适应自主选项教学的需要,高职体育教师应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先进性;高职体育教师应主动参与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观摩课、体育教学展示课,以提高自身体育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高职体育教师应带头加入各类体育学术组织,为构建学校体育平台献计献策。通过锻炼造就专业水平,加快专业成长步伐,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3.3 自主选项教学打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更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规律。高职体育选项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依据学生差异合理评价,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赢得鼓励、欣赏和认可。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了他们克服弱点、战胜困难的信心。
3.4 自主选项教学培养学生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自主选项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差异性,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出自己较喜欢的项目,由于完全出于学生的自愿,因此学生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意识参加运动的。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行及时评价,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在这一项目上的真实水平,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观开朗的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4 结束语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锻炼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自主选项教学更符合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应确立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构建体育平台,充分利用体育的多功能优势,把每一位高职学生都培养成自然人、健康人、有用人。
[1]张树利.对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147-148.
[2]潘施伊.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学生择业能力培养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4):76-78.
[3]宋一心.我院体育课程分层选项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