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儿科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效果

2012-01-29黄荣

中外医疗 2012年3期
关键词:医患儿科医师

黄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儿科 新疆塔城 834700)

随着儿童在家庭生活的地位逐步提高以及人类对各种疾病认识的逐步增加,加之塔城地区属少数民族聚集区,在于患儿诊治的过程中,与儿科患者家长的沟通及所需技巧显得越来越重要。沟通不利不仅对患儿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而且其焦虑不安也会给医护人员在实施医疗护理措施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了解患儿家长的心理反应,适时做好心理疏导,是实现医疗目标的重要环节。

1 患儿的身心特点造成沟通困难

1.1 自我表达能力差

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其不适和要求,因此,家长对病情的陈述往往是病史的关键部分,但其可靠性差异很大,沟通的真实性较差。如婴幼儿腹泻后,其大便的次数、性质、持续的时间、其他伴随症状等只能由母亲或家人告诉医生[1]。

1.2 情感控制能力低

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认识事物时常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变化快,情感控制能力较成人明显低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更是缺乏理解能力及对因果关系的判断辨别能力,缺乏对情感控制的能力。而危重患儿家长由于着急,往往在表达上较激动,容易失控,造成沟通困难。

1.3 对疾病的耐受力低,反应性强

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其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强,稍有不适和疼痛,就表现出烦躁和哭闹不安。如婴儿生病时,表现为长时间的啼哭,并且不吃不喝,不易停止哭闹,家长在焦躁环境下沟通比正常情况下困难的多。

1.4 患病后心理变化大

患儿常常表现出恐惧、愤怒、惊骇、烦闷、不安等情感,有的病儿甚至发生夜惊、尿床等现象。尤其是有过看病、吃药、打针体验的患儿,面对医务人员会害怕而哭,面对打针、吃药更会产生莫名的紧张或恐惧,在复诊时,就会表现更为突出[2]。沟通时易出现抵触心理,很难获得正确信息。

1.5 检查及治疗时不易合作

儿童注意力相对不集中,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医务人员询问病史时常很难控制与其谈话,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甚至需反复多次才能获得正确的检查结果。如B超检查,会因患儿乱动而造成检查结果不准确,造成误诊。

2 沟通方法与技巧

鉴于患儿上述特点,在诊治过程中总结出以下方法与技巧,便于沟通。

2.1 安抚性沟通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在沟通前应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急人所急,这样才能增加家长的信任度,便于更好地沟通。如家长往往会对疾病预后产生恐惧感,尤其是危重病患儿家长,往往表现出悲观情绪,这时候医务人员更应该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精神支持。

2.2 预防为主的沟通

如预测可能出现的症状,应在早、晚交班时将值班中将患者和事件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

2.3 交换沟通者,多语言沟通

如责任医师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有困难或语言上有障碍时,应另换其他医护人员或上级医师、科主任与其进行沟通。塔城地区属多民族地区,经常会遇到少数民族患者,在与本民族沟通的效果上要明显高于其他民族,若语言沟通上有障碍,可改换民族医生与其沟通。

2.4 集体沟通

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应当先请示上级医师或与上级医师一同集体沟通。如对一些高发的病症,癫痫病,包虫病等不可乱下结论,应会诊后给予家长确定信息。

2.5 协调统一后沟通

诊断不明或疾病病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不要随意乱下结论,避免使病人或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3 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1)以患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对其诚信、尊重、同情并具耐心。多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利于病情的好转。(2)认真倾听—多听患者或家属说;详细介绍—多对患者或家属说。避免医生不耐烦,对患者持打发态度。(3)在沟通过程中要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状态,留意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控制。面对多种民族的患者,应一视同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让患者感受到依靠感,归属感。(4)在沟通过程中尽量使用白话,少用医学专业术语;如休克,脱水等,尽量让家长明白其意思。(5)沟通时可使用小玩具、糖果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获得有义信息。对患儿多给予肯定式的语言,以此加深情感交流,提高沟通质量。(6)对于偏远地区的患者,由于民族及语言上的差异,加之经济条件有限,应询问其是否有少儿医保,在沟通时应让其了解医院的政策,医疗费用等,从一开始就让患者感受到为其着想的态度而产生信任感。

儿科医患沟通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医务人员一定要本着为病人着想的思想,在彼此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儿童及患儿家长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时刻谨记自身的责任,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克服医患沟通过程中各种障碍,提高医疗质量。

[1]曹宏,周朋.重建新型医患关系—儿科医患沟通的途径与技巧[J].中医儿科杂志,2010,6(2):56~57.

[2]张晓焱.儿科护患沟通障碍表现形式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133.

猜你喜欢

医患儿科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