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区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手法的继承发展
2012-01-29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王蕾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王蕾
现代小区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手法的继承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王蕾
TECHNIQUE HERIT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MODERN RESIDENTIAL COMMUNITY DESIGN
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林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古典园林要素对现代环境设计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古典园林造园要素及美学特点,探究现代居住区景观对这些园林要素的继承和创新。现代居住区在设计上准确把握古典园林内涵,能更好地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传统园林 现代居住区景观 继承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而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所蕴含的文化意境恰好与当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相吻合。在此背景下,仿古的中式园林居住区发展起来,古典园林也在这种条件下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1.中国传统园林造园要素及美学特点
儒家、道家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古典园林遵循崇尚自然的美学法则,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探求潜藏在自然中的更深层内涵,因此,含蓄、自然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瘦、透、皱、漏”是古典园林中用石的主要特点。山石可以是主要观赏主体,也可以作为配景。如在沧浪亭中央大规模地堆山叠石成为整个园子的主景,一些小庭院中也会点缀些散石作为配景。《园冶》中提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即山石除了其自然的形态可供观赏外,还有传情的作用。园林建筑一般采用曲折环绕、参差错落、若隐若现等手法,使建筑更加富有变化和意境。建筑要与山石、水景、花木相配合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水景使园林更加有灵性。中国古典园林在理水上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写道:“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迥环,欲肥腻,欲喷薄……”极其详细地描述了水多种多样的情态。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景观都是以植物来命名的,例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春坞”等。古典园林中的栽植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感官上的体验,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就是以欣赏雨打芭蕉的雨景为主的园子。
2.现代居住区景观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创新
2.1 造景手法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景、借景、框景是常见的造园手法。对景如拙政园西部景区的“倒影楼”和“宜两亭”,透过彼此的窗口都可以看到对方。借景如从狮子林的五松园厅堂或荷花厅内向外看的效果等。框景则是将外部的景色引入园中形成的景观。很多现代居住景观设计中继承了古典造园手法,巧妙地运用对景、借景、框景,形成有趣的景观空间。如万科第五园善于运用框景,将远处的水景和建筑框入视线中,透过窗框便可欣赏到如画的景色,使住区显得更加生动。
2.2 空间处理的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巧妙的空间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空间融合、划分和对比等方面。古典园林中习惯运用折形回廊等形式,现代小区中也会经常采用这种空间处理方式,还通过植物、建筑、小景点的布置营造空间对比,丰富空间变化。上海九间堂在空间布局上采用全院式围合,建筑采用传统的建筑方式共同组合成一个大空间,植物、景观小品以及住宅空间上的排列使居住空间更有层次。
2.3 山水与植物布置的继承发展
山水不仅具有形态美,更重要的是具有象征性和意境美。现代小区景观中如万科第五园在设计上大量运用水面,整个居住区像是建在水上,有种江南水乡的韵味。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注重意境的体现,常用松、竹、梅岁寒三君子等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植物来体现文人的精神节操。万科第五园植物主要以竹子为主,幽静高雅。“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万科第五园精神的追求所在。
2.4 传统材料的借鉴
古典私家园林中常用粉墙黛瓦装饰,用色空灵平淡,体现一种无色之美。现代中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亦有借鉴。南京中国人家别墅徽派建筑特点鲜明,保留了传统的建筑符号,体现出苏州园林典雅古朴的生活气息。
3.总结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在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中可以得到全新的继承和发展。古典园林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对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居住区景观在设计时应注重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传统历史文化,同时应该准确地把握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体会其中的境界之美,在设计中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
[2]孙俊男.《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的中国风》[D].《美与时代》.2011年7期
[3]缪赐立.《中国传统园林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中外建筑》.2009年7期
[4]陈云晶.《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D].《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