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水彩静物画丰富淋漓的色彩
2012-01-29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赵常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赵常鑫
浅析中国水彩静物画丰富淋漓的色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赵常鑫
ABUNDANT COLORS IN CHINESE STILL LIFE WATERCOLOR PAINTINGS
浅析中国水彩画家对色彩运用的传统习惯及审美特点,用色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用生动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更鲜明地表现对象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色彩 审美习惯 情趣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是绘画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色彩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审美密切相关,往往表现出丰富的、强烈的感情含义,甚至可能达到深不可测的精神高度。对此,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辨驳的事实。”因而,有色彩的绘画作品更具有生动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更鲜明地表现对象,起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等独特的作用。
由于国家、区域、民族、时代和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色彩的审美习惯及欣赏水平也各有不同。在西方色彩学中把黑白二色视为无色彩,原因是黑白二色没有色彩上的冷暖色性之别,所以不当主色来用。可在中国画的画论中黑白二色被置于至高的地位。中国人在两千年前的《考工记》中提到“画缋之事、杂五色”,而且把五色作为方位的标志,同时指出了色与色间的对比关系和实际应用。尽管在阐述中带着阴阳五行的神玄色彩,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仍不失为当时人类智慧的高峰。特别重要的是《考工记》中提出的五色是青、赤、黄、白、黑并列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而且我国对色彩的运用,自古以来就有象征性手法的用色传统。民间还有“男要俏一身皂(即黑色),女要俏一身孝(即白色)”的说法,黑白二色的服装被看作最美的打扮。传统文化中一直认为白与黑是作为原色独立存在的,从艺术作品来说,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画了。当代中国画大师潘天寿说:“黑与白为至明朗实之对比,又为高雅质朴配合,吾国绘画以黑与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又说:“黑与白二色,对比最为明豁,为吾国群众所喜爱。故自隋唐以后,水墨之画,随之兴起,非偶然也。”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中对黑白二色的重视程度有别于西方。色彩和形象构成绘画艺术的两大要素,两者不可缺一,并在绘画中具有同等的地位。色彩是水彩画的重要课题,在水彩画中水与色撞击会产生水色淋漓的视觉效果。因为水彩画家善于运用它的材料和制作的程序,借笔立意为象,借色表达精神,这种特殊的语言也体现着画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从水彩画传入我国开始,前辈们就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国人的审美观来表现水彩画的色彩美,譬如:早期的李铁夫直接把传统的黑色融入水彩画中,寻找画面和谐、高雅的感觉。我国现代绘画先驱林风眠先生的《鸡冠花》,大面积墨底子上浓重红颜色的运用,包含着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张英洪、王维新、刘寿祥三位作者的作品都运用了大量的黑色,但在表现手法上迥然不同。张英洪的《三鱼图》运用了油水分离的拓印式手法,画面中的黑色看起来很浓重,但却透明,黑色盘拓出了白色鱼纹,白色篮子拓出了黑色条纹,形成了阴阳对照。王维新的作品《鱼》 突出了线的作用,以流畅的线条对鱼的外形进行勾勒,笔道蕴藉着丰富的韵律感、节奏感。作者在谈起自己的创作时曾说,他多用毛笔蘸黑起稿,画面的表现手法随意性较强。他喜欢淡黑的灰色,原因是能融合于冷色和暖色之间,经过敷色之后,被透明色覆盖,而呈现的灰色线是丰富、遗留的部分,淡黑线偶尔会有银灰之感,使画面获得一种别有韵致的效果。作者在探索水彩画的民族化过程中,曾用中国的毛笔临摹过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作品,并在宣纸上作水彩画。而刘寿祥在他的画中反复用一块带有红条的黑衬布,通常还选用粗纹的180克保定水彩纸,铺色时将衬布用浓重的黑色平铺一遍,待完全干透,再洗去表层的浮色,找出布褶的纹理变化,通过明度差异表现出物体的厚重感,运用洗、擦、磨等手法表现出丰富而多变的质感。在色块上浓黑的布面衬托出鲜丽的水果,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他在表现手法上亦与西方人有所不同,黑布与其他物体没有表现环境色的呼应关系,只表现了相互衬托的效果。
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 不同时代的画家均以不同的审美观和表现样式,抒发着个人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观念和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更新,艺术的表现手法有了很大变化。中国水彩静物画中丰富淋漓的色彩略似传统水墨画笔墨酣畅的表现效果,两者都与水有着深深的姻缘关系,通过水色的交融传达着本体语言。但中国水墨画不等同于水彩画,水彩画也代替不了水墨画,虽然在外国人眼里有时分不清中国的水墨画与水彩画的区别,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讲究。中国水彩画是中西文化的共同产物,它既有西方绘画的理念,也有东方人的审美情趣,所以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