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河南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
2012-01-29张占仓
张占仓 沈 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12年7月23日的重要讲话,站位全局,放眼全球,对全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作出科学、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判断,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各个方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结合河南实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寻求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当时提了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一次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原来的“三个转变”进行了扩展,把“扎扎实实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四大战略任务,这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新的战略部署。按照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要求,我们要通过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战略实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一体化发展。
河南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有四大选择:
1.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当今中国,领导干部支配社会很多资源,特别是支配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配着政策资源,支配着全社会高端公共资源的配置,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领导和领导班子,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基于对这种现实性的科学判断,河南省委领导非常明确地提出“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命题,而且已经在大量实际工作中显示出巨大威力。特别是通过“一文九论十八谈”和“新九论”以及与之配套的“十八谈映象版”,使全省干部思想空前统一,形成解放思想的高潮和“亿众一心”的政治环境,形成了全省加快发展、为民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局面。从理论上分析,这是中共河南省委在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过程中,结合河南干部队伍实际提出的可操作性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河南实践的结果之一,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重大政策创新意义,对河南务实发展、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中央和河南省委的部署,按照“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和“四个明白”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2.凝心聚力推动“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简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这是我们过去多少年艰苦探索初步摸索到的路子。经过中原经济区建设方案的研究以及近两年的进一步探索,特别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给我们“先行先试”的政策之后的大胆探索,具体路子越来越清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城乡一体化结合点的战略部署越来越清晰。我们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破了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障碍,找到了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具体方法。
实践证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缓解土地资源不足、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寻求发展空间的非常直接的方法。一般一个行政村,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节约居民点占地约400亩,潜力非常大。因为涉及最为敏感的耕地保护问题,过去这个路子国外学者不明白,很多人听了很渺茫,甚至产生质疑,但是凡来到河南,凡亲自到基层考察过的,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盘活很多土地资源都能很快认可。尽管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我们在基层的很多实际工作上还存在种种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种方法在基层盘活土地资源的能力非常强,为当地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工作条件的作用非常显著。在国家土地法没有进行修改的情况下,通过这种办法把以前不能盘活的土地资源可以盘活,这是事实。只要能把土地资源盘活,对河南这样人口稠密的地区来说,就具有战略意义。所以,我们对“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要有充分的信心,要继续做深入细致的探索,我们目前选择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已经看清了具体路径。持续探索,应该会对我们河南省的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制度层面破解“三农”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3.以提高职工收入扩大内需为直接抓手
现在全国区域发展中都是“三驾马车”一起推进,我们也必须在“三驾马车”上都要下工夫。尤其是我们在干部层面需要转变观念,在扩大内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创新思路,大胆作为,既解决发展中需求不足的难题,也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实际需要。其中,拉动内需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我们长期以财政紧张为理由,实际上是用很传统的方法压低工资。其结果之一是使当地干部对自己发展都没有信心,使年轻干部继续流失,使我们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以后都不愿回河南工作,何谈人才强省战略?所以,我们要痛下决心,把一些长线投资项目适当压一些,把各类资金资源盘活,一定要在提高职工平均工资方面转变观念,采取一些重大举措。如果总是经济增长速度比收入增长速度高,居民消费赶不上,拿什么拉动消费呢?正像我们改革开放之初连续几次调整中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一样,平均工资提高了,社会消费才能够上得去。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追求高积累,应该发给职工的工资没有发,都拿去搞建设了,结果导致内需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之后,全国职工工资涨起来了,很多人才明白消费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在战略层面看待这个问题,不要把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搞得比较低,这与我们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符。观念引导决策,决策引领环境变化,工资影响人才集聚。人才决定地区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非常需要大批人才,因此必须拿出能够吸引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实际举措。
4.以积聚人才为核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我们现在很多政策本身并没有以人为本,比如说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都跟着项目走,重物不重人。我们河南省部分县,财政收入才2亿元左右,财政支出就需要10亿元左右,大约有8亿元是财政转移支付,占比相当大。但是,这么大的资金解决什么问题?都是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或者是解决扶贫问题。修路可以财政转移支付,给贫困农民建房可以用财政转移资金,但真正用到人才方面的资金很少。
全世界70%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完成的,我们对各类人才高度重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青年人才这个特殊群体。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一说重视人才,吸引人才,招聘人才,都是要院士、科技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人才,博导,对不对,对!但是,不全面。我们要把人才资源的概念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特别是把年轻人才地位放到应有高度。青年科技人员进行适当、必要的专业训练之后,从事科技创新,按照二八定律,都有可能成为一批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如果我们能够把观念调整到重视各种专家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创新活力最充沛的年轻人才,我们完全有能力把与河南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队伍建设起来,我们的自主创新体系一定能够搞好,我们创新驱动战略肯定能够顺利实施,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也一定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