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2-01-2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模块专业

张 静

(河南省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漯河462002)

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专业知识几乎辐射到后续所有专业课,但化学尤其是无机化学内容庞杂,规律性不太强。为此,传统的化学课程让学生和教师感觉到不学化学仍然可以学习后期专业课程及参加药剂员等资格鉴定考试,乃至毕业之后照样工作和生活,并不那么直接、重要。为此,很多兄弟学校都在进行教改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3]。然而,课改的结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消极被动局面,随着教改的进行,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4,5],于是出现了“本科压缩型”、“中专放大型”的说法。为满足专业课所需必备知识,使其与医药学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充分体现,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实施课程标准为突破口,尝试进行药学专业基础课程(以无机化学为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取得较好效果。

1 坚持大课程观念 明确课程性质定位 服务就业

1.1 专业基础课程的服务功能及治学观念 无机化学课程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后期专业课的基础,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既具有“承前启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学习思想及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服务功能。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1.2 专业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如,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本身的学习并没有让学生感到走向社会后有太大的用途,但化学品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有必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中。

2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 促进就业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学校投入专项课程建设经费,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反复修订课程标准,后经专家论证、审核,制定新的专业基础课程标准,并于2009年开始试行。如,无机化学课程标准将药学各专业培养目标纳入整体构架,赋予化学课程以灵魂和核心,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五对接”。

3 实施课程改革 加强资源整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3.1 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教师只有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塑造自身人格魅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重视、发现并合理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才能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2 合理运用和谐教学策略整合课程资源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3.2.1 建立和谐教与学关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动适应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化学平衡教学),以学法定教法。

3.2.2 建立和谐的课堂内、外人际关系 任课教师通过转换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同行、专业其它科教师、辅导员、系部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和谐施教氛围。如,鉴于学生文理科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在学生中开展优势组合,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文理一对一互帮互学;抓考风正学风;师生帮教,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教研室、系部、辅导员相互配合,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体现学生做“人”的主体地位。3.2.3 构建信息化网络和谐校园 拓宽课程资源 利用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网络环境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的立体化教材呈现给学生;通过QQ、校园网络,搭建网络交流平台[7],加强课外互动沟通,让网上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 模块化整合课程知识结构 彰显以就业为导向 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8]。如,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现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牛秀明主编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针对本课程特点,考虑生源特征,结合新课标要求,将整体课程知识结构调整为三大模块,分别是:理论教学模块、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又分为三个Ⅱ级模块:基本理论(宏观角度)、物质结构(微观角度)和元素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又分为四个Ⅱ级模块:基本技能操作实验模块、性质实验模块、制备实验模块和综合实验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又分为二个Ⅱ级模块:综合实训和资格认证培训。

3.4 承上启下 整合教学方法 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3.4.1 在教法上做好课程资源衔接 一是与高中先行领域课程的衔接。根据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学习习性,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讲授、讨论、设置情境化教学环境、讲座等形式,通过复习平稳过渡达到新旧知识整合(如原子结构教学),通过合理引导启发(如氧化数学习),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与初始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程序性新知识;二是与后续专业核心领域课程的衔接。①上好绪论课。向入校新生介绍本课程的任务,并正确、适时的介绍其和医药学、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一接触该课,就认识到本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②处理好课程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如,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基础理论是分析化学中的四大滴定基本原理的知识来源。又如,无机化学中的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为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3.4.2 在学法上做好高中、大学课程资源学习衔接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指导学生从重结论,轻思维,搞“题海战术”的应试型,转变为重技能,兼理论,体现“终身教育”的技能型。教会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会“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3.5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按需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基本理论教学,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元素部分教学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学为主。如,将化学平衡理论和四大平衡结合起来,在比较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和四大平衡的特殊关系。又如,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告诉学生人体也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对人体有利有弊,人与环境间存在物质交换平衡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学生懂得不仅要注重有机营养平衡,更要注重无机营养平衡。

3.6 体现医科特色 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资源整合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入校新生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甚至连常规的仪器都认不全。为做好实践技能培养的衔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完善校内实验中心资源条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如,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拥有多个通风设备良好、实验设备配置合理的实验室,装备有现代化多媒体实验室,借助校园网络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搭建了分析测试实验中心教学平台[9],在完成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采取增加课外实验学时,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办系列知识讲座、开放实验室、校外参观见习等方法,开展“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认证——企业顶岗”梯度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4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评价

4.1 教师教学评价 通过采取领导、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方式,评价任课老师授课情况。

4.2 学生学习评价 采用的是过程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方法。在注重知识、技能评价(理论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30%)的同时,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的评价(占10%);

4.3 后续课程评价 通过对后续课程学习的跟踪调查,反馈课程教学是否满足基本需要,是否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5 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和努力方向

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了无机化学课程资源整合,加快了课程资源的信息管理,做到了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为中心,以人卫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蓝本,选取与学科相关的专、本科教材作为资料参考,结合学校实际参编规划教材,如,《药用基础化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开发综合性校本教材《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教研室教师一起建立本学科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资料、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推进了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打破了教师唯教材为本的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采用数学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2%的评价者认为“优”,52%的评价者认为“良”,16%的评价者认为“中”,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结论为“良”。

在课程资源整合改革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①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把握。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很多显性的(如课程计划)和隐性的(如校园文化)因素都在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②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理念差别、观念异同,要求不同,对实施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③恰当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是一个值得深思、认真探讨的问题;④各种开放性、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整合建设应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计划,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与校院深度合作创造良好平台。

[1]王润霞.整合教学内容 实施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44-45.

[2]周建庆,孙侠.医学专科学校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2):98-100.

[3]张坤玲,卜欣立,李瑞珍.高职化学系列基础课程整合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41-42.

[4]闫丽静. 我国高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27):41-42.

[5]黄保宏,胡明,汪建飞,等. 就业导向下高校课程改革趋势与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9,(11):41-42.

[6]刘璐,牛丽红,刘淑红. 药学专业化学课程结构的相关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4-65.

[7]崔明辰,张静,康红钰,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84-186.

[8]张健. 高职课程建设的"三度"[N]. 中国教育报,2009-2-27(8).

[9]张静,崔明辰,孙连海. 基于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无机化学实验学与教新型模式设计与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83-84.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模块专业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