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医人才培养“精诚计划”中的运用设想※

2012-01-29王明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王明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9)

国家教育部已立项在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实施“精诚计划”,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研究未来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跟踪未来疾病谱变化、掌握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潜质的复合型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出高尚品德与精湛医术统一的杰出的中医师。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医人才培养“精诚计划”,本文拟谈一谈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医人才培养“精诚计划”中的运用设想。

1 在“精诚计划”中运用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

1.1 弥补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在校本科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到中期,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需要有老师的引导和教育。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任务主要落在为数很少的专职学工教师或班主任身上,由于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他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主要采取大集体的面上说教和简单命令式的方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个体思政教育的较少。而一般业务教师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较少参与学生的思政教育。但在导师制下,由于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多,他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等具体活动与学生更细致深入地交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健康发展,这将弥补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在导师制中,学生经常接受导师的直接指导,容易产生非常亲近的感情,导师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的决策有部分发言权,使学生自觉地服从导师,导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其作用和效果是其他人员不可替代的。这尤其表现在对专业思想稳定方面能产生积极作用。学生在跟随导师进行科研、临床实践时,导师的言行表现出自身对中医专业的热爱,导师的崇高医德和敬业精神可以感动学生,使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各种专业理论和技能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端正专业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中医经典和理论的兴趣。导师制能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引导和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中医知识技能,又重视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1.2 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一个跨越,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高校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缺乏的了解,不可能按照学分制的要求,根据自身条件,独立地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的学习方案。尤其中医院校课程专业性强,各门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相关性,对于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关系学生在选修时往往不甚明了,加上中医课程较抽象,初次接触觉得不可捉摸,因此面对众多的选修内容,许多学生仅凭个人兴趣和感性认识选择课程,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学生所学的课程不成体系,与学生自己的最终目标偏差太大。大学学习阶段正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科研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趋于定型的阶段,如果能及时得到有经验老师正确的指导,将使他们在升入大学后能够顺利成长,也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目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方面比较熟悉,在专业上则比较疏浅甚至是外行,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转变、课程的选择配置、就业考研等的指导和管理较少。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众多的大学生得不到教师的直接指导,因此在大学生本科层次施行导师制很必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是把班主任职责与教师业务指导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体会介绍给学生,同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辅导,结合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本科生导师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发挥导师在专业上的优势,向学生介绍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专业课程,使学生能为构筑自己的中医知识结构框架制订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在了解学生的特长、专业爱好和实际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可鼓励和建议学生选修医学边缘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以扩大视野,可以避免知识面狭窄而不利于综合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在将来进行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时就会有开阔的思路。

1.3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中医药人才只能守业,无法开拓。21世纪的中医药人才应当能够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中医学变革,才能够参与全球中医药学竞争与合作。

实施导师制后,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要完成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任务,学生要完成这些任务只凭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是不够的,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自学,目标明确则兴趣浓、主动性强,自学能力会很快地明显提高。遇到难题时就要查找现代中医文献,回顾中医经典,通过寻找解决方法,就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跟随导师进行临床研究时,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病案分析和总结,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辨证论治能力;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必须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维,使课本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因此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科研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也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的熏陶和逻辑推理的训练,能较早具备科学研究应有的基本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在科研实践中通过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使之体验了创造的乐趣,进而激发了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还可以提高研究技能,了解中医药科研的基本思路,熟悉中医药科研的基本方法。

上述综合素质的形成将有助于培养出“精诚计划”教学模式中的复合型中医创新人才。

2 在“精诚计划”中运用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2.1 实现师资力量的高素质化 指导导师的素质是“精诚计划”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精诚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应当结合培养目标、教育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在政治思想、实践活动以及生活工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临床实践、毕业实习等学习任务。

为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导师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尤其要具备严谨求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导师自己的言传身教,用为人师表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指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二,“精诚计划”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因此导师还必须能够胜任创新教育。导师自己本身应具有创造力,熟悉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有强烈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要求,在指导学生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环节,而不是进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

第三,导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导师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科研水平,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有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导师不仅仅只是本专业的专家,更要有宽广的视野、宽阔的知识面,要注意相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要对学校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如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籍管理要求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才能培养出有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复合型中医人才。

2.2 贯彻双向选择的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运作方式是交互的,要使这一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导师和参培的学生之间,应同时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确定适当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导师根据自身专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整个参培过程的持续发展。

实现双向选择,首先应建立导师资源档案并公开化,让学生了解被选导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相关资料,便于学生比较选择。培养对象应选择德、智、体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并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要让导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习成绩、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等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等。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兴趣、学习能力和导师的不同的教学能力、专业研究领域,组合成理想的导师和学生组,教师与学生间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研究兴趣,必然使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相互补充和启迪,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真正达到“精诚计划”要求的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

2.3 提倡研究型学习教学改革 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主张把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组织和鼓励学员主动学习和获得所需知识,然后阐明对某一基本内容的理解,并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锻炼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实施研究型教学时,西医基础课可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有效引导学生逐渐从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学习和探索型学习发展。例如《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病例病案分析,在训练学生形态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设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吞噬细胞和抑制吞噬试验等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表面的糖类对病原体致病和抑制致病方面的作用[3]。

中医和西医临床课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的不同可采用学术讲座、问题讨论、研究报告和学术辩论等形式。各级学院应组织导师轮流作学术讲座,以提高学生将课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到高年级后,随着专业课的增多,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有未弄清楚的问题,导师组定期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定期由学生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完毕后,由同学提问点评,最后再由导师给予总结和指导;定期举办学术辩论,可由导师选择题目,也并由学生投票表决选择辩论主题,在辩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增进彼此间的团结合作。

2.4 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从课堂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能够有机会涉足学科前沿,切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不断地提升。

一般可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教师担任导师,使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本科生尚无参加科研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导师确定受指导学生后,可让学生先参与导师在研的科研实验,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基础。在熟悉相关的具体实验操作后,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导师指导学生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并撰写课题申报书,参与本科生校级科研项目的申报。课题中标后,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应按照课题申报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完成整个实验过程,研究过程中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实验结束后分析结果,每一课题组应撰写学术论文,投稿各级杂志准备公开发表,并将完成的作品积极报送“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学术竞赛。课题完成和论文发表后,书写结题报告,经科研管理部门验收合格,结束整个课题实验过程。

2.5 临床指导注重中医特色 建立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形成与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中医教育体系。

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特别是传统医德的教育,使得培养高尚品德与精湛医术相统一。导师在临床中应以自己的优良医德医风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伟大,对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为寻求最佳治疗方法上下求索,淡泊名利,大医精诚。

应当借鉴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重视“口传心授”。中医的诊断治疗具有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中医的许多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往往需要言传身教,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体会掌握。因此,中医临床课可采用床边教学法,半天集中上理论课,半天进入病区进行床边教学,导师带领学生熟悉常见病的诊治,使学生提早接触临床。导师遇到典型病例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其症状体征,组织同学进行病例讨论,在听取学生发表意见后,导师补充分析,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该病种的目前发病情况,获取更多的中医诊治规律研究进展。在病例讨论时,导师应启发学生对所获患者信息资料加以分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批判前人的治疗方案,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培养学生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在跟随导师这一过程中,导师的引导使学生对中医有更深层认识,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外,在思维方式、医患沟通等诸多方面给学生以一定程度的影响。

2.6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精诚计划”中实施导师制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为了使“精诚计划”中导师制的实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在仔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爱好兴趣、能力特长的基础上,因人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的建议,帮助学生选择修读某些相关的课程以扩大知识面,指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导师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针对某一问题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写出文字资料,定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此外导师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度做出客观分析与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告知学生本人,激励学生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发挥最大的潜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导师制培养的成效,必须要有一整套的考核办法。围绕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进行定期考核,可督促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及早发现参培学生是否适合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及时改变目标便于学生成长。学习成绩、考研情况评价机制难以发挥导师因材施教的作用,扼杀导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与实施“精诚计划”的目的背道而驰,应改变这种评价机制。应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导师和学生的标准,重在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书写学术论文的水平或科研总结的能力等作为评价的内容。还应包括导师的工作态度、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导师对学生产生的人格影响、导师指导学生的方法等。

实现导师制的培养计划,还要坚持对导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不断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行政领导机构必须落实一定的导师制的专项经费,保证临床和科研实践的活动经费,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添置科研仪器设备,在经费和物质方面应给予实行导师制的专业适当倾斜,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和指导次数折算成课时并计入工作量,可把导师的任职作为职务晋升的门槛条件,以保证导师制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对于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资助一定的论文版面费,发表在核心期刊者给予相应奖励,对培养成绩合格或临床及科研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毕业等诸多方面给予优先。对不能正常参加临床、科研及学术活动的学生,规定相应的处罚办法,做到章法严明。

导师制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但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更好地实施“精诚计划”,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导师制,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成为具有仁爱之德和仁爱之术的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

[1]王红云,方正.试论中医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合理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217-219

[2]吴勉华,黄桂成.试论本科生导师制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116-117

[3]教学办公室,医学教育研究室.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88-89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