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

2012-01-29张家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名医

张家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100029)

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是古代中医学术得以传承发展的主要模式。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情况来看,传统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至少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从扁鹊学医于长桑君、张仲景学医于张伯祖,到清代名医叶天士10年之中先后从师17位,难以数计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着传统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目前以院校教育为中医主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传统师承教育模式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如果有,其意义与价值何在?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1 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是对院校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

已有研究表明[1],中医现有的教育模式不太适应中医药自身的专业特点。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主要是沿袭西医模式或参照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蓝本”而形成的。这种模式重视院校教育、轻视非院校教育模式,且过分强调专业和学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该模式为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适应学科发展的问题日益凸现。比如,忽视了已存在几千年的师承教育力量,对中医的继承存在脱节现象;重理论、轻实践,中医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脱节,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已经完成院校学习阶段的中医人才,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来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强化中医的辨证思维。而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恰恰可以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为院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从目前院校教育的培养模式来看,一般都不外教师在前面使劲儿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对所学中医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加之,目前中医院校招收的学生多以数、理、化为知识背景,而这种数、理、化思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分解,注重剖析。因此,在院校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积累可能会毫不逊色,而对于中医学立体的、复杂的、抽象的意象思维的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跟师学习,特别是师承名师,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巧,使学医者少走弯路,从而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进程。自古名医,大都得益于名师的指点和传授[2]。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许多学有所成的中医学者在谈到跟师学习的感受时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通过跟师学习,使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习者的脑海,使其在不知不觉当中体悟到中医学宏观整体的认知思维。

2 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有利于加速中医人才的培养进程

基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学医者对于经典的体悟、疾病的辨证、药性的认知、处方的构架,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摸索。因此,中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提找中医看病,就都想找“老中医”的原因。有鉴于此,如能缩短高水平中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于人类健康福祉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恰恰是加速中医人才培养进程的捷径。弟子跟师临床、如影随形、亲密无间,老师倾囊相授、耳提面命、传道解惑,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是临床技能,其效果都远比学生个人慢慢摸索要好得多。正如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日前指出[3]:“对中药师承工作,一要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把握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二要坚持跟师学习,把握中医药传承的捷径;三要坚持研读经典,把握中医药传承的基础;四要坚持多做临床,把握中医药传承的关键;五要坚持悟性培养,把握中医药传承的特质;六要坚持弘扬中医药文化,把握中医药传承的精髓。”可谓对中医药师承工作特点的绝好概括。其中,亦提到跟师临床学习是加快中医人才培养的有效捷径。

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曾经撰文指出[4]:“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在旧时代,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形式。这种自发形成的教育制度之所以沿用很久,不仅是因为它和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是因为中医这门学科要求严细,实践性强,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手法等等的继承,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学到的,它更适宜于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因此,培养中医人才,既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教育的精华,这就是中国中医教育的特点。”从既往的事实可以看出,许多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都有非常丰富的从师经历和勤勉的求学历程,前者得以使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他们日后的成功铺就了捷径;后者使他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他们日后的深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 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有利于抢救和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许多名老中医不仅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同时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真知灼见,如果不能被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对中医药界无疑将是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事部于1990年联合组织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从1990年的首批继承工作开始,到日前刚刚结束的第4批继承工作,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迄今为止,一些指导老师由于年事过高已经辞世,而他们的弟子均已成长为中医药事业的骨干,有的还成为了新的指导老师。通过开展传统师承教育工作,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得以有效的抢救和传承。例如,对某一类疾病辨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某一味中药临床应用的心得和技巧,对某一张方剂主治病证的见解和拓展,对某一种手法操作实施的要点和禁忌……这些,都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总结出来的无价之宝。对此,笔者略谈一点心得体会。

笔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经导师彭建中教授的举荐,有幸于1997~2000年侍诊于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在与刘老相处的3年中,笔者不仅为其谦和敦厚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同时,也常常被其在经方运用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显著疗效所折服。记得在1998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24岁的男性患者沙某因患银屑病前来就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在背部及头部发际出现成片的红色斑丘疹,上覆密集的银白色细小鳞屑,时有微痒,经某大医院皮肤科检查确诊为银屑病。其后,曾间断服用西药及外涂皮肤病软膏(药名不详)等,效果不佳。经友人介绍,求治于刘老。患者前额部及头部发际大面积鲜红色片状斑丘疹,上覆厚积密集的银白色鳞屑,剧烈搔痒,同时背部亦散在少量类似皮损,患者自觉心中烦热、夜寐难安,观其舌红少苔,脉细数。刘老辨为“阳毒不得发泄伤营”,治以“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当归、炙甘草、炒川椒、雄黄。服7剂,鳞屑明显减少,斑疹红色渐褪;续服14剂,鳞屑褪净,斑疹消失。后因他病前来就诊,告曰:“银屑病末再发作。”考“升麻鳖甲汤”,为《金匮要略》治疗“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而设,刘老将该方的临床应用拓展于银屑病、咽喉癌、颜面丹毒、红皮病等属血分热毒性疾病的治疗,往往有得心应手之妙[5]。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若非跟师临床,难以窥其一二,师承之重要可见一斑。

4 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医者的综合素养

从古至今,举凡名医,大都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所谓“德艺双馨”、“德高技精”,就是对上述意境的绝佳概括。通过师承学习,学医者在接受具体业务知识的同时,更能被老师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谦和的态度、勤勉的作风所感染,从而为日后的行医和做人奠定必要的品德基础。古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语,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分支的中医药学领域,其修行内容更具有特殊的含义,即不仅要努力提高医术以增强治病救人的本领,更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树立高尚的医德。一位从事中医药界新闻报道的朋友告诉我:“在采访老中医的过程中,经常会被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执着的精神所打动。”笔者自1999年在跟随导师鲁兆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现先生绝少浪费时间、虚度光阴,一有空儿便开始思考中医的问题,或者研读中医的经典。先生常以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为例来教育他的学生:任老当年每天早晨5:00钟左右就开始到教研室读书写作,无冬历夏,常年如此,同时,每天必须完成1500字的书稿。此外,任老撰文常一气呵成,从来都不打草稿。这些,都对先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同时,它更像是一门艺术。当你真正置身于其中,品味着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的时候,你经常会感觉有一种强大的魅力在深深地吸引着你,尽管时空是那么的遥远和深邃。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族人多半死于伤寒病的情况下,“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名篇巨著;唐代名医孙思邈因自幼体弱,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终于修成我国医学史上医药兼通的“药王”;晋代名医皇甫谧家境贫寒,“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为日后撰著《针灸甲乙经》奠定了基础;元代名医朱震亨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仗义执言、扶危济困,颇受当地群众爱戴……可以说,学习中医的过程,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恰恰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直接熏陶下,完成学术与人格的双重修养。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名老中医都具有如下共同特质:勤奋好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胸襟坦荡;遇富者不谄媚,遇贫者不弃厌;尊敬同道而不互相抵毁,关爱患者视其如同亲人;不因一时应手而沾沾自喜,不因一时失败而垂头丧气。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人们捡拾重温的今天,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必将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中医药学的长久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1]翟双庆,石琳,李蔓荻.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8.

[2]张家玮.鲁兆麟教授谈中医治学之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351-1352.

[3]冯磊,王振岭,周文平.河北省召开中医药传承拜师大会—路志正等82名老中医喜收221名徒弟[N].中国中医药报,2012,18(1):27.

[4]崔月犁.中医沉思录(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35-39.

[5]刘燕华,张家玮.一代名医刘渡舟[J].北京中医,2000,19(4):6-8.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名医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论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