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中的浅深问题探讨
2012-01-29杨戈
杨 戈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金华诊所,郑州450000)
临床针刀医生在临床上都会碰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刀对同种疾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的医生扎的浅,有的医生扎的深,还都有效,这是为什么?换句话说:
在临床都有效果的情况下——
为什么有的针刀医生扎的浅?
为什么有的针刀医生扎得深?
是诊断不清楚吗?
是病人体质不同吗?
是年龄不同吗?
是病程长短不一吗?
……等等原因,
是,又好像不是!
似是而非。
我们试着转换一个思路:
以前我们讲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总觉得好像有人在认识上有一些问题,但又不好说问题出在哪里?针刀医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有它的临床基础——即理论上的统一认识,我们所有针刀临床的规范,都应遵循针刀的医学原理——即针刀所遵行的法则。
但是,现在临床上确实不统一:
针灸大夫用针灸原理拿针刀来治疗疾病;
西医外科用现在医学理论作指导用小针刀治疗疾病;
其它大夫更是用的五花八门;
甚至将针刀变来变去,改变不同的形状等等。
从早期笔者就强调《针刀医学原理》的重要性,急功近利,不认真学习《原理》,一知半解地将针刀应用于临床,结果不但疗效不好,还极大地影响了针刀医学——这门年轻的医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临床上笔者长期治疗了大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得十多年前,一个患者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花费太大,遂到我诊所诊治,检查:①腰痛不能转侧;②以前经常腰疼,影像检查为腰4~5椎间盘突出;③不能走路,被人抬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当时,笔者还没有系统学习《针刀医学原理》,只是知道针刀扎了会不疼,就在腰部最疼的地方扎了一针,当时患者就能下床走路了。因为患者就在我诊所附近打工,随访十多年,未复发。再举一例:一患者,影像检查腰4~5椎间盘突出,腰5-骶1椎间盘脱出,腰痛,不能弯腰,来时手掐腰,被动体态,针刀治疗几次后,腰不疼了,能弯腰了。过了一年多,患者再次来诊,针刀治疗一次(仍是痛点的治疗),后来就没有疼过了,至今已6年有余。
针刀临床这么多年,针刀治疗很多病,针刀下去越来越浅,并不完全是怕扎深危险,反应大,而是在天天做同样的事情有一个比较,慢慢使我越扎越浅,而疗效不降反升。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朱老师说过:“针刀的发展,是从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证实理论,反过来理论也要跟的上实践,再推进理论。
就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到底是怎么扎,怎么规范呢?
实际上已经证明,扎浅也能治深,但理论上要说的过去才行,不但能说得过去,还要有能说服所有人的理论上的高度。
笔者反复阅读《针刀医学原理》,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终于有一天(就在前不久),我突然醒悟了——一个病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即:既有动态平衡失调,也有力平衡失调,而且这两个平衡互相代偿!
针刀医学原理四大基本理论,第二个是软组织损伤——动态平衡失调;第三个是骨质增生的新的病因学理论——力平衡失调。
软组织损伤是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堵塞、结疤;力平衡是内部应力发生代偿。
是先有动态平衡失调还是先有力平衡失调?
换而言之,一个患者腰痛,腿痛(临床常见),临床检查,影像上有问题,体察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该如何?
虽然各种治疗都有效(扎深扎浅),但究竟该从何入手?
笔者认为:从动态平衡入手,改变内部的力平衡失代偿或重新代偿!
早期,笔者已经谈过人体的代偿不是我们治疗的对象,失代偿才是需要调节的。但临床疾病千变万化,如果是重病,光是调节失代偿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更深一步,通过动态平衡的调整,这个调整是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恢复动态平衡,一个是打破原有的平衡,使患者重建一个平衡,来改变内应力的平衡。
所以,讨论先是有动态平衡还是先有力平衡已经不重要啦,因为人一出生就一直在调整平衡(包括动态的和力的),人的动就会不平衡,人的静就是有秩序的动。而且人就是在动态(动态平衡)和静态(力平衡)之间互相转换。
就像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腿痛,腰痛的症状,扎腰;没有腰痛,光腿痛,还是扎腰,还不用扎深,这时是打破平衡,使患者重建平衡,来影响力平衡以改善临床症状。
力平衡失调要不要调,调多少。
希望以上文字能给大家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