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验案3则

2012-01-29宋德峰张礼中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全蝎僵蚕口角

宋德峰 张礼中

(1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王助镇卫生院,濮阳457000;2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王助镇乜村卫生室,濮阳457000)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Bell麻痹(贝尔麻痹)、面神经炎等,为面神经在乳突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患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通常急性起病,口角歪斜,面肌麻痹,患侧眼裂较大,鼻唇沟较浅,口角低,不能皱额,闭目不紧,鼓腮时患侧漏气,不能吹口哨,患侧不能露齿,进食咀嚼时食物常存留在患侧,饮水、漱口时水由患侧口角流出。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笔者数年前曾治疗几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现分述如下。

病案1

董某,女,51岁,农民。2000年1月20日就诊。患者睡午觉时醒来后,突发口眼歪斜之病症。身高1.58m,体重60kg,平时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现症见:口角向右侧歪斜,左眼不能闭合,言语不清,左口角流口水,左侧面肌麻木,面色苍白,口不渴饮,饮食睡眠如常,小便清长,大便微干,舌苔薄白,舌质略黄,脉沉细弦。证属风寒袭络型。治法:祛风通络,解痉祛痰,散寒逐邪。方选:牵正散加味。牵正散系宋·杨炎《杨氏家藏方》中的方子,由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三味药组成。

药用:白附子60g,白僵蚕10g,全蝎子5条,大蜈蚣2条,明天麻15g,法半夏10g,白茯苓30g,岷当归10g,关防风10g,大川芎10g,广陈皮10g,粉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同时针刺承泣、迎香、下关、合谷穴,合谷穴是必用穴,“面口合谷收”,合谷为治疗面口诸证之远取要穴,针而泻之,即可疏邪解表,又能和营通络,改善面肌营养,促使瘫痪恢复。地仓透颊车穴,健侧患侧轮流刺,每日一次。

输液疗法:①生理盐水250mL+ß七叶皂甙钠针20mg;②生理盐水250mL+胞磷胆碱注射液1g。每日一次,静脉点滴。共凑活血化瘀,减轻水肿,改善面部神经营养不良状态,促其面肌恢复。

上方用药10天,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输液至20天时方停药。观察至今已10余年而无复发。

方解:方中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祛风化痰止痉,故以为君药。臣以僵蚕、全蝎,二者皆可熄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僵蚕并可化痰,共助君药祛风化痰止痉之力,全蝎、白僵蚕、白附子祛风化痰,为治疗中风面瘫、口眼歪斜之良药,故有牵正之名。蜈蚣、天麻、防风、川芎、当归祛风活血力强,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法半夏、茯苓、陈皮温散寒邪以祛寒痰效果明显,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凑祛风通络、解痉祛痰、散寒逐邪之功。

病案2

刘某,女,26岁。2003年10月某日因受风寒,睡醒后发现一侧面部肌肉瘫痪不用,不能做皱眉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漏水漏风,患侧面部还有发凉畏寒的感觉。证属风寒证面瘫(西医称急性面神经炎)。治法:活血祛风,抗炎消肿。①激素治疗:强的松30mg,1/d,口服,连续7~10天;②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复方丹参针2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③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50~100mg,维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等,肌注1/d;④李凌山风寒面瘫饮加味:细辛5g,桂枝10g,荆芥10g,白芷10g,川羌活15g,白附子10g,全蝎5g,僵蚕15g,丹参15g,红花10g 。

方解:细辛、桂枝、荆芥、川羌活、白芷祛风散寒,发表温中;全蝎、白附子、僵蚕搜风化痰;丹参、红花活血通络。

此患者发病迅速,治疗及时,故效果明显,很快治愈。治疗期间嘱其防寒保暖,局部热敷,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并能减轻局部疼痛症状。另嘱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可使正气充沛,以驱外邪。此病临证时,一定要分清证属寒热虚实痰瘀,辨证准确,切中病机,方可有的放矢,不可见瘫治瘫。

病案3

王某,男,56岁。体质偏胖,痰湿体质。2006年6月8日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患侧面部还伴有麻木、板滞、跳动、窜痛等症状。根据上述症状,诊为风痰阻络,气滞血瘀型面瘫。

药用:李凌山风痰面瘫饮。胆南星10g,地龙10g,清半夏10g,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 川羌活15g,防风15g,鸡血藤15g,红花10g,川芎15g,蜈蚣2条。

方解:胆南星、清半夏、地龙化痰通络;全蝎、蜈蚣、僵蚕、白附子搜风化痰;川羌活、防风祛风活络;红花、川芎、鸡血藤活血通络。

针灸取穴:远端之合谷、太冲二穴,合谷直刺0.5~1寸,酸胀感向上扩散,太冲,向涌泉方向斜刺1~1.2寸。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善治头面诸病,针而泻之,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促进功能恢复。《百症赋》曰:“太冲泻唇歪以速效”,表明太冲穴是治疗面瘫的经验穴。此患者痰湿偏重,故加丰隆穴以祛痰通络。再利用李凌山传统温针一针一罐法在面部施术,从地仓穴向颊车穴方向透刺1.5~2.5寸,使酸胀感在整个面颊扩散;把口径0.4~0.6寸的自动罐,拔到承泣穴下四白穴处。术前,先把小罐消毒干净,抽吸到一定程度,留罐15分钟后起罐。起罐后如果局部皮色不变或发凉,如上法再吸拔一次。个别病例拔罐处红肿充血或能拔出水珠样的粘液更佳。

肌肉注射法:天麻素注射液0.3g*1支+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支+利多卡因注射液4mg/2mL*1支,每日2次肌注,连用1周。

按:面神经炎在中医临床中属“面瘫”、“口僻”、“口眼歪斜”、“吊线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亦为六淫之首,风邪入中经络,易与寒、热、痰等邪为患,且久病致瘀,瘀血阻滞,病程迁延。陈双文等说:面瘫病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最终导致面神经受损,神经炎性改变,缺血水肿,甚至出现面神经变性等变化,引起周围肌肉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失神经支配现象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该病的发展过程与许多疾病一样,都存在一个急性进展阶段,称为疾病的早期。在这一时期,面神经损伤及功能失调程度,周围肌肉组织失神经支配程度都处于由轻到重快速发展的过程。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对面瘫病的治疗观察体会到,如果在此期能够给予正确的针灸治疗,确能收到比较好的疗效,而且对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明针灸治疗面瘫病通过早期介人能够削减致病因素的侵人势头,减缓神经炎性改变及水肿程度,改善缺血状态,从而减缓和遏制疾病的发展趋势,尽快达到逐步康复的目的。针灸治疗面瘫病以早期介入为佳。从中医基础理论讲针灸治疗面瘫早期介入既符合中医学既病防变的思想,又发挥了针灸治疗作用的早期性特点。因此可以说面瘫早期是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期。张智龙说:周围性面瘫初期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以病变局部的炎症、水肿、面神经兴奋性异常升高为主。治疗多以控制炎症、消除水肿、促进局部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为首要,以免神经进一步受损。当此之时,应避免各种强烈的刺激,否则不但不能消除炎症、水肿,反而加重对面神经血管的刺激,促使神经细胞变性,轻病转为重病,甚则遗留面神经痉挛。针刺无论作为何种疗法,对人体来说,应属于外界的刺激,而刺激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所以,本病初期刺激宜小、宜微、宜短。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初期外邪始中络脉,邪在卫表,病轻邪浅,又卫表为卫气之所司,卫气漂悍滑利而易脱,故针刺宜“针小而入浅”,“浅则欲疾”,不留针或少留针,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慎勿深刺,以防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比如《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所以,本病初期面部取穴宜少,手法宜轻,浅刺或点刺,施以徐疾泻法,不留针或少留针,远端穴着重取具有疏散外邪、调整经气作用的脑穴,如风池、合谷、支沟。根据病情辨证施刺,或用补法,或用泻法,或平补平泻,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且以留针15分钟左右为宜。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由来已久,且在临床多取得较为显著之疗效,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探讨。

猜你喜欢

全蝎僵蚕口角
基于粉末X射线衍射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对全蝎的检测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