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8例
2012-01-29彭道贤
彭道贤
(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商丘476000)
自200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病人均表现出头晕头痛,有肢体不同程度乏力68例,偏瘫41例,复视19例;伴意识障碍18例,呕吐32例。其中男96例,女32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2岁,平均53.8岁;血肿位于左侧38例,右侧63例,双侧均有27例;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最大162mL,最小30mL,平均86.6mL;头部外伤距离手术时间1~4个月。
1.2 治疗方法
1.2.1 血肿穿刺负压引流术 全部病例均于入院24小时内采用CT片进行定位,选择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用颅骨锥斜刺头皮(呈30度角)改垂直锥颅,锥透外板后,再回原方向锥透颅骨及硬脑膜,拔出颅骨锥沿创道导入引流管,抽出血肿腔内积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为止。血肿腔内置引流管一根,固定引流管,外接负压球(0.5Kpa),术后保持负压引流3~4天,复查CT,证实血肿基本消失后拔出引流管,同时给予全身维持有效血容量。
1.2.2 中药治疗 术后次日开始口服或鼻饲自拟活血逐瘀汤:川芎15g,黄芪15g,桂枝、桃仁、当归、黄芩、桔梗各12g,赤芍10g,红花、大枣各6g。每日一剂,煎取浓汁400ml后,200ml早晚两次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风之标准制定[1]。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走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效果 全部病例经CT复查证实硬膜下血肿被完全清除,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其中最快3天,最慢7天,平均4.5天,未发现有二次出血者。治愈105例,占82.03%,好转20例,占15.63%,无效3例,占2.34%,总有效率97.66%。
2.3 典型病例 王某,男,61岁,农民。2010年9月17日初诊。主诉:1月前被车撞伤头部,当时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头晕头痛,行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住院给予脑神经营养剂治疗一周而痊愈出院。近几天来,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右侧肢体无力。诊见:痛苦面容,语言不利,右侧肢体乏力,舌质紫暗,苔腻,脉弦滑。经CT检查示:左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100ml。用上法治疗,负压引流出瘀血,并口服中药治疗,3天后复查CT示:血肿基本消失,无菌操作下拔出引流管,但右侧肢体仍乏力,守上方继进10剂后,诸症消失而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脑损伤3周以上者,血肿其实是硬膜夹层血肿,其典型表现是血肿外膜厚度大于内膜厚度,由于内外膜有许多穿通血管。因此,病变内反复出血,从而导致血肿逐渐增大,负压引流可迅速减少硬膜夹层血肿[2-5],锥颅创道倾斜便于置入引流管而不损伤脑组织,且拔管后稍加压即闭合,头皮易愈合,减少漏发生,同时配合自拟活血祛瘀汤内服,疗效较好,方中川芎、当归活血行气散瘀为君药;桃仁、红花活血通络,祛除瘀滞;赤芍通血脉、行血中之瘀;黄芪、桂枝益气温阳通脉;黄芩清热燥湿;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大枣补益脾胃,缓和方中药物辛香过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逐瘀之功,获满意疗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金维,张树方.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04:203.
[3]彭道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J].四川中医,2003,21(3):41.
[4]金许洪,姚中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3):204-206.
[5]周斌,徐垠,陈彦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3056-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