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调院在西藏尼龙玛探获一大型铅锌矿
2012-01-29翟文建
资源导刊 2012年7期
□张 毅 翟文建
近日,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传来捷报,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西藏尼龙玛地区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报告”经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奖励委员会评审,探获铅锌资源量63.1万吨,达到大型规模,潜在经济价值100亿元,并荣获2011年度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技奖励一等奖。
据了解,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高度重视,抽调地质、区调、矿产等领域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远赴青藏高原,克服高寒缺氧等一系列困难,采用各种地质找矿手段,通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及找矿突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果被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组技术人员运用现代成矿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念青唐古拉地区厘定出石炭系—二叠系来姑组(火山—喷流热水沉积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和中侏罗统马里组(夕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2个具有重要找矿意义的控矿层位,划分出三个成矿期次和两大成矿系列,并建立了层控型铅锌矿床、夕卡岩型—热液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多元综合信息找矿标志。后续项目在此指导下相继发现了嘎布拉、素忍躺等6处矿产地,突破了以往围绕岩体、断裂构造部署找矿工作的传统思路,取得了创新性认识。最终,该项目共圈出49个地球综合异常、62个磁异常、8个成矿远景区和23处找矿靶区,新发现铜铅锌矿等矿(化)点10处,并首次发现测区存在夕卡岩型铋、铟矿化,提交了3处远景达到中型以上规模的新发现矿产地(卡不荣拉、扎利、尤恰乡北)。其中卡不荣拉铅锌矿区通过后续普查工作,探获铅锌资源量63.1万吨,达到大型规模,潜在经济价值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