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信息化效益
2012-01-29
随着信息化在高校中战略位置的提升,学校日益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充裕的资金是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的保障。如何合理投入资金,提高信息化的教育效益,让信息化成果真正为高校服务,值得我们反思。由于效益既有显性的效益,又有隐性效益,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分阶段才能反映出来的效益,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科学、准确地评价。对于信息化部门来说,成本和效益的博弈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本刊记者近期对厦门大学、西南大学等近五十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展开了小型调查。这些高校信息化部门主任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支持。在交流中,我们探讨了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信息化专项每年投入资金的数额、资金的筹措方式、经费投入的组成结构、如何提高信息化效益等问题,各个学校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在反馈回来的这些重要的数据和观点中,我们遴选出一部分内容呈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重视IT风险管理
计国君
厦门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
I T风险管理在中国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具体表现为:硬件、软件系统选型盲目性仍较大,特别是层次相对低的高校由于缺乏专业化人才,存在一定程度上追随重点大学的现状;系统功能应用上不全面问题最显著,包括业务功能与系统功能不匹配、系统应用技能不够高、服务要求与系统功能不能很好对接等。封闭式追求设备盲目投资:有些大学一方面经费困难,另一方面追求设备的盲目扩充,存在突发性应急投资。在数字化信息化推进上,有些大学表现在已有软件缺乏应用,过分强调硬件投入等。
发达国家很注重I T风险管理,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的I T计划政策由行政管理和预算局(OMB)制订并推动,其职责是指导、管理和监控政府的I T政策和活动。在风险管理方面包括:制订有效的投资决策流程,确保应有的投资回报;为避免惨重的后果,使用模块化管理模型,运用风险评估流程以确保完善的安全性和高成功率;掌握评估和监控流程,确保计划执行结果的正确性。
加拿大的I T计划政策由信息管理与IT加强管理架构(EMF)负责制订。EMF协助政府改进信息管理与I T的管理工作,以提高投资计划的成功率。E M F在风险管理方面包括:拟定I M/I T的投资策略;慎重考虑IM/I T的投资策略并建立明晰的责任归属;开发共同的计划管理所需的教育培训课程;对于计划活动持续地进行识别和风险管理。
英国I T计划的推动由内阁的I T中心所组成的工作组负责,根据评估结果管理政府所制订的I T政策,做出改进建议。在风险管理方面包括:集中管理政府的业务变革;强化I T计划的选择、完善的领导与责任归属;改善政府的计划管理;实施风险管理;使用模块化的方法降低I T变革的影响;改善测定效益的方法;增进政府和供货商的互动联系;确保所有报告书的建议都能被适当地落实;提供要完成I T所需的技术;经验的共享与传承。
新加坡的做法是,由国家计算机部与新加坡电信管理机构组成一个发展I T计划的管理机构,着力执行称作Infocomm 21的计划。在此计划中,政府的策略是要结合I T及电信产业,使政府有能力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国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风险管理方面包括:知识型的工作场所,提供政府服务集成学习与知识共享而具备的持续学习文化;提供电子化服务,集成政府服务后提供单一窗口的接口提供服务;科技实验,提升政府应用现代I T的能力,并使政府与人民有更好的沟通效益;作业效率的改进,借助于有效的方法改进作业流程的相关问题并提高效率。由以上所提四点构建合适且健全的Infocomm架构,Infocomm教育提高政府人员已有的I T知识与技能,并使他们能持续学习并应用,以提升Infocomm能力。
信息化项目“建用相长”才是发展之道
刘革平
西南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西南大学近几年资金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到2012年以千万元计。投入来源主要是学校专项以及自筹经费。经费投入主要应用于网络运行维护、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安全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其中软硬件设备维护的投入比例为14%,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投入经费约为10%,人才培养投入经费为5%。信息化是“需要钱”的事业。当前,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软硬件投入费用高且更新速度快。为了紧跟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除了解决软硬件投入的问题外,应对人力资源不足、人才培养脱节,以及如何良好运营信息化的各项业务等,都是我们做好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工作都需要经费来落实。
当前,还要解决好信息化“建”和“用”的问题。用户的需求永远第一,离开这个前提,信息化工作将脱离实际,信息化项目将变成信息中心的“自娱自乐”,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谈。建设一个项目,首先考虑如何把它用好,哪些用户是该项目的目标用户,系统建成后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都须提前考虑,谋定而后动。为什么信息化项目投入很多,有些收效甚微,甚至引来用户的反感?这是“建和用”的问题没有谋划清楚而产生的后遗症。
总的来说,保证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把运营思想融入到信息化工作当中,“建用相长”才是发展之道。
信息化是“赚钱”的事业
谢江涛
广东金融学院网络中心主任
信息化是一项先“烧钱”后“赚钱”的事业。“烧钱”指的是先期投入,有基础设施、软硬件、安全、维护等,没有投入就绝对没有产出。“赚钱”指的是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包括学生上网的有偿服务,增值服务,电子资源比纸质资源节省,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工成本等等。社会效益包括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办学条件、转变管理和教学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等。同时还包括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数据和优质资源共享等。
要持续建设信息化,应着力考虑几点:1.稳定的经费,包括维持费和建设费。2.网络管理部门定位的提升。3.配套的规章制度。4.人员的技术培训。5.政府实质性对教育行业的支持。6.与网络运营企业的合作。
促进数据大流通和深度挖掘
袁红旗
新疆师范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
学校信息化建设事业在某种意义上是“烧钱”的事业。但若只是“烧钱”而不持续地投入,那么对学校事业发展会形成阻碍。因此,既要保证足额的资金投入,又要不断加大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对学校业务流程和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以实现学校各类数据的大流通和对学校后期形成的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才能大幅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为自治区教师教育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和新疆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龙头院校,学校始终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现代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持续不断地推进。学校于2000年10月开始建设校园网络,历经十多年累计投入3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温泉校区建设为契机,规划投资近1亿元,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每年投资额度达300多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为学校自筹资金,其他来自于国家专项资金。目前学校在校师生近2万人,人均投入比较低。在经费分配上,前7年的经费主要投入到校园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占总体投入的8 0%以上。最近几年逐步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建设投入比例,占总体投入的40%以上,I T运维的投入比例每年维持在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