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新的角度解读蒙克——从精神和信仰的角度阅读《呐喊》
2012-01-29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于海生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于海生
《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作品。主体形象是一个双手抱头,惊声尖叫的人。他被简化成一个雏形,头颅宛如骷髅。他站在一座长桥上,桥身的直线同蜿蜒的海湾和扭曲的沙洲形成对比,天空是一条血的河流,惊悸骚动的线条,红黄相间的色彩,与河流的深蓝色,海湾漩涡状曲线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巨大幽深的漩涡。线条和色彩围绕着发自灵魂的呐喊而振颤着,将凄惨的尖叫具象为可见的振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另外,与主体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人的泰然自若,仿佛完全没有感受到这种可怖的恐惧。这说明主人公与行人处于两种不同的世界或者说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主人公的恐惧是发自内心的恐惧,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具有普遍性,是不被别人理解的,因而也就强调了他这种痛苦和恐惧的沉重和无法消解。或许我们可以借助艺术家的自述更好地体验这幅作品:“天空变成血一样的红色……血红的云霞像火一样燃遍深蓝色峡湾和城镇的上空……吓得颤抖,我仿佛听到一声永不休止的呐喊划过这一片风景。我觉得我听到了尖叫,我画了这幅画,把天空画得像真的血一样。所有的颜色都在尖叫。”[1]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艺术家描绘的并不是其所见的真实,而是自然景物中某个特征激发的艺术家内心潜意识的恐慌和焦虑的表现。
回到《呐喊》这一作品中来,究竟让蒙克感到恐惧:“吓得颤抖”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众所周知的经历和精神问题外,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偏执信仰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说蒙克笃信基督教是偏颇的。蒙克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对基督教机械生硬的理解,并将其理解成为一种惩罚罪人的律法主义,而基督教是主张救世的普世价值观,强调人因信仰基督而得永生,例如,同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就因最后的确信而得救[2]。所以说,基督教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惩罚犯错的人,而是使人信仰基督。蒙克错误的理解所带来的结果只有一个:对《圣经》中描绘的地狱的恐惧。人无完人,人的负罪感不光来源于具体的道德和行为的败坏,也来源于内心的欲望,蒙克对于女性的兴趣与迷惑,以及性的表达是如此的清晰。这样就构成了蒙克心中恐惧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在蒙克的心里一定是坚信自己有罪的,何况《圣经》中还描述了人偷食禁果的原罪。而蒙克自父亲那里继承的观念是人一旦犯罪,就只能下地狱,没有补救的方法。另一方面,蒙克自幼患病,“死亡的阴影”一直在他的头上盘旋。这就意味着蒙克随时都会面临死亡,也就等于面临着地狱。他的恐惧感是可想而知的,是十分具体和紧迫的。这样一来,我们来重新审视《呐喊》这一幅作品,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蒙克的恐惧为什么会表达得如此强烈了,这不仅仅是绘画技术的问题。
另一方面,蒙克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其一,蒙克的信仰有时会受到现实中科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动摇。如《圣母》一作中:蒙克将作品的周围画上了精子,使得圣母也有了妖精的特征。这说明在蒙克的心中对《圣经》中神性的描述产生了质疑,这种描述与科学的理念发生了冲突。蒙克边框上的精子恰恰是蒙克在试图用一种科学的精神去解释圣母感孕这一现象。这与蒙克的“地狱阴影”和宗教信仰是有呼应和冲突的。其二,由于内心受到过多的束缚,蒙克比任何人都渴望解放和自由。恰在此时,尼采等人对于上帝的否定恰好迎合了蒙克摆脱束缚的要求,但这样做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又是不可取的,因此他又不能彻底抛弃宗教信仰,而是犹疑在两者之间。加上早年父亲的影响,蒙克的这份“解放与自由”就又变成了他快乐和痛苦的一个原因,它既不忍舍弃对于传统束缚的解放而带来的快感,又因为这种解放而时常痛苦和焦虑。因此,他这种痛苦和焦虑会与他体验的解放并存,并最终达到爆发的临界而变得不可调和。其三,蒙克说:“我要描绘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在蒙克的一生中,很多时候都湮没在与痛苦的斗争和对亲人逝去的怀念中,而这又会时不时地将死亡的暗示摆在蒙克的面前,又加上现实中可能会引起他这种“死亡联想”的场景,如《呐喊》中的“血红色的天空”,蒙克的恐惧就会变得异常清晰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将绘画作品处理成现在的效果无疑是最为贴切的了。
《呐喊》之所以能够如此贴切地表达出恐惧和焦虑,原因不仅仅源于他不幸的童年和多病的身体,他在宗教上受到的困扰与折磨也是重要的原因。他一共绘制了105件《呐喊》,对此保持了长时间的注意力,这是他所经历的痛苦,来自内心的痛苦。
注释:
[1]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大出版社.469页
[2]《圣经·新约·路加福音》23章42—43节
[1]毛琦主编.《欧洲美术史》.上海美术出版社
[2]丁宁.《西方美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3]罗伯特·休斯,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冈布里奇,周彦译.《艺术与幻觉——绘画再现的心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