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漆画图式与范式

2012-01-29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姜弋

中国艺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画种漆画图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姜弋

1.问题的由来与自我解答

接触漆画以来,我就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同时也一直在思考漆画的相关问题:漆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地方就在于,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轮廓还未定型,因此在画面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上,有很大的讨论空间。2010年第3期《艺术百家》刊登了郑工先生的文章《中国当代漆画中的图像与技术》,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漆画艺术图示与范式的思考。

漆画创作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漆性与绘画性的思考,希望既能够淋漓尽致地挖掘漆工艺及漆材料的特性,同时又不失绘画自由轻松的美学追求。但似乎漆工艺与绘画性的交集就是那么多。郑工老师《中国当代漆画中的图像与技术》一文就谈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漆画作品中,对于其他画种图像的应用、挪用或借用比比皆是,这种类似复制的图式其实反映的是作者们的去技术化意图。然而这种去技术化意图在显示其开放性的同时,却也是对漆画学科的一种破坏性因素。漆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要想走向成熟,还要不断寻找自己的“图式”(Schema)与“范式”(Paradigm)。

那么,漆画的图式与范式究竟是什么呢?在找到了这个思考对象后,我迫不及待地与周围的漆画创作从事者以及高校教师展开讨论。很快我就发现其实对于漆画的图式,人们是有共识的,即漆工艺中的刮、磨、刻、镶、贴等技法,它们所对应的视觉效果其实是其他画种所难以替代的。另外漆颜料本身的红褐色调、丰富肌理以及莹润光泽也是其特有的。再加上对于几次国内大型的漆画展览的印象,实际上现代人们已形成了对于漆画语言与图式的认知。漆材料本身有过强的个性特点,而漆工艺的发明正是前人顺其特点并试图充分利用的结果。现代漆画创作者不断尝试去技术化,突破固有图式,这其实是对漆材料特性的逆向思维所致,反映的是漆画创作中漆性对当代绘画追求的一种限定与漆画创作者的心有不甘。

2.图式与范式的产生根源

当然,不能过早地说漆画的图式已经定型了,否则一定会有很多人提出疑义,毕竟漆画之所以吸引我们并使我们愿意从事相关创作的原因,就在于漆材料极大的包容性,以及漆画图式的可创新性。漆画就像是一片全新的土壤,供那些对油画、中国画等主流画种产生审美疲倦的艺术追求者尽情开发,但是一旦深入到了漆画的世界之中进行思考,便发现图式的可创造性其实源于对范式的缺乏共识。所以我更愿意说漆画的语言其实已经基本成型,而由于漆画评价体系目前众家难调,也就是缺乏公认的“范式”,进一步导致了相应的表现“图式”不被共知。

很快,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既然缺乏公认的“范式”,那么又是什么产生了相应的“范式”呢?

先看一下油画的“范式”或者评价体系吧。油画的发展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从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新的社会制度孕育前期,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和对生活的关注,使得油画在形成之初就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以反叛宗教题材、尝试世俗题材出现,形成了长期制作、高度写实的面貌,应该说其范式的形成是社会思潮的产物。到了19世纪末,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油画不再以再现自然为唯一追求,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克莱夫·贝尔的《艺术》理论即可作为这一时期的油画“范式”,其产生是资本世界发展到顶峰后人们对于工业社会忽略个人精神的反思,同样是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物。时至现代,油画界风格多样,面貌纷呈,但无不是当代社会思潮对于欧洲哲学体系的继承或反思,进而融入了本民族与地域的符号。应该说,主流的油画“范式”或评价体系始终没有脱离欧洲的哲学体系。我无意在这里探讨哲学的话题,但是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的存在离不开哲学体系的支撑,而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其独立文化系统内的哲学体系都是以批判的继承这一方式存在的,其中继承又应该是主流。“范式”或评价体系,如果进行理论化的梳理,那么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美学理论呢?它也是隶属于其哲学体系的第二级体系。

同样的,中国画从魏晋南北朝之前以宗教、历史、文学题材为主,到隋唐世俗化倾向的出现,再到两宋时日渐流行的文人画,也无不反映着儒释道三个主流哲学体系的交替消长与吸收融合,最终都在绘画中以一定的图式具体表现出来,并形成了相应的“范式”。所以中国画应该是东亚文化系统的哲学体系所对应的美学“范式”自然的选择。油画与中国画作为两种文化各自的主流画种,都具有材料易于普及、画面可一次性完成等利于体现哲学体系内涵并且易于传播与学习的特点,因而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以及图式。

那么同时期非主流的画种或者是较小的画种,以这些图式作为自己的参考,并加以学习模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除了这一原因,这些较小画种也隶属于同一个哲学体系下,共用一套美学理论,以至于影响到从“范式”到“图式”都相对雷同,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它们之所以独立为一个画种,无非是其绘画语言的不可替代性,反映到图式上,进而丰富了相应的“范式”。但要真正说到“范式”与“图式”的独立,恐怕很难。

3.漆画的哲学依托与当代精神

在正式讨论漆画之前,我还想看看版画的相关问题。版画同样也不是最主流的画种,但当代版画的范式与图式要相对明确。版画经历的是一种由实用为主到艺用为主的发展轨迹,在我国则是以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为起点,真正慢慢进入当代版画创作的高潮。战争年代,版画繁荣的原因是与其可复制的特点不可分离的,是社会思潮在当时环境下的艺术选择。1960年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决定了国际通用的版画定义,应该说这是版画界对于其特有语言甚至是图式的一种总结。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版画的面貌已经极大丰富,当代版画如果想要模仿油画甚至中国画的图式,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观看十一届全国美展的版画作品,以油画、中国画图式结合版画语言的面貌出现的获奖作品也不在少数。

那么版画是否有独立的“范式”呢?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有画种在任何时代都是处在同样的社会思潮下的,因而共用同样的哲学体系,共用同样的美学理论,其“范式”趋于近似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一个画种的诞生和繁荣却往往是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选择,原因是其特有的画面语言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进而丰富了绘画图式。在一定的讨论和总结后一旦被美术界普遍接纳,便纳入了这一时期的“范式”体系,进而丰富了美学理论。所以后出现的画种总是会共用当时代主流画种的“范式”,并进行适量衍生,原因就不再赘述。

漆画若从古代依附于器物的平面装饰画开始算起,历史够悠久了,但若真要从绘画的角度看,具有创作意义的绘画性漆画出现,还是近六七十年的事。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把漆画的工具全部换成油画工具,把绘画中需要的颜色用漆调好,那么我画出来的画和油画能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其他画种模仿油画面貌的障碍是10,那么漆画材料的障碍可能只有5,甚至还要少,因为漆画与油画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很多地方具有相似性。其实漆材料的发明比油画材料早得多,只不过中国有更加适于传播与学习的中国画(包括早期的帛画和后来的绢画、宣纸画),同时漆始终没有脱离实用而进入绘画创作的领域,导致今日漆画可以与油画不同的技术原因则是不同的绘制工具以及原本服务于精致器具的漆工艺。这些本来用于满足权贵阶层奢侈浮华生活需求的东西,在进入绘画领域后影响了作者创作时的自由感受,才催化了许多漆画作者的去技术化实践。

回到正题上,漆画被全国美展接纳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显然是看到了其独特的语言。漆画在表现民族、民俗题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漆画的装饰性语言、古朴色调的大量出现一方面反映的是对漆画语言、图式的挖掘,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我国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哲学、美学理念深入影响人们的艺术追求,国内艺术家急切渴望展示其独特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艺术探索。这一时期连中国画都经历了“不改革即消亡”的讨论,可见西画对国内艺术思潮的冲击。也正是这样的思潮,为漆画提供了舞台,创作队伍也迅速扩大。所以说到漆画的“图式”以及“范式”,它始终在西方哲学下的美学理论与东方哲学内的美学追求中漂移,看似是缺乏独立的“图式”、“范式”,实则是中西美学理论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性(亦或是模仿性),照前文的结论,恐怕也很难有绝对独立的“范式”成型。

4.漆画的繁荣与模仿的泛滥

人们更愿意说,今天的漆画正在走向繁荣。的确,无论是社会对于漆画的认知程度,还是漆画创作的画家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状态。漆画对其他图像的应用、挪用或借用,甚至是对照片的模仿,我想也是“存在即合理”吧。但是漆画既然作为绘画的一支,那么它对绘画目标的追求自然也应当平行于美学追求,千万不可以因为其材料的特殊表现力就降低了创作者对于自身绘画修养的要求,而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过于独立的圈子里。不排除部分漆画对于其他图式的模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作者的表现意图或者绘画趣味已经大于漆画技术本身的表现尺度。本来可以用油画表现的,非要用漆材料来做,可以用电脑处理的,也非要用漆材料来做,这就掉入了漆的陷阱,变成“唯漆”思想,结果脱离了绘画的本质。

今年春节在家看电视,报道2011年中国的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主持人甲说中国电影空前繁荣了,主持人乙说中国电影市场和创作团队够大了,但是从创作水平来看还不能够用“繁荣”这个词。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其实也适用于中国漆画。

猜你喜欢

画种漆画图式
李思思漆画作品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林风眠艺术主张刍议
梅青原陶艺雕塑作品
郭栋、路艳红漆画作品
浅析魏晋玄言诗对山水画独立发展的影响
和锦慧、张悦、马晓芬、袁海钊作品
孟祥勇 漆画《静待花开》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