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优化多媒体语文教学
2012-01-29曹媛
■曹媛
1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语文意识、打好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如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学生感到无聊单调、枯燥无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它集声、文、图、形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毋庸置疑,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就像荒芜的沙漠中出现绿洲,久旱的田地沐浴甘霖,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1.1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此所谓“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片、录像资料,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感官刺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主体地位。
笔者在讲《荷塘月色》时,就用图片、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参差斑驳树木的黑影,弯弯杨柳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浓淡相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欣赏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些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活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荷塘月色的高雅、朦胧、幽静之美。采莲姑娘的出现,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美丽的脸庞,悠然的神态,娴熟的动作,婉转的歌声,仿佛仙女下凡,美不胜收……
英国诗人济慈认为:“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通过图片、录像再现课文,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获得欣赏美的喜悦。
1.2 化无声为有声,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困难是人尽皆知的。首先,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经历、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距离。其次,诗歌思想感情复杂,意境丰富,无固定套路可言,难以捉摸。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而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在讲李叔同的《长亭送别》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同名歌曲,一种凄凉沧桑的情调把诗人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愁肠百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脑海中仿佛呈现出孤寂的长亭、苍凉的古道、枯萎的衰草,仿佛看到夕阳弱柳,听到笛声箫残。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3 化单一为丰富,扩大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量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囚绿记》一文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寻绿、关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国家的命运。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作者表面上讲述自己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实则表现出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多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型的信息提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1.4 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人无分身之术。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文章题材特殊,如小说、戏剧,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也难以完全将复杂的情境再现出来,将多面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上课时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毫无兴趣可言。
笔者在讲鲁迅的《阿Q正传》时,放了由著名表演艺术家严顺开主演的同名电影片段,专业演员演技精湛、效果逼真、语气恰当,枯燥的平面人物鲜活丰满,将学生的情感细胞完全调动起来,学生随着故事情节时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大笑。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这样,多媒体语文教学深入浅出,用最直观的手段讲解最深刻的道理,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一箭双雕。
2 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为了让多媒体高效服务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掀起它的“盖头”,仔细认知,深入了解。古人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十全十美,多媒体语文教学也同样存在不足。
2.1 舍本逐末,华而不实
韩非子说:“华而不实,虚而无用。”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势必舍本逐末,丢西瓜捡芝麻。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等,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的。但是,凡事皆有“度”。著名作家张贤亮感慨:“能够白首偕老的夫妻,大概就是能够掌握适度感情的夫妻。”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适“度”。
只有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如果少了学生静下来思考的环节,就和传统的“满堂灌”毫无差别。只顾现象、不想道理,只顾热闹、无视效果,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就会表面化、浅显化,那么,课堂教学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2 角色退化,投机取巧
现在流行的教案型教学软件,使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教学机制退化。若教师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荡然无存。有些教师为了上课方便,直接下载课件,不做修改,盲目使用,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变授课为应付,变教学为投机,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置于脑后。
3 趋利避害,优化多媒体语文教学
亚里士多德说:“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既要认识到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既是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善和补充,同时也要承认,在多媒体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其缺点也是现实存在、不容忽视的。认清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才能有效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用好这把双刃剑。这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