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2012-01-29徐勇军陈冠锋刘万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课题校企院校

徐勇军 陈冠锋 刘万裕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0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徐勇军 陈冠锋 刘万裕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0

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如何构建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需求、校企合作中政府的导向作用、校企合作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 how to build long-term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were common issues for all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is paper, it discussed that our vocational college payed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overnment guiding func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diversity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pecif c practice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mechatronics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depth cooperation; depth fusion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与企业如何构建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实现“双赢”目标,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创新职业教育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1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校企合作利益主体合作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给企业减负,原由行业、企业主管的院校,多数划归地方政府主管,行业、企业逐渐淡出教育领域。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其各自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目前处于外延扩张期,招生人数的增加和学校规模的扩大,上级部门给予的办学经费和学生缴纳的学费增加,这都对学校的外延发展极其有利。而校企合作属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在合作的初期学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作的效果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校企合作等内涵建设未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由于上级部门给予的经费有限,要学校拿出较多的人员和资金进行校企合作确实有困难。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对校企合作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规划,缺乏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和经营,投资办学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培养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1.2 政策引导、约束和激励制度缺乏

建立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涉及现有的职教制度,也涉及现行的法律和政策,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导向予以保证和推进。一是从校企合作的约束性制度方面而言,我国未从法律层面规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所要达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也未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二是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层面看,高职院校如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校企合作,往往需要较多的投入,而在当前的运行机制下,这笔投入很难获得资金方面的补偿;而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优惠政策也未很好落实,企业未能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

1.3 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形式表面化

目前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校企合作多数是建立在“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学校没有很好的整体规划,企业的利益也难以保证;二是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有限,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也非常有限,对企业来说缺乏吸引力;三是企业缺乏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的意识,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订单教育,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因此,尚未形成校企良性合作机制,造成校企合作只注重合作的签约数量,协议多以接收学生实习而忽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的条款,未对合作内容及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校企合作对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 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注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在合作中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我校在校企合作中重视企业需求,在前期的调研和洽谈中,重视寻找和挖掘企业的合作需求。如我校与广东某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时,我们发现该企业制造空气自动送料机的零部件时采用普通机床加工,存在生产效率低且质量不稳定的缺点。现欲进行技术改造,将核心部件改为数控加工。但企业暂时无数控设备和成熟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对企业而言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后,我校机械系党政领导和教师主动提出利用我校现有的数控设备进行前期工艺方案实验,工艺方案成熟后,再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我校数控专业取得高级职业资格的学生组成生产制造团队,为企业生产服务。

实践表明,与该企业的合作使学校收获颇丰:第一,专业教师参与企业课题,提高了实践水平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组成了科研团队;第二,高年级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得到了生产性的实践锻炼;第三,学校的设备利用率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而言,同样有收获:一是减少了设备投入,避免了资金投入风险;二是技改方案在学校实施,不影响原厂区的生产,避免了技术风险。

2.2 注重校企合作中政府的导向作用

一般说来,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隶属关系及任务目标的不同,对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单纯靠政府的某一政策与文件,或是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来协调,均存在不小的难度。只有政府直接参与,建立合理的企业、高职院校和其他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机制正常运转,才能使企业和高职院校都从校企合作中获益,使校企合作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校企合作中政府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相关的制度不健全。但校企合作中如无政府的积极参与,学校要取得全方位的进展仍比较困难。因此,我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与相关系部共同努力,主动走出校门,到珠三角的一些工业强镇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寻求合作。如我校与中山南头镇政府合作,学校专门指派一名教师常驻镇政府办公,协调包括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科研合作等校企合作事务,同时将政府就业服务部门和学校的就业办对接,将学校的专业设置、内涵建设和南头镇的发展结合起来,并为其辖区企业提供包括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实践表明,此种合作模式,对镇(区)政府而言,学校为政府辖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提升了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对学校而言,有了政府的牵头和指导,实现了与政府辖区多家企业的对接,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效率。

2.3 注重校企合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重视合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第一,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合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如工科技术类专业,坚持“工作过程”式的合作模式,在自编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请每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按照“工作过程”的方式进行;文科类专业,坚持“岗位模块化”的模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将专业所涉及的岗位模块化,在企业的实习、实训过程中,按岗位进行指导。第二,不同的专业基础和师资水平,也决定了校企合作模式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如专业基础好、师资水平高的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就不应满足于共建校内专业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参与教学、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层面,而应强调专业和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应在校企合作研发方面重点突破;对新成立的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应注重从相应行业、企业中引进兼职教师,调研人才专业素质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层面开展重点合作。

3 我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3.1 了解企业需求,确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的切入点

在我校与中山市宏基管桩有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始终将如何为企业服务作为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和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我们得知,该企业目前最大的瓶颈是:由于企业生产环境差、工作强度高,一线工作人员流失率过高,影响企业生产。因此,企业有着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生产环境和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的强烈需求。但同时存在一线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改缺乏懂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问题。了解了以上情况后,电气系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改需求,经过系领导与专业教师的多次协商研究,将2007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的毕业实践课题定为企业技改课题,企业拟定多少个课题,我们就将学生分为多少个课题组,全力配合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3.2 拟定合作计划方案,确定校企相关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要使企业技改课题和毕业实践课题相统一,并深入有效地执行下去,必须明晰校企双方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且双方密切配合。为此,校方根据企业划分的6个课题,确定了电气系党政领导为组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将所有参与实习的毕业生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名组长和3~4名组员,每组配备1名指导教师,教师负责在技术层面与企业项目带领人拟定具体的技改实习工作方案。整个实习团队有队长和副队长各1名,负责学生与校企相关指导人员的沟通。为加强学生管理和在生活等方面与企业的协调,实习团队配备1名辅导员作为领队教师。企业方成立了以企业总工程师为组长、技术部和行政部相关人员为组员的实习工作小组。总工程师负责技改课题的划分和工作进展的监督,技术部人员分配到6个课题组作为项目课题的带领人(每个课题1名),行政部人员负责就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学校的协调工作。

3.3 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

在合作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校企双方工作小组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每个组的实习学生必须每周向项目带领人和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下周的工作设想;二是项目带领人和指导教师每两周向企业方工作小组组长汇报课题推进情况和技术难点;三是领队辅导员每两周将6个项目组学生实习情况向校方工作小组长汇报一次。以上工作的开展,使得实习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生实习情况和课题开展情况得到了很好的监督。

3.4 合作的效果

为期三个月的合作实践教学活动取得的成效有:(1)6个课题中的2个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用于实践生产中,其余课题开展所做工作为下一阶段的技术改造打下了基础;(2)26名实习学生中,最后有8名学生留在该企业工作;(3)指导教师为企业科研服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的引导、法律政策的制定、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又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只要我们正视问题、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构建一个校企合作面广、层次深,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互利互惠的崭新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办出高职院校特色。

[1] 黄炜,沈利平.校企深度融合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讨: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0-93.

[2] 马必学.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高职学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51-52.

[3] 肖旭,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12-15.

[4] 沈正榜.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92.

[5] 赵宝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60-61.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n school-enterprise depth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Xu Yongjun, Chen Guanfeng, Liu Wanyu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510510, China

2011-12-18

徐勇军,硕士,讲师。

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编号:GDGZ10003);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2010-S-07)。

猜你喜欢

课题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