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内涵建设及其发展——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1-29游明伦侯长林

职教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校企

□罗 静 游明伦 侯长林

当前,对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已提升到了教育战略发展的高度。深化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本领,已成为职业院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鉴于此,我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对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内涵建设及其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道路。

一、提高专业认知水平,转变专业建设理念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建设主体来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从建设内容来看,涉及专业设置、专业目标定位、专业师资、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基地、专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从建设层次上来看,涉及专业布局、专业结构、专业体系等宏观层面的建设内容和某一具体专业等微观层面的建设;从建设的关联性来看,专业建设又与学科建设、产业需求、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专业的理论学习,提升专业认知水平,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专业建设的内涵及其与学科建设、产业需求、职业发展的关系,创新专业建设理念,树立系统化的专业发展观,了解专业发展规律,是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从我们学院在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来看,专业、学科、职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资格等一些基本概念及其专业发展理论需要重点学习。比如潘懋元教授提出的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社会学家布朗德士(Brandeis)提出的专业“三个属性”(正式的全日制职业、拥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及专家们综合提出的成熟专业的 “六条标准”(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知识和教育、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社区的支持和认可、高度自治)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专业与职业、学科之间以及专业定位与职业定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升专业要素、专业属性、专业标准、技术文化等专业基本理论的认知水平,转变专业建设理念。可以说,目前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概念认识和理解歧义、专业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课程开设及其体系缺陷、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与激励不足、专业社会服务滞后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专业技能满足率、专业与职业岗位工作的相关度等衡量和评价专业建设成效指标的认知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对专业理论及其与职业关系的认知不足,进而阻碍着专业建设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学院通过启动实施 “教授培养工程”、“研究生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和“武陵学者培养计划”等“教师培养工程”,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教师茶研会制度、新进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和教师英语学习制度等多种校内教师培训制度,采取大量选派管理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安排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培训、聘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开展年度教学工作专题讨论会等一系列办法加强各级管理干部和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为学院顺利推进专业建设及其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专业建设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明确专业发展思路,设计专业发展路径

专业发展思路是对专业发展问题的系统思考, 体现对专业建设的认识水平,是把握专业建设脉搏跳动的引擎。因此,明确什么样的专业发展思路,关系着专业建设的出路。而要理清专业发展思路,必须对专业发展的目标、专业发展的主体、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发展的模式、专业发展的要素、专业发展的规律、专业发展的保障条件等诸多要素有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化认知,这样,才能有效设计个性化的职业院校专业发展路径。

当前,各职业院校对依托产业办专业、推进专业校企合作共建、构建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专业建设问题已基本形成共识,而在如何建立专业与产业对接平台、如何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如何设计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选择和设计专业特色要素、怎样培养和建设师资等诸多方面存在认知差异,特别是如何开展技术文化创新,再造具有高职院校特征的物质文化生态,确立追求卓越的技术创新理想,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培育高职院校技术原创力,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厘清和梳理。

我们坚持“急政府之所急,谋行业之所求,想企业之所利”的原则,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强化学习、观念先行;整体设计、适时调整;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支撑服务;技术创新、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发展思路,明确了“政府导、需求引、产业拉、行业带、服务推、技术帮”的专业发展路径,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层面整体推进实施,构建政校企合作育人的格局,即以“人才培养贡献”吸引政府和行业企业眼球,主动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技术合作”实现政府和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推进专业合作共建;以“共同发展”推动政府和行业企业支持,着力构建政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进而统领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

三、合理构建专业体系,全方位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专业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更是职业院校连接社会的中介。怎样设置专业、设置什么专业、如何调整专业、构建什么专业体系、形成什么样的专业布局,不仅直接体现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思路、专业发展的层次和专业发展的水平,而且反映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表征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力,凸显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专业的设置、调整及其布局状况是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十分重要。

我国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主要采取三种专业设置模式,即根据院校条件设置专业模式、根据生源需求设置专业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模式,而未能完全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针对本地区行业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以至于各职业院校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布局结构失衡、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特色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还十分突出,职业院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生源竞争异常激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如何立足职业院校专业资源,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针对本地区行业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开发新型专业方向,不断淘汰更新专业,彰显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对接,增强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职业院校推进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对此,我们学院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是专业设置与调整上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新专业申报前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坚持每年必须定期对各县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坚持依据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及时调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主动与铜仁地区产业发展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二是依据铜仁地区“两带两圈”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以优势专业为骨干、相关专业群为主干的“农、医、管、工、药、文”协调发展的全方位为农服务的专业结构体系,不断促进学校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的衔接与融合,凸显“贴农惠农”专业办学特色。三是围绕铜仁地区“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民族药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态茶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特色专业。四是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构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专业结构体系,形成以药物制剂技术等6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品牌的以农为主,医、药、工相结合的专业重点发展布局,进而提升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构成人才培养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其运行流程的范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特征、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评价等。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力、打造专业特色品牌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质量,直接关系着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内涵建设的成败。

我们树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理念,依据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围绕着真实的“工作世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表征,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凸显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基本要求,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基本要素,设计和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深入推进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运行模式改革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专业特点及其人才培养要求,在药物制剂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重点专业分别设计和构建“分剂分期、学研结合”、“分类教学、产学结合”、“按季分项、学用结合”、“依季分项、双境交替”、“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以用导学、工学结合”、“项目带动、任务驱动”等个性化的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专业办学特色。

二是依据职业教育的开放教学特点与合作办学要求,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小组,推行 课程负责人制度,吸纳企业人才资源,与企业合作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实施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模式,推进由教师个人教学为主向教师集体教学为主转变,重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三是主动紧贴产业发展需求,融入梵净山区域“旅游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的“植物文化”、绿色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文化”和彰显铜仁文化特色的“桃园文化”,整合政校企技术创新资源,与铜仁地区质量技术检测中心合作创建“共建、共管、共享”的多功能实训基地—“铜仁地区质量技术检测中心”,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和茶园,探索“厂校融合”实训基地共建模式,创设校企合作“实践共同体”,不断完善“专业+项目+农户”、“教师+基地+学生”等产学结合形式,采取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工场车间等情境课堂形式,推进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开放式情境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教学胜任力强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政校企人才共育。

五、完善办学体制机制,化解专业建设瓶颈

校企合作办学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难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开药方时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弱在校企合作。[1]那么校企合作又难在哪里呢?其实难在办学体制机制,即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职业院校封闭型办学体制机制,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元合作的开放型办学体制机制。对此,《规划纲要》作了明确的要求,即“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因此,如何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建立起稳定的基于利益共享的双边合作机制,转变“学校热、企业冷”的被动式合作局面,是目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办学活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力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缓。

我们学院在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确立“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和“校地携手、合作共建、多元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并以专业培训服务为载体,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寻求合作,与川主科技助农公司、铜仁联通公司、本草制药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院、系、专业、课程四级校企合作格局,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二是依据开放合作办学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合作成立铜仁地区产业发展中心,建立产业调研机制、院县合作对接机制、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完善人才需求调研、院县企高层领导互访、教师与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教师联系企业村寨等制度,构建政校企利益共同体,全方位推进专业校企合作办学。

三是依据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需要,搭建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学院内部管理机构改革,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理事会民主决策、院长治校、专家治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实行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的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探索党委领导下的理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以院县合作为纽带、校企合作为重点的开放型政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努力化解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瓶颈,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1]李剑平﹒教育部长给职业教育致命弱点开 “药方”[EB/OL]﹒http://www.mingong123.com/news/12/201003/d220a47e89b94670.html,2010-03-20﹒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