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层设计视阈下的中国妇女理论研究

2012-01-29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视阈顶层妇女

刘 宁

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主题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使改革、发展处于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同时,也把“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1]的要求,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改革与发展如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同样如斯。如何在加强顶层设计的视阈下深化妇女理论研究,是当前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

一、强化顶层设计是加强妇女理论研究的现实选择

顶层设计的概念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使用有一个全面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导方针,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二是基本内容,主要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增强驾驭全局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好,同时要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三是实现路径,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2]强调改革发展中的顶层设计,表明我们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有了更为深入、成熟的认识,同时也打开了分析、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广阔视阈。而处于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当代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只要稍加分析即可看出,它在客观上也存在一个顶层设计问题。

中国的妇女理论研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其中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尤为突出。然而,就整体性研究现状来说,如何破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值得特别关注的课题。

其一,轰动效应之后的深入拓展如何加强。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妇女理论研究,其在新的社会制度、新的体制环境下的迅速崛起,确实形成了较大声势的轰动效应。改革开放之后,伴随大量性别问题的突出和域外性别理论的引入,扑面而来的新锐气息加之较长时期内封闭的研究环境,造成了社会性对妇女理论研究的极大关注,且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同时,与同一时期改革、发展本身不断深化的实践发展相比较,以不断提出的需要破解的现实妇女问题来衡量,妇女理论研究在经历一定时期的轰动之后,开始徘徊于诸如概念推演、重复论证、表象说明等急需深入却又深入不下去的状态中,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某种研究疲惫的困顿境遇中,因此,如何使研究深入下去的问题变得极为突出。

其二,问题研究基础上的总体研究如何深入。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妇女问题分析解答,是妇女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和特别加强的内容。同时,就问题研究问题的“撞击反射”式思维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个性分析,以及个别研究人员渐有增强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学理式逻辑推演等,从研究思路、方法上,已经暴露出缺乏全局统筹、宏观设计、整体推进的倾向。它告诉我们,尽管问题研究为总体性妇女理论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但问题本身并不等于系统构架,围绕问题形成的具体对策,也替代不了总体性理论体系,如果只有前者而忽略后者,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则会缺乏深度支撑。

其三,学术话语体系下的大众认同如何实现。理论研究总是要和实际结合的,妇女理论研究更需要亿万妇女的广泛认同。由此而言,妇女理论研究应当有自己的学术规范和学理氛围,但又绝不是象牙塔内的自说自话;妇女理论研究无论推导出多少定理与范式,无论揭示出怎样的规则与原理,都要通过亿万妇女这一主体的普遍认同和实际践行,才能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妇女理论研究中学术话语多、生活话语少,学理话语多、大众话语少,宣传性话语多、接受性话语少的状况,需要在深入的研究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其四,一般阐释进程中的特色研究如何凸显。这里的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一般的理论研究、学术探索比较,妇女理论研究的独到之处和专长所在;二是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妇女理论研究比较,妇女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样两方面的内容,在妇女理论长时期的研究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成果如果真正放诸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特色研究、优势研究的意义上去测量,其差距还是明显的。

破解现实研究中提出的以上几方面课题,涉及多重性的因素,也需要作多方面的探索。但是,在改革发展已经把“顶层设计”的问题提出来的情况下,把中国妇女理论研究放诸顶层设计的视阈中进行高端性、总体性思考与设计,是现实的选择,尽管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二、顶层设计视阈下妇女理论研究的思路选择

顶层设计的视阈,不仅反映了妇女理论研究的现实,打开了妇女理论研究的广阔空间,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它为深化妇女理论研究,提出了总体设计和规划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要求,深化妇女理论研究的思路,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

(一)目标定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

任何学科构建、理论建树,都应有自己的明确方向。目标方向上的科学定位,实际上决定了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当代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妇女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由此指导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换言之,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研究,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而深入,是妇女理论研究的基本特色,这保证了中国妇女理论研究既能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又反映了中国鲜明特色的本质要求。

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就有了根本方向,实际研究中事实上存在的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对妇女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盲目照搬照抄西方话语体系,或者借口国情特殊,拒绝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以及闭门造车、就事论事等倾向,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克服。由此可以说,作为占中国人口近一半的中国妇女,她们的发展和前途命运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是不可能脱离国家发展的大背景而单独争取自己的独立发展的。中国的妇女理论研究,也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总结妇女解放运动实践,提炼妇女工作经验,形成妇女权益保障制度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应当说,顶层设计的视阈,要求妇女理论研究必须具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是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

(二)内容定位:突出实践中公平公正的实现在妇女理论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中国妇女理论研究,涉及内容极其丰富,但中心的内容,应以现实实践中妇女公平公正权益的实现与保障来定位。这里的公平公正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法律、规章层面规定要求的公平公正;二是社会实践中事实上达到的公平公正。前者为妇女理论研究所不可缺少,后者则为妇女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结合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深刻变革实践,结合亿万妇女在深刻社会变革中遭遇的冲突、震荡、碰撞等不同影响,结合妇女解放实践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深入研究推动当代中国妇女公平公正的实现问题,其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

可以设想,如果妇女理论研究在诸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保证妇女权益,在统筹就业规划中如何促进对妇女就业的扶持与服务,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政策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等问题上体现性别待遇的公平公正,在社会整体性、高层次改革发展稳定的统筹协调中如何把妇女权益保障作为重点问题予以谋划等问题上,妇女理论研究能够拿出体现社会公平公正要求、反映性别平等现实、推进公平公正实现的具有说服力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妇女解放运动的贡献都会有更多的彰显。反之,如果研究的中心内容不能得到确定,研究的其他内容不能围绕中心内容展开,妇女理论研究的整体效应就难以发挥。

(三)路径定位:中国特色前提下推进妇女理论研究的包容性拓展

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唯我独尊,排斥其他一切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和其他妇女理论研究流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同时,也汲取借鉴了许多其他妇女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这是其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当代中国,以顶层设计的视阈探讨和思考妇女理论研究问题,勇于敞开胸怀,注重借鉴国外妇女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是推进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过分强调外国经验和模式,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会导致盲目崇外、生搬硬套,失却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基础和群众认同;但不注重时代发展和国际范围内妇女理论研究的成果,妇女理论研究就不仅会缺乏比较、借鉴,也难免出现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别人已经出现过的错误。[3]就此而言,在深入进行妇女理论研究中,以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4],理性对待一切现有的研究成果,合理借鉴可用的优秀研究成果,对难于定论、尚在探索和有待时间与实践进一步验证的研究成果留有“多闻阙疑”的余地,在这样的前提下推进妇女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充满自信的体现。它不仅对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对突出妇女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发展定位:推进妇女理论研究产生更多的制度成果

制度建设具有的根本性、长期性特点,使妇女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多地向制度性成果靠拢。一方面,妇女理论研究要深入实际,归纳、提炼社会实践中解决妇女问题、体现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发展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推导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另一方面,妇女理论研究要梳理、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推进其中具有科学依据、具备实际可行性的成果转化为制度性成果,上升为法律法规,为理论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在做好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妇女理论特别需要加强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的实现方式问题的研究。事实证明,研究成果停留于著述、论文、会议、论坛圈子内的现象,在妇女理论研究中并非少见,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固然有许多方面,但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妇女理论研究本身对理论研究转化为制度成果的实现方式问题,尚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倘若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消除了制约妇女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的主要瓶颈。

三、顶层设计视阈下推进妇女理论研究的若干要求

顶层设计的视阈,在打开妇女理论研究广阔前景的同时,也要求妇女理论研究必须适应顶层设计视阈下的研究思维和研究定位,由此推进研究本身的拓展与深入。

首先,必须以新的视阈和方位,认识和把握中国妇女理论研究问题,努力实现在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筹谋设计中国妇女的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宏观性、高端性和全方位视阈,要求妇女理论研究必须以大的思路、大的视野和大的胸襟,注重从战略高度把握中国妇女发展的大局和重点,善于从宏观上认识、研究并逐渐把握妇女问题的发展规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解放问题演进的特点与规律,由此在关于妇女问题的解决模式、对策建议中,提出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的成果并收到实效,从而推进妇女实现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的实际看,应把妇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思考妇女的发展规划,推动妇女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是说,由于没有站在宏观视阈下思考问题,缺乏把妇女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目标的意识,由此形成在国家总体发展规划中女性发展的规划、目标、要求、指标和检查监督的内容比重过低,甚至极少涉及的问题。进一步说,包括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未来五年妇女发展的目标,都存在一个扩大设计容量、明确发展要求、增加具体内容的问题。抑或说,占人口近一半的女性发展问题,仅仅有目前有关妇女发展的单列性发展纲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妇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的总格局中,才能使妇女平等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具有目标性、指标性和可检验性。可以说,如何在国家总体规划的背景下谋求中国妇女自身的发展并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妇女理论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次,必须实现顶层设计与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努力推出具有实际效用的研究成果。顶层设计的效应,从根本上说是要研究、解决涉及妇女发展的总体性矛盾与问题,推进妇女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妇女问题的总体性解决。由此所决定,妇女理论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纯学术问题,其全部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有用性,这是其根本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何体现这种价值呢?应该看妇女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否能转化为政府决策,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落实,为广大女性带来切实的利益和权益;是否转化为激励广大女性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追求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的精神动力;是否为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和实际办法。[5]

这些年来,妇女理论研究在解决当代中国妇女问题,实现妇女权利的决策方面,产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影响,如,直接促成国务院1990年颁发“延长具有高级职称的女知识分子的退休年龄的决定”;推动了改革中旨在保护妇女权益政策措施的完善;推动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的婚姻家庭法等妇女政策的法制化。同时,在诸如男女知识分子同等年龄退休的政策进入法律层面,实现妇女参政既保证平等竞争和优胜劣汰,又使女性参政比例得到真正提高,以及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保障的进一步落实等方面,都需要加强理论成果如何向法律制度、政策措施转化的课题研究。总之,妇女理论研究引入顶层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必须落实于促进两性平等、解决妇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在社会发展大格局中体现其意义。

第三,必须在新的研究和新的思考中,努力实现妇女理论研究的大众化。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一样,妇女理论研究也存在一个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推进妇女理论研究紧密贴近人民大众,为大众认同,为大众接受,为大众服务。妇女理论研究的大众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广大妇女群众的现状、需求和利益,研究的侧重点是在倾听妇女呼声的基础上,提出破解妇女问题的思路,研究的目的是能够为她们排忧解难、提供精神支撑。另一方面,是指把妇女理论的原理、理念、观点和要求通俗化、生活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妇女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自觉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说,要让理论面向大众,使妇女理论从晦涩深奥、束之高阁的课堂上和书斋里走出来,变为广大女性自觉认同和乐于、易于掌握的管用的思想武器,并用以指导自己追求幸福、实现男女平等的具体行动。

以这样的要求考量我们的研究,不难看到这样两个问题,其一,当我们在对艾滋病、同性恋、妓女等问题的研究力度普遍加大的同时,对众多的广大城乡妇女,特别是工薪阶层妇女、一线工作的妇女和基层妇女群众的关注是否也同样加大了力度呢?对艾滋病、同性恋、妓女等问题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略在妇女人口中占有更大比重的劳动妇女,这是妇女理论研究始终不能忘却的研究主体。其二,妇女理论研究在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如何使这些成果转变为妇女群众能够听得懂、喜欢听的理念、观点和话语,实现由宣传语言向大众语言、书面语言向生活语言、传输语言向接受语言的转变,使研究成果变为贴近妇女现实生活,反映现实妇女运动,解决妇女平等与发展问题的意识,变成亿万妇女群众想得起、记得住、用得上的理念,变成众多女性口口相传、相互激励的话语,这对妇女理论研究的发展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进一步说,当我们批判数千年束缚中国妇女发展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授受不亲”等观念时,是否在摈弃其内容的同时,又可以从其传输方式中,从这种传输方式对妇女产生的长期影响中获取某种启示呢?显然后者是值得思考的,妇女理论研究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从而推进自身的拓展与深入。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3).

[3]刘宁.妇女理论研究:面向新世纪的思考——建国以来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刻启迪[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胡庆亮.制度构建与公平正义:顶层设计、包容性增长、和谐社会的关联与实现[J].求实,2011,(9).

[5]刘宁.当前妇女理论研究面对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5).

猜你喜欢

视阈顶层妇女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加快顶层设计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