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地学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2012-01-29李惠娣罗军燕
李惠娣,罗军燕
地质出版社,北京 100083
关于我国地学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李惠娣,罗军燕
地质出版社,北京 100083
本文通过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地学类专业教材建设与出版情况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地学类高等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地学类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地学教材;地质出版;地质教育
教材是实施教育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教材的内容、质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保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各类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的主要原因。
“十一五”是我国地球科学高速发展的5年,也是我国地学教育高速发展的5年。5年中,地学类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总结与回顾过去5年我国地学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化地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对于“十二五”期间我国地学教材建设的稳步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地球科学类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
2005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的序幕。经过2006年、2008年两次评审,共通过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11000多种。以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契机,各高校分别制定了本校的“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的申报,极大地提高了各高校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调动了高校教师对教材编写的积极性。此外,还历史性地首次规定,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各出版社向教育部申报,从而调动了出版社参与教材出版的积极性,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材出版出现了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教材的门类不断增加,教材品种快速增长,教材质量有所提高,较好地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教材的需求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5号文件,2011。。
我国地球科学类专业教材的出版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行业规划教材、校级规划教材多层次的选题立项,部分行业管理部门及各有关院校的大力支持,综合性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的广泛参与,使得我国地学专业教材的出版品种数在“十一五”期间迅速增加,门类不同、流派纷呈的各种专业教材纷纷问世,基本改变了“十五”期间我国地学专业教材严重短缺的局面。主要体现在:
(1)教材建设得到了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出现了多套高水平、高层次的规划教材。比较典型的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石油“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国防科工委“核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系列教材”等。
(2)校级规划教材层出不穷,独具特色。比较典型的有“南京大学地质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系列教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水科学系列教材”,“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系列教材”,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等。
(3)实践教学引起各有关高校的重视,公开出版了一批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实践教学系列教材”,“石家庄经济学院国家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系列教材”等。
透过上述现象我们还必须看到,地球科学类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整体上还属于小学科专业,其中的部分专业因为专业面窄、招生量小使得教材建设相当薄弱,甚至有些专业还在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或者使用自编讲义。综合来看,地球科学类专业教材的建设与出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评审、遴选、出版过于宏观和粗放,以至于同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但质量良莠不齐,削弱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对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激励机制欠缺。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倾向较为严重,教师对教材的编写因为没有积极性而投入的精力不足,导致部分教材不能按计划出版,或者质量不高。比如,由教育部立项编写的“‘十一五’国家级地球科学类专业教材”到“十一五”结束时的2010年底还有近1/3尚未出版。
(3)部分教材重复编写和重复出版现象严重,而小学科及新兴专业的教材严重短缺,二者形成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譬如,《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教材全国有10多个版本,而《海洋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等全国没有1本公开出版的教材。
(4)教材的出版行为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一些不具备专业教材出版能力的出版社开始涉足地学类专业教材的出版,造成少数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一些大社、名社虽然积极参与地学专业教材的出版,但因为这类教材的赢利水平低而又缺乏专业编辑,对一些发行量较小的教材不愿出版,即使是已经列选的国家级专业教材仍拒绝出版。地学类专业教材的出版公益性渐失,而商业化色彩日益明显。
(5)实践类教学教材严重短缺,与地球科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性极不吻合。究其根源,一是有关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因为发行量的原因出版社不愿出版。
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管理体制问题,二是考核激励机制问题,三是教师的职业责任感问题,四是出版社的管理体制和社会责任感问题。下面分别讨论。
我国开设地学类专业的高校分别隶属于教育部、其他有关部委以及各省教育厅、国土资源厅、地矿局等。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分别为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以及办学定位上的差异,各校之间联系与合作不多。教育部对地学类高校的业务指导主要是通过3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即: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3个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分别来自于各有关院校的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因为教指委委员全部为兼职人员,所以难以在教材的规划、编写、评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造成了地学类专业教材在管理层面上处于缺位状态。
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各高校普遍存在。首先,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教材建设经费;其次,教师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一部公开出版的教材远不及一篇SCI论文,甚至教材编写在年终考核时不计算工作量。从事教材编写的教师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挫伤了教师对教材编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人心浮躁、拜金主义倾向严重,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不愿在专业教学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截至2010年底,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已经转变为企业单位,受生存压力和经济效益的驱使,发行量的大小成为教材能否公开出版的主要因素。发行量大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各出版社争相出版,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现象,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而专业性强、地域性强的教材(如实践类教材)因为发行量小变得公开出版非常困难。
二、思考与建议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国开设地学类专业的教学点有140多个,地学类专业在校学生达16万多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地学教育大国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按照我国政府对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国家将逐渐放宽对高校招生及专业设置方面的限制,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高校实行特色化办学。这对高校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客观需求来看,我国地学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已经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针对上文所述我国地球科学类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专业教材建设的规划和宏观指导
2007年10月,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成立了有16所地学院校参加的地学教材建设咨询委员会。遗憾的是,本机构在2008年5月召开第二次会议后而未继续开展工作,最终没有实质性成果产生。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发挥该机构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必要时成立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对高层次规划教材的评审把关工作,做到质量不过关就不能公开出版。
国家级规划教材代表我国地学类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最高水平,理应在地学教材的编写质量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此,建议提高国家级规划教材评审、立项、出版方面的门槛,严把教材内容和出版质量关。
2.教育主管部门及地学人才需求部门应对教材建设有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出现了严重的市场化倾向,这对于专业面宽、招生量大的专业教材出版负面影响有限,但对于地球科学类这样的小学科专业则影响很大,有些专业的教材因为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公开出版。建议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出资,建立地球科学类专业教材出版基金,资助小学科专业的教材出版。毕竟,地质行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地质教育的发展,国土资源行业、有关工业部门是地质教育发展的受益者,这些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支持中国地质教育的发展,支持地学专业的教材建设。
3.各有关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从观念上和制度上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一部优秀教材可以受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建议各有关高校加强对地学教材建设的投入,从考评机制到经费支持两个方面鼓励教师编写优秀教材。对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奖优秀教材的作者,不仅在职称评定、考核晋级时要计算成果,还要给予特别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创编优秀教材的积极性。新兴学科、小专业学科的建设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有关高校要对这类专业的教材编写与出版施行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4.教材建设需要各校加强合作意识,力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11年3月,孟宪来等专家向全国两会代表提出了“关于建立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议”。该建议提出,按照“国家投入、专管专用、开放共享”的原则,在全国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可按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等6个片区布局,建设10~12个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2010年5月,中科院院士王颖教授在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专业论坛上也提出了“共建国家级地理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议”。这些建议可谓视野广阔,高屋建瓴。由此我们建议,以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联合各高校编写一套高水平、高起点的野外实习教材,实现各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有关出版社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地学类高校的专业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的出版赢利不高,甚至还可能亏损,需要有关专业出版社具备一个国家文化企业应有的大局观和全局意识,从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两个方面考虑,支持各有关高校的专业教材建设。各有关出版社也应利用经济学上的整体效应原则对高校教材进行系列化包装和出版,这样,既可以解决高校教材出版方面的困难,还可以凭借教材出版的整体性和规模化实现赢利。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材建设同样是百年大计。培养高素质的地学人才是地学类高校的首要任务,而教材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地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吁请地质教育界同仁予以关注和支持。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Geoscience Textbooks
LI Hui-di, LUO Jun-yan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83, China
After analyzing the geoscience textbooks and their publications during 11th Five-Year Plan, we indicate the questions and shortages of the geoscience textbook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urther propos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compiling and publication of the geoscience textbooks during 12th Five-Year Plan.
geoscience textbook; geological publication; geological education
G642
A
1006-9372 (2012)01-0037-03
2011-11-24;
2012-02-1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0ZD05)。
李惠娣,女,博士后,主要从事地质类专业教材的编辑与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