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多元培养模式 培育多型地质人才

2012-01-29柳广弟谢庆宾吴胜和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

柳广弟,谢庆宾,吴胜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探索多元培养模式 培育多型地质人才

柳广弟,谢庆宾,吴胜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为了满足石油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化地质人才的需求,在地质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探索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在本科生教育阶段探索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实验班培养模式和卓越工程师班培养模式;在硕士生培养阶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了全英文国际化培养模式和校—企—校国际化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满足了石油企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油气勘探进一步向非常规、海洋、海外、海相、深层、复杂油气藏类型等新领域拓展,面对的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对石油地质勘探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如何在 “厚基础、宽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特殊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开展国际交流的能力,做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培养单位必须认真思考并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作为培养石油勘探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府,为满足石油工业对不同类型地质勘探人才的需求,在地质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上探索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良好的效果。

一、本科生培养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除了原有的正常培养模式外,还探索了订单班、创新计划实验班、卓越工程师班等多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在企业和高校间相互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也有别于传统的定向培养,更有别于高职订单式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对紧缺人才、特殊人才的需求为主要目的,根据所需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满足相关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设企业需要的课程和培养环节,与企业共同制订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后,订单班的学生全部根据协议到相关企业就业。目前,我院已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原油田、江汉油田、长城钻探等企业“订单式”培养本科生100多名,约占毕业生的10%,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例如我院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联合培养的国际地质-地球物理综合人才班,由校企双方在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除掌握地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初步具备国际项目运作、国际贸易、涉外法律、国际物流运输、商务英语等知识,初步具备涉外工作的能力,并能担任一人多岗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开设了“合同法”、“大地测量学”、“国际物流运输”和“国际项目运作与管理”等管理和测量类课程。开设了第二外语类选修课程: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要求学生选修一门。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学生单独安排小班上课。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每年选派专家到校为学生做国际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前沿讲座。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进行。学校和企业还安排学生在三年级暑假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事业部以及外地分院分别进行了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另外还选拔20名学生分别到阿曼和巴基斯坦进行了一个月的生产实习。

2.创新计划实验班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石油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支撑,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本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院从2008年开始在地质工程本科专业试办了创新计划实验班。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计划实验班的学员从大一新生中选拔,通过数理化、外语笔试和面试选拔成绩优异、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组成,为他们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实行小班上课,推行研究型教学和实行“1+1”导师制。在制定创新班培养计划过程中,注重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以地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重新拟订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模块的组成和容量,优化了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增加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同时增加了毕业设计时间。如沉积岩石学实验课由20学时增加到36学时,构造地质学实验课有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石油地质实验课由6学时增加到14学时,毕业设计环节由12周增加到20周。

在创新班实行本科生“1+1”导师制,探索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班学生每人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必须具备副教授以上任职资格,导师负责学生大学四年的科技创新活动。为此,建立了创新班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班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在创新班推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根据研究型教学改革思路,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根据课程需要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目前创新班全部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进行了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研究,如“造岩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石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石油地质学”等课程都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学籍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采取“分流-补进”、“优补劣汰”的学籍管理措施。在一、二年级末实行筛选,根据学校相关政策,50%的学生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2009级已经有4名未达到要求的学生退出创新班。2008级地质工程创新班获得各种奖励4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2009级地质工程创新班获得各种奖励5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卓越工程师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创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了贯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院从2011年开始,举办了地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

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地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数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及石油地球物理的基础知识及专业能力,具备较强的解决油气地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多学科协同工作能力并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油田企业地质工程实践经验。

地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校内学习阶段以理论课程、实验课程、野外实习为主,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课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在企业1年的学习阶段,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工程实践平台。通过企业一年的学习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工程创新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课程包括地质录井、地层测试、测井资料采集和处理与解释、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与解释、采油作业和毕业设计等。目前学校与克拉玛依市和新疆油田共同建立了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将承担卓越工程师班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为了适应新的需求,在原有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英文班培养模式和校-企-校国际班培养模式。

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我院开始招收地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共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94名。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我院与企业和行业共同制定和完善了地质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必备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建立了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联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跟踪工程领域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强调专业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衔接,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奠定工程硕士研究生扎实的理论知识结构,专业模块化课程根据生源类型、培养基地需求、岗位资质、就业取向等设计。在知识能力结构上,既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又突出了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性原则,力求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扩大知识面与学习先进技术并重、课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在教学安排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各自独立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由具有工程技术或丰富管理经验的教授担任,加强工程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工程领域各职业岗位技术环节的了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素养。

经过3个年级的教学实践,我校全日制地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本形成了“0.75+1.5+0.75”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先进行0.75年(一个半学期)的理论学习,然后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5年的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再回到学校用0.75年的时间进行学习、学位论文编写和答辩。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指导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保证学位论文的工程背景,学校在中原油田和大庆油田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新疆油田建立了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还在其他油田和有关的研究院所建立了20多个地质类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工作站为进站研究生提供工作、生活条件,学生参与建站单位的科研,同时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在这一模式的培养下,2009级46名地质工程领域研究生即将完成学位论文,到2011年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签约率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很多学生直接与进站单位签约。

2.全英文国际班

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从2009年起我院开办了全英文硕士班。全英文班的学生从当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主要针对专业基础扎实、英语水平好的学生,不能跨专业。全英文班的课程与国际接轨,按一级学科设置。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授课,使用全英文教材,任课教师包括从国外知名高校高新聘请的知名教授、在中国的国际石油公司的高级技术专家以及本校获得国外博士学位的教师,上述三种类型的教师约各占1/3。

2009级和2010级全英文班,共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等单位聘请国际知名教授8人次,开设了“油气资源评价”、“层序地层学”、“地震资料解释”、“计算地球物理”等课程8门次,聘请外企高级技术人员开设课程6门次,本校教师开设课程10门次。所有课程全部按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与校内其他硕士课程相比,增加了课程研讨、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自家门前”就能够在“异域风情”中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外语水平,吸收国外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

通过二年实践,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学生学习十分刻苦、英语水平高、专业创新能力强。课程结束后,全英文班的学生,一部分选择了出国留学或联合培养,一部分参加了我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举办的(国际)联合培养班,一小部分留在学校随导师完成硕士论文,但要求这些学生的硕士论文全部用英文写作。全英文班是我院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的一项重要实践,对实现学校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3.校-企-校联合培养国际班

校-企-校联合培养模式是我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是我校“国际化战略”的又一项实践,是我校为适应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和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与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国外石油高校联合建立的一种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的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

2006~2009年,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向俄罗斯古勃金石油天然气科技大学和乌法石油大学派遣100余名留学生,这些学生在我校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培训,进入国外大学在国外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同时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我校的学位论文,最后答辩合格可获得两校的硕士学位。这些与国外大学“亲密接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进入企业从事海外项目研究或相关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为了适应这一大的趋势,更好地为石油工业培养专业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在本科生和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对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也受到了石油企业的欢迎。尽管在创新型、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全英文国际班培养中英语教学对专业知识教学深度的影响,校-企-校联合培养模式中由于语言问题和在国外学习对学位论文的影响等,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可以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完善和解决,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方向是正确的。

Training of Creative, Practical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bilities of Students with Multiple Educational Programs

LIU Guang-di, XIE Qing-bin, WU Sheng-h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industry, the students with creative, practical and international ability are demanded by the oil industry. In order to meet this demand, different training modes have been used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of the geological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of Geoscience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Three educational programs (enterprise-order-based program, 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and academic education program) have been tried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hile in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English teaching grogram and university-corporation-university training program have been practiced, in additional, the education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has been tried with good result.These various educational programs meet different demands of oil industry and turn out to be effective.

educational program; creative talent; practical tal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program

G640

A

1006-9372 (2012)01-0013-04

2011-11-24;

2012-01-10。

柳广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油气资源评价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