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研究
2012-01-29陈移山
陈移山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基于工学结合的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研究
陈移山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课程标准开发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及要求,从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角度,探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思路和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
工学结合;管理实务课程;课程标准;开发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特征已经形成共识,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还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财经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务课程标准非常缺乏。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导致教学无法贴近实际管理需要,一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隐性能力”、“经验性知识”、“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要求与体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制定来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一门课程所期望的学习效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涵盖课程定位、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依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设计,其核心理念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其根本要求是以行动为导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笔者基于工学结合理念和要求,结合我们已经开发出来的《管理基础及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课程标准的实际操作,针对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进行探讨。
课程定位
所谓课程定位,就是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定位是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有了明确的课程定位,就可以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考核与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提供直接的依据。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对管理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基础》等;二是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生产管理实务》、《营销管理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三是培养学生管理经验性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等。由此可见,管理实务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任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它处于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中间环节,是《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先导课程的延伸,为《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等后续课程提供支撑。
设计思路
基于工学结合的管理实务课程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思路: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就业于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二是以行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应包括认知管理、模拟管理、实践管理三个环节,让学生遵循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进行学习。强调无论是那一个环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需要通过行动去完成,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后练”、“学后用”。三是以任务为归属点,课程以管理的业务活动、资源、对象为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及子情境,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其设计应突出关键知识点、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应用与表现,学生在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训练各种能力,修炼职业素质;通过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学习成果的迁移和应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中,清楚表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它可以作为教学评价标准,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
目标结构 管理实务课程目标从层次上划分为课程目标、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首先确立课程目标,然后分解、落实为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三者必须保持一致;从内容上划分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目标设计时特别需要明确素质目标,以体现教学的“育人”功能,即职业教育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
目标特征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是围绕目标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有效地组织教学。另外,由于管理实务课程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目标(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不同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目标具有显性、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等属性,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素质目标具有隐性、笼统、不易测量等属性,这样就使教学目标的表述成为了一个难点。
目标表述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如上所述,这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含许多隐性能力和经验性成分,不可能成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以,可以采用“手段+行为+结果”的方式来表述情境及子情境目标。在我们所设计与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中,就采用了“手段+行为+结果”目标表述方式。例如,“工作分析实施”子情境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学、社会调查以及网络资源,并在教师的讲授指导下,实施工作分析。完成本情境学习(工作)任务后,学生应能够写出工作分析报告,包括认识工作分析的要求,阐述工作分析的流程,能利用适当的方法获取工作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能对组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这样表述的意义是: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手段和条件很明确;目标是通过完成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行为来实现的;结果是用语言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完成了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就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了所期望的隐性能力和经验,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这样就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学习目标表述这个难点问题。
情境设计
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一定是来源于组织实际管理工作的典型任务,当然更要跨越实际工作局限,进行教学化、系统化处理和加工,以体现教育的普适性。并且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将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置入所设计的学习(工作)情境之中,使学生在真实(仿真)情形与环境下,通过开展各种管理活动实现学习,以体现“寓教于做、寓教于用、寓教于乐”的工学结合理念及要求。
以我们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为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基层管理岗位的实际业务活动设计了工作分析、计划制定、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劳动关系处理七个教学情境,并通过“超市收银员”作为典型管理对象来承载教学活动过程。每一个学习情境下设置若干子情境,每一个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完整体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学习(工作)环节。每一个子情境都是一项独立的学习(工作)任务,各情境及子情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的结果,是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计划方案、工作报告、经验总结、分析报表等管理文书。
教学方法
基于工学结合开发的管理实务课程一定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而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最理想的形式,所以,项目教学法必然成为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每一个学习情境及子情境设计为一个项目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分小组实施和完成项目任务及目标,每个步骤学生都要共同参与行动。
选择项目教学法的理由 (1)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过“知识导向”讲授法是难以培养这三项能力的,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具有隐含性,只有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学生通过学习(工作)过程以及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以及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即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逐步训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对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能自主学习,即获得方法能力。所以,项目教学法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2)项目教学法与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基本职能来实现的,管理实务课程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这四项基本能力。项目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步骤属于管理计划职能的范畴,检查、评价属于管理控制职能的范畴,所以,按照项目教学法对每一个情境实施教学,学生的计划、控制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需要分小组进行学习(工作),学生要轮换担任组长,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组织、领导。这样,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的全面培养。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对立,它们的关系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六个步骤中应穿插其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以及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其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管理实务课程的每一个子情境教学可以按照下面六个步骤和具体要求组织实施。(1)资讯。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导入学习;教师讲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布置学习(工作)任务;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有关信息。(2)计划。教师提出有关要求;学生小组通过讨论,制定出各种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学习(工作)方案的制定。(3)决策。在教师在指导下,学生论证各个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论证,并提出有关意见;教师与学生共同选出学习(工作)任务方案。(4)实施。学生按照所选方案实施学习(工作);学生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并提交学习(工作)成果;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工作)成果交流;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将学生学习(工作)成果记录、归档。(5)检查。学生自行对学习(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采用自查、小组成员互查、各小组交换互查等方式;教师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6)评价。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教师运用量表评价学生学习(工作)任务过程及成果;教师和学生运用量表、360°方法评价学生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事业心、工作作风等;学生运用量表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责任心等。
考核与评价
管理实务课程考核与评价指标应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根据本类课程的学习目标,所确定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针对每一个方面,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并尽可能设计为可测量的指标。考核与评价不应只关注结果,更要通过考核与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1)考核与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通过课堂提问、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实现。(2)考核与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达到的水平。主要通过学习(工作)过程、成果评价表、综合评价表等方式实现。(3)考核与评价学生学习(工作)作风、责任感、事业心等方面的状况。主要通过学习(工作)过程、成果评价表及综合评价表、360°考评等方式实现。(4)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责任心、教学效果等内容,主要采用360°考评等方式实现。
基于工学结合开发和设计出来的课程标准,以及在课程标准基础上所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必然会促使课程教学规范化、标准化,更加贴近实际工作情况,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根本保障和提高,对于改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必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1.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多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4,(8):19-20.
[4]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G710
A
1672-5727(2012)01-0138-02
陈移山(1963—),男,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管理方面教学、咨询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