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的高考多元化发展趋势探析

2012-01-29毛雪

中国考试 2012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统一多元化

毛雪

自1952年实行统一高考以来,为国家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建设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迁,统一高考逐渐显露其弊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考更为人们所关注,其弊端日渐凸显,被社会各界所诟病。高考要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履行其本体职能、实现应有功能,必须进行改革。从统一高考走向多元化高考是其适应当下发展的基本趋势。

1 高考多元化的产生背景

社会转型,是“十一五”时期在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1]一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本文中谈到的社会转型主要指的是教育方面的转型。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国家逐步走上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政治上逐渐民主,人民的权益受到良好保障。教育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同国家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所产生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但现行高考制度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还不适应,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在社会转型时期高考改革又应该何去何从?

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高考把考试和高校招生联系在一起。在目前看来,高考具有双向功能:测评中学教育水平和为高校招收新生。统一招生考试是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时候才出现的,是招考制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2]不论英国、美国还是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现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大致都经历了由高校单独招生——各高校联合招生——国家(地区)或高校联合招生的发展变化。[3]阿什比曾提到,高等教育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同样,高考也不例外。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世界各国的文官考试都与中国的科举考试有历史渊源。科举考试实行了1 300年,虽然在1905年被废除,然而,它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对人们的影响已由意识到潜意识。从古代读书人的“头悬梁,锥刺股”到今天高中毕业班学生挂着吊瓶爬在桌子上学习的情景,可以看出高考着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理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5%,这标志我国正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社会转型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即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而高考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社会大的环境变了,高考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与精英时期的需求俨然不同:高等教育精英时期是少部分人们追求上大学,而大众化时期绝大多数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上大学,而是考上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适合进入并且能进入研究型大学,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应该为不同的学生进入适合他们的学校做出制度上的设计和安排。笔者认为,倘若高考能够沿着多元化发展,就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必将带动高等教育的持续蓬勃发展。

2 走向高考多元化的必要性

2.1 高考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需要

1998年巴黎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曾特别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4]然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与多元化相对的“一元化”招考制度,且高校趋同化严重,都潜意识地想把自己升格为“大学”或“研究型大学”,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要求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类型是相悖的。通过研究美德等发达国家,发现这些国家的大学或学院都各具特色,从职业技术院校到顶尖的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能依据其自身定位良好发展。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必然要求大学特色发展,那么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高考)业需要沿着多元化道路发展。

2.2 高考多元化发展是全面选拔人才的需要

1983年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概念并不能代表人的全部能力。该理论主要阐述了人在拥有语言智能和数学智能(传统的读写和算智能)外,还有其他六种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每个个体都具有这八种智能,但是它们在每个人身上的比例分配不同,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优点和长处。无疑,这对传统教育选拔出来的高智商学生具有冲击意义。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实施统一的高考以来,对高考的功过评论不绝于耳。统一高考的优点在于效率非常高并且公平公正,不论出身,只要用功学习就可以改变命运,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其高效率可以确保高校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招生工作。然而统一高考的缺点也在于,选拔的人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共性太强,个性不足。另外,高考通过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决定了考生能否被大学录取,这种“一考定终身”最为社会各界人士所诟病。

2.3 高考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诉求的反映

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具有内外部关系规律,简而言之是受制约和起作用。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是指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5]社会转型期要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而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是高校招生考试的多元化。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必然要在人才、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给予社会支持,而这个支持的前提条件是高等教育选拔并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高考多元化发展能为不同领域选拔出具有不同潜质的人。“原料”选拔了出来,高等教育再加以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从促进人的发展的角度讲,虽然高考改革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但对于仍以知识立意为主的高考,其选拔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传统意义上高智商的学生。暂且不说这样选拔出来的是不是人才,但是这样选拔出来的最起码不是具有所有潜力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多元化的高考改革可以改善当前“以分取人”的现状,使拥有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进入适合自己发展的高等院校,进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进步。

2.4 高考多元化是实现考试的本体职能和正向功能的要求

考试,是对考生在某一阶段学习结果的检测,同时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考试分为两类,目标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链接,其不仅是评价中等教育质量的手段,也是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途径。有学者指出,高考有牵制教育目的、引导教育过程、评价教育结果的功能。[6]除此之外,高考还具有分流与导向的作用。高考对具有升学或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分流,这无疑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高考所具有的竞争性也使得社会的学习氛围浓厚,引导人们不断的学习,对建立学习型社会有帮助。多样化的高考更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3 高考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3.1 按高等教育类型分类考试

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我国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或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7]历年来本专科通用一张考卷,按分数的高低来选拔学生,导致专科学校的生源都是本科落榜学生。这种现状一来不利于专科学校(多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二来不利于科学地培养人才。一个国家要想良性发展,不是仅仅有学术型人才就可以,必须要有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适用于教育事业。为此,应该从招生环节开始就实施分类考试,实施本专科分类考试,可以使不同倾向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在高考之前就对学生分流,想要从事学术方面的选择报考大学,想要学习职业技能的就选择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不同的报考目标采用不同的考试办法,这样有以下三个优势:

其一,可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往往是普通高校“挑剩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不甘心或不愿意学习,造成职业教育几乎成为低层次教育的代名词。然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教育类型不同,没有教育层次之分。其二,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和培养。高考前的分流,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那类高校,不论学生选择职业类还是学术类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的,这样学生就能在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潜力的发挥和发展。其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现状。据某项调查报告显示,30%左右的文科管理类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了与自己本身专业并不相关的工作,[8]这显然是浪费了他四年的专业学习,不能不说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然而,本、专科分类考试的具体实施办法与细则,需要从长计议,否则最终仍会流于形式。

3.2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历史规律不仅仅体现在历史的变化发展中,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变化也证实了这个历史规律。从1952年高考制度确立以来,虽然期间也因为其他原因有单独招生,但毕竟存在时间短暂,统一高考还是主流形式。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为解决统一高考所带来的弊端,同时,参照国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经验,高考多元化录取势在必行。其中,高校自主招生是多元化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诉求。扩大高校自主权,增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名额和比例是重要举措。当然,高校自主招生过程必须十分注重公平,公平是考试的第一要义,正如真理是哲学的第一要义。没有公平,考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国是早熟的社会,人情关系浓重,如若在这种文化环境,要实施多元录取又要防止作弊或者“走后门”,关键在于立法。没有立法规范,势必将使多元录取流于形式,更有可能还不如统一考试来的公平。加强法制建设,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使责任到人到位,若出现作弊要严惩不贷,加大威慑作用将能迫使人们依法办事,使高校自主招生实至名归。

3.3 实施“统一高考+高校二次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鉴于目前我国招考不分离,一考定终身等现状,应实施统一高考和高校二次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高中毕业班学生应参加统一高考,但这并不是高校录取与否的唯一指标。根据学生的填报志愿,高校在参考学生统一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或专业要求,对学生进行二次考试(考试形式由高校确定)。统一高考成绩在最终录取与否中所占比例或权重应由高校自己决定。这样,统一高考不再是考生能否上大学或上哪所大学的唯一决定因素,这将会对高校与中学教育的关系做出一定的调整,备受指责的“高考指挥棒作用”会得到缓解。

[1]百科名片.社会转型.http://baike.baidu.com/view/633149.htm#1.

[2]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

[3]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4]UNESCO.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Paris,5-9 October 1998.转引自:吴向明,张金福.多样化: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7(23).

[5]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36.

[6]郑若玲.论高考的教育功能[J].教育导刊,2005(1).

[7]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8]贺伟龙,龙立荣.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统一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双城记》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