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浅谈写作素材的积累
2012-01-28吴作英
吴作英
(东莞市黄江中学,广东 东莞 523750)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积累大量的素材,引来源头活水,作文时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积累得厚实,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中学生该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关注教材经典,积累写作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范文,这些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素材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认真指导学生就地取材,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教材的经典,首先要有意识地记诵一些名句名段,如古典诗词、文言名篇、现代美文等,这些名句名篇,或豪迈、或婉约、或清新、或妩媚,如果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章如珍珠般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例如,2008年江西中考满分作文《有时,我也想化作一缕清风》中有这样的语段:“自然绝不会单调,因为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点缀;自然绝不会孤独,因为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陪伴。”再如淄博中考满分作文《聆听,其实很快乐》有这样的精彩语句:“夕阳西下,听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无奈轻叹,听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吟咏抑郁,听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雄浑……我聆听到的是历史的沧桑在浮华间尘埃落定的声响,这一首婉转的乡曲,催落心底的泪。”文中引用的这些诗句都是教材要求学生熟背的经典名句,学生善于化用在自己的作文里,不仅增添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教材的积累不仅是名句名段,还应是文章的语言、构思或选材的积累。如七年级朱自清的《春》这一课,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这一课文可以让学生好好领悟并积累,如一位学生化其神韵,写出如下的文段:“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来了。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满是的。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着,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柔柔的。”这位学生从词语的选择及语言结构的组织,都巧妙地借鉴了《春》这一课,如果小作者对课文不熟悉,没有对该文章的语言及选材,构思有效的积累,怎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二、关注习题讲评,积累写作素材
除了教材,语文习题也是一座丰富的写作素材宝库。习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一般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选的大多是一些时文美文,这些阅读材料文字或朴实或优美,结构精巧,感情真挚或说理透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当作很好的作文素材,引领学生对其优美的语段或写作方法进行积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例如,2011年中考阅读文段李汉荣《一生的戒指》中,叙述了母亲做顶针活的辛劳,将顶针比喻成一生的戒指,表现出自己对母亲一生辛勤劳动、默默付出的赞美,是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写母亲艰辛、勤劳、坚忍、顽强的时候,可以选择母亲劳动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工具进行细致地刻画,这样既具体又感情真挚,而不是空洞地赞扬母亲真的很艰辛很坚强,使人阅读时味同嚼蜡。再如,2008年广东省中考课外阅读题《信仰之光》(周国平)论述了什么是真正信仰及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先用两个小和尚进行对比,再用苏格拉底的信仰来论证什么是真正的信仰,文章严密的论证思路、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及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也非常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积累。
除了现代文阅读,习题中的语言运用如仿写例句、综合实践的材料探究类题目、作文的导写或材料部分,隐含的信息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所以,一定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处处留心,做积累写作素材的有心人。
三、关注名著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名著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纽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肥沃土壤。这些经典大作从写作技巧、行文思路、描写方法等各方面,都能给我们很强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研读,不仅给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还会对我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高文化素养大有裨益。
如学生在读《水浒传》时,都会接触到一百零八好汉,比如李逵与鲁达都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性格暴躁、勇猛善战的人;但鲁智深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该出手时敢出手,该忍耐时能忍耐;而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同是英雄,却写出了性格的细微差别。还有同是打虎的情节,武松打虎、李逵杀虎、二解射虎三个英雄斗虎的故事却不一样:武松是人与虎遇,不得不斗;李逵是找水时老虎吃了他的母亲,寻虎报仇;解珍、解宝是奉命除掉老虎。同样打虎,却写出三种不同的文字,无雷同之感,令人拍案叫好,名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再看我们学生,写老师总是深夜备课,灯光明亮,写父母总是半夜送发烧的自己去医院或雨中送伞,千人一面,没有独特性,没有生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读名著时,一定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并吸收其精华。因为这些经过时间检验沉淀下来的艺海明珠,不仅能让我们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
四、关注生活时事,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生活,关心生命,关心时事新闻。如每年评选的最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生平事迹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让我们感觉到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助,那些倡导者和捐献者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当然,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如“三聚氰胺”“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跌倒的老人不敢扶等等,这些不良现象给我们敲起了警钟。这些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关注,不引导学生读书读报、看新闻联播、关注评论,整天只读课本做练习,那么让学生目光远大、胸怀天下只是一句空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贴生活,关心新闻,感受社会,积累写作素材,为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
当然,以上各种积累都离不开动手动笔,可让学生准备一本命名为“采蜜集”的摘抄本,读到、看到、听到好的词语句子或精彩的段落或文章奇妙的构思,就记录下来,也可以边读边剪或边读边摘或边听边写,最终形成最具个性特征的作文素材库,积累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对剪贴摘录或评论的东西进行分类整理,这样用起来就更加方便。
总之,重视与强化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踏踏实实,从一字一句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相信时间久了,一定会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学生动笔写作再也不用苦思冥想,笔下清泉自然就汩汩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