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式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2012-01-28刘茜
刘 茜
交叉融合式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刘 茜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口 571101)
《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课程,因其文简、理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尝试着采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原文来诠释《内经》理论的交叉融合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深奥的《内经》理论原文,通过另外一个角度的诠释,更加容易理解,更加贴近临床,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经》;教学研究;教学方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之作,其成书年代距现今大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正是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其文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1],所以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从而影响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内经》作为“四大经典”之首,主要是反映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巨著,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内经》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上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序所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可见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其导源就是《黄帝内经》。目前来看,学生们在学习经典时普遍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兴趣较高,却不重视《内经》。然而离开了《内经》,中医将成为无本之木。
为改变既往医古文式的《内经》教学模式,也为了将《内经》理论灵活变通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我们逐步尝试着使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条文来诠释《内经》理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的经典课程教学正疏于类似的贯通,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2]。
下面将选取《内经》中的条文,并找出《伤寒杂病论》中与之相关的融合点,以经释经,进行举例说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原意是指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饮食之气化生的清阳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排出体外。为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原文,也为让这一理论能渗透入临床,其交叉融合点选择为《金匮要略》中的泽泻汤证,“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此方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梅尼埃综合征。梅尼埃综合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根据《内经》原文头面官窍乃清阳所居,不容浊阴停留,泽泻汤需承担降浊阴和升清阳的任务,以五两泽泻降浊阴,二两白术升清阳。由此可见,浊阴上犯头面官窍为主要矛盾,故泽泻量重于白术。通过这样的交叉融合,让学生从临床视角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一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其交叉融合点可选取《伤寒杂病论》中辨寒热真假及通脉四逆汤证,“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其原文分析患者身大热,而反怕冷,想要穿衣,这是阴寒之邪凝聚于内,虚阳浮越于外所致的“重寒则热”,即真寒假热证。“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分析通脉四逆汤证,可见其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等,是典型的阴寒内盛的情况。分析通脉四逆汤方,方中使用了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且强人可用四两,其用量明显超出了用于治疗肾阳虚衰、阴寒内盛的四逆汤。首先让学生理解通脉四逆汤是治疗阴寒内盛之方,且情况还较危重,但患者却出现了身反不恶寒,面赤等见证,这就是《内经》中所说的“重寒则热”,即真寒假热。让学生通过这一融合明白在临床用药前一定要抓住疾病的本质。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关水肿病的治疗原则:“开鬼门,洁净府”,其交叉融合点可选取《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大法,即“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开鬼门,洁净府”即采取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治疗水肿病,在《金匮要略》中则具体提出两种治疗方法应符合因势利导的原则,即病位在上在表的,使用汗法;病位在下在里的,采用利小便的方法。通过这一融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素问·热论》中指出伤寒热病有遗复,多因“热甚而强食,”并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提示热病之后,脾胃虚弱,消化力差,应注意饮食宜忌。其交叉融合点可选取《伤寒论》中桂枝汤证方后调护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其禁忌虽较《内经》中更为广泛,但其目的均是因为病后防止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他变化。通过这样的交叉融合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教会学生擅长使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一次次地尝试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原文来诠释《内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看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对《内经》理论的阐发及《内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通过经典之间贯通式的教学法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有利于经典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
[1]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
[2] 陈晓,周国琪,陆璐明.试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两个贯通[J].中医教育, 2007,26(4):5.
Neijing;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methods;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7.040
1672-2779(2012)-07-0059-02
2012-01-11
海南医学院教育科研课题[No:HYZ201104]
(本文校对:王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