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城平台对训练类课程的意义
——以“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为例
2012-01-28刘颖君
谢 敏,刘颖君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世界大学城平台对训练类课程的意义
——以“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为例
谢 敏,刘颖君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世界大学城平台对训练类课程学习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强调教师、学生、环境和任务四要素为一体的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原则,便利师生主体间性的积极表现。从“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例子来看,混合式学习模式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虚拟情境、创造具有可变性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降低实验带来的风险等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世界大学城;训练类课程
一、概述
世界大学城是运用Web2.0、Wiki等原理进行设计,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目的打造而成的一座网络虚拟平台。它是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在虚拟平台上运作的真实的大学社区,它开展着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培训业务。从本质上讲,世界大学城是一种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平台。
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与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以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混合式学习模式已逐渐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普及。何克抗指出:混合式学习是教育技术理论深入发展的标志,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余胜泉为主的“基于BlackBoard网上教学平台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及黎加厚为主的“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的研究”理论中都融入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理念。[1]
从世界大学城的运作模式看,它具有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模式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简称VR,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它是指那些采用以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等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活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的技术,其特性被称为“3I”,即——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与想象性(Imagination)。[2]
二、世界大学城对于训练类课程教学的优势
世界大学城是一个具有云计算能力的平台,它除了具有一般性的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虚拟情境、创造可变性的教学资源、降低实验的风险、节约教学成本等优势外,因有着几乎无限的存量与宽畅的通道,开展互动性的活动也显得十分得心应手。正因为此,它对于要求重复地、在课外进行的需要互动式训练的“管理能力训练”类课程十分重要,其中“教学空间”最为典型。
世界大学城的“教学空间”是一个便于学习沟通交流的实名制平台,是教师的教学窗口、学生的学习天地。世界大学城中的“教学空间”是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建设,它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改革,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和挑战。[3]具体说,世界大学城的“教学空间”具有如下优势:
(1)资源多样性。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里,信息资源以不同的形式(文本、图表、声音、动画和影像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便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力训练(尤其是管理能力训练)希望获得多种训练信息刺激,而世界大学城的“教学空间”最能满足这一要求。
(2)资源共享性。信息资源免费共享是世界大学城的空间资源的显著特点。世界大学城空间拥有最新的动态、资讯与丰富的信息资源,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教学空间”可以访问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查找所需要的知识,并轻松实现自助式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训练的行动主体。自助、自觉才是效果最好的习惯养成途径,世界大学城所营造的资源共享条件恰恰满足这一要求。
(3)无时空限制性。“教学空间”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时间、地点限制,它使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既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它使教学活动摆脱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作为管理能力训练,它要求训练者在课堂之外也进行大量的训练活动,“无时空限制”的教学平台正好吻合训练类课程的要求。
(4)便捷的沟通与易于构建互动的特点。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即时通讯功能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畅通,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和视频对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通过创建交流群组的方式就某一问题进行公开讨论。这些互动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实现了训练类课程所需要的互动学习的新模式。[4]
(5)构建虚拟情境。世界大学城平台的云计算能力使虚拟能力得到了强化,师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流畅地构建他们需要的虚拟世界以方便训练活动的开展。事实上,世界大学城平台上储存着非常丰富的构建虚拟世界的素材。
三、如何使用世界大学城的平台开展训练类课程
使用世界大学城平台开展训练类课程可以参考计划管理的PDCA(即计划、执行、检查、调整)模式进行。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安排阶段,也是准备阶段,主要在正式开课之前完成,其目的是做好规划,为后面的顺利实践打下基础。它大体可以包括课堂教学准备、空间群组准备、互动考核准备与设备运作培训等四个部分。
(1)课堂教学准备。除了做好常规的课程规划、备课教案之外,最主要是对课堂内容进行解构,即将概念、案例、图片、习题等拆分、组装成PPT,转换为 Flash、PDF等格式,并上传入该课程栏目下的概念库、案例库、图片库、习题库等相关栏目中,这样就能够针对学生的某些薄弱环节进行专门培训。
(2)空间群组准备。任课教师需要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课程群组。根据不同需要,群组可以选择公开或半公开形式。
(3)互动考核准备。为了对互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以便对每位学生参与情况、互动情况进行考核。
(4)进行必要的训练设备运作培训。训练过程需要懂得训练平台的功能与操作方法,除了恰当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外尚需处理好人机关系,进行必要的对设备操作的培训。
2.执行阶段
经过了计划阶段后,教学互动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接下来就是课后具体的实践操作。其中有作业布置、话题讨论、面向学生的反馈、面向自己的反馈、内容强化及资源补充等。如时间管理的训练就要求学生能自己写时间日记、有序安排时间、对时间做紧急/重要性的矩阵分析等,教师也把自己的安排及反馈情况在开放空间中展示,以便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能看到教师的指导与训练过程。
3.检查阶段
检查有学生的自查、互查等内容,也有教师检查的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部分空间对教师开放,便于教师敦促自己的训练。作为开放空间的特点,学生检查教师也是这一阶段的内容,只有平等关系的建立,才能使训练课程达到最好的效果,使养成的好习惯顺乎自然。
4.调整阶段
有了问题或新的更合理的想法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其实包含着进一步提高的内容,它是新一轮的PDCA的开始。
经历了以上四个步骤,学生们在世界大学城平台的训练内容就能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无论是教师的授课质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通过这种模式获得明显提升。
四、世界大学城有益于训练类课程开发的机理探索
任何一项大的教育教学技术的改革一定都伴随着它的理论发展形态,存在着它形成的机理。正是这些内在道理支撑着这类学习平台或技术的外部意义。
1.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以“社会建构教学法”原则规划设计相关功能与互动工具,使社会建构教学法得以在网络学习中实施。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要素内容,即教师、学生、环境和任务。它强调的中心观点——知识首先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而不是教师传递的,教师属于启发者和引导者,这为训练类课程的当事人主角身份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更有效地建构知识和能力。[5]
2.保持师生主体间性的和谐
主体间性是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性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主要内容有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理解性是存在于不同主体之间,能够为不同主体所共同理解的、为不同主体共同建立理解关系的一种性质,它努力建设着能为交往双方认同的平等互利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通融性是主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苛求对方、最大限度地接受对方主体意见与行为的属性,它意味着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的最大宽容;共识性是主体之间表现出来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即当人们在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行为时,发现有比他们的意见更合理、更受人欢迎的见解时能主动放弃自己的看法,采取认同优势意见的行为。
作为世界大学城信息平台,它有助于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保持理解关系,相反,它还有助于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保持理解关系。对于师生之间的理解性或通融性、共识性的构建,世界大学城信息平台能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训练类课程也能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6]
3.世界大学城具有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技术条件
世界大学城具有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技术条件,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的两大效果:一是减轻认知负荷,即视频教学体系所产生的视图景象等可减少、降低外部认知负荷,增加关联认知效果;二是注重视觉思维定势的诱导。一般认为,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会对视知觉产生诱导作用,它促使视知觉在接受新信息的准备阶段便存在选择性,这就是由视知觉形成的思维定势,其诱导作用为记忆的开始。于是,进入学习者视觉系统的整合了的信息会降低心理资源的占用量,降低外部认知负荷,利于学习者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进行逻辑加工。这样,注重学生体验的交互认知效果就能提升。训练类课程往往先在课堂上进行了视觉思维定势的诱导,继而在视频教学平台上推动自主训练,世界大学城的技术条件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赵呈领.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2011(7):57-60.
[2]陈猛,冯寿鹏.基于情境的虚拟现实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2011(5):66-68.
[3]霍芳.浅谈“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1(26):379.
[4]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7.
[5]邵小卉.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11(7):128-129.
[6]周素娜.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6):10-14.
(编辑:王天鹏)
G434
B
1673-8454(2012)09-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