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世纪以来编辑社会化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2012-01-28沈松华
文/沈松华
新世纪以来,传统媒体迅猛发展,新兴媒体独领风骚,中国的编辑事业也随之走向新的变革与繁荣。编辑工作最核心的变化是社会化,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媒体产业改制的全面开展,编辑工作分工日益细化、社会化;二是互联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兴盛召唤了全民编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编辑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和技术使中国编辑事业市场化改革演变成为一场全社会共享共责的普遍性社会活动。
一、编辑工作的社会化特征
编辑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系统中对人类初级的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构、选择、优化与创造并形成一定载体形式的社会文化活动。[1]编辑活动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心,任何媒介行为都要经过编辑的把关。编辑工作将精神产品物化为媒介产品而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为社会服务,既是个人的精神创造劳动,同时也是社会化的精神生产。[2]
编辑工作的社会化特点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第一,公民拥有言论出版自由,而编辑工作是言论出版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编辑工作从根本上说,也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的外化形式之一。这就决定了编辑事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当然,由于人们自身的文化素质、资本以及媒体的垄断等客观条件限制,使编辑长期以来都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但是随着民众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表达能力的增强,以及媒体接近的门槛的降低、言论发表的便捷,编辑工作会随着言论出版的泛化而不断趋向社会普及。
第二,编辑是从创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活动,是创作活动社会化的产物。编辑的社会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编辑与知识的垄断相关联,历史上的编辑工作长期掌握在少数高级知识分子手中,且与创作紧密结合,并未完全独立。“古代书籍的出版一般不定期,何时编何时出,编辑可由官员、各类编纂人员、作者或出版者兼任,不一定需要专职编辑。定期出版的报刊则不同,因其连续性的特点,编辑工作必须由专职人员来担任。因此,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应自报刊产生而起始,现代意义的编辑活动应从近代编辑作为一种独立社会职业的形成而开始。”[3]随着出版业不断发展,编辑工作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必然按工作性质不同进行分工。19世纪末期,编辑过程的后一阶段的工作——文字加工首先分化出来,出现了以文字加工为专任职务的“文字加工编辑”(copy editor)。到20世纪 40年代,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美国教科书出版社(textbook publisher)首先设置组稿编辑(acquisition(s) editor)的职位,后来推广到其他书籍出版社。这样,前期的编辑工作——选题组稿也开始和其他编辑工作环节分开,由专人负责。从“编辑”到“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在西方国家是一个专业分工的结果。[4]中国也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市场化、社会化发展促进了编辑行业的分工细化。上世纪90年代初,策划编辑最后独立出来,促进了编辑出版的市场化。
第三,媒介受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在古代,书籍等媒介面对的只是社会上的少量精英。近代传媒的产生促使编辑工作需要面对越来越广泛的大众。在商业化的大众传播中,媒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辑是否能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回应、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在此基础上来从事媒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以精英自居,裁断唯心。编辑工作的价值观进一步社会化。
第四,编辑社会化与专业化相伴而行。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电子媒介的不断产生与发展,编辑工作早已远离以往剪刀糨糊类的简单操作,而是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复杂技术与知识,促使编辑工作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传媒业逐渐成为资本游戏的场域,进入门槛越来越高,相应地,编辑作为传媒业的一部分,其工作要求也更加复杂、严格和专业化,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既矛盾又统一地呈现在编辑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编辑工作的社会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媒体出版业在从计划生产转向市场生产的改革过程中确立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基本定位。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体产业在不断变革中走向市场,编辑的各项职能逐渐分化为社会产业集群中的链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的横空出世,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布信息的媒介途径,从个人网站、网络论坛到博客到微博,越来越便捷多样的信息平台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挑选者、编辑者。在市场与技术的和谐共振下,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特征,成为全社会参与的事业。
1.编辑价值取向社会化
新时期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使编辑工作从计划生产的被动中独立出来,在市场的催动下向受众倾斜。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体市场的迅速发展,传统编辑价值的精英观点逐渐让位于市场受众至上的观点,文字编辑为重逐渐让位于策划编辑为重。美国双日出版公司总编辑麦考密克描述这种编辑活动的特征时说:“编辑工作……今非昔比。过去主要改改拼写和符号,现在更重要的是必须了解该出版什么,如何才能拉到稿件,如何赢得最多的读者。”[5]编辑工作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取决于受众的趣味,取决于社会的潮流。畅销书成为图书出版业的焦点,娱乐节目成为广电媒体的焦点。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环境下,在点击率决定生死的网络利益下,网络对受众趣味的迎合更加明显,内容的编辑取向更加显现出社会化的特征:一是网络编辑经常根据网民的点击浏览量来确定新闻娱乐信息的重要性和醒目性;二是以大量的社会信息、娱乐信息作为主导,以吸引最多受众;三是针对不同群体的趣味取向来设置不同的专题板块。
2.编辑主体社会化
媒体出版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编辑主体的社会化,出版业不再集中于国有出版社,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图书及其他传媒产品的工作中来,出现了大量的民营出版公司。“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民营出版业更上一层楼。他们广泛参与到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数字出版各个领域,并在每个细分领域形成一定的品牌。[6]而网络媒体的发展则进一步将编辑的权利赋予所有网民。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媒体飞速崛起,以狂飙突进之势迅速扩张。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4.57亿,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3小时。网络是一个互动参与的世界,网络的社会化导致了丰富多样的强调互动的社会化媒体的诞生,用户创造内容,消费者自主,网络为每个网民提供了免费、丰富、便捷、多样的信息发布媒体。网络媒体,特别是以博客、播客、维客、新闻聚合、论坛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以用户参与互动、消费者自主使用为根本特征,网民既有发布信息的自我决定权,同时也通过点击、评论、转发等多种形式对其他信息进行内容编辑。编辑事业由此发生重大转变。“在传统报刊、图书出版业,编辑是一项专门职业,并由受过相应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担任。而数字出版时代则颠覆了这一惯例,其显著特征即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编辑,原先的读者也可以介入到编辑程序,这是一个全民编辑的时代。”[7]
3.编辑环节社会化
一般认为出版编辑过程包括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定稿发排、校对等多个环节。编辑环节社会化一方面是指出版单位将各个编辑环节交由外部社会组织或个人来承担,使编辑工作成为由社会多个群体共同完成的协作链。事实上,新时期以来的媒体出版市场化改革,本来就是将出版流程构成的产业链中的环节逐渐地交由社会来承担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首先开放的是印刷发行,逐渐过渡到编辑的相关环节,90年代以后的民营图书公司和图书工作室参与到与编辑工作相关联的多个环节中。通过这种社会协作的方式深入市场、优化资源、提高效率、扩大产业,促进了媒体出版产业的繁荣。
另一方面,编辑环节社会化也体现在网络信息编辑环节中广泛的网民参与。在“自媒体”的时代,网民自己选择、把关、加工、发布信息,办成一个个自己的或群体的独具特色的信息园地,并通过点击、回帖、转发等多种方式参与到网络媒体的信息编辑中来,大大加强了自身的信息话语权。编辑环节权力的社会化使信息以更鲜明的个人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满足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需要。
三、编辑社会化时代的应对策略
信息时代编辑社会化所带来的剧烈冲击,人们早已感同身受。很多人认识到,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的全民参与带来了传统编辑职能的转换与弱化。比如议题设置、策划组稿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强调,而审核加工等环节则大大弱化。传统媒体出版同样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媒介信息在追逐大众趣味和眼球方面卓有成效,但文本质量却难以保障,使当代媒介文化呈现出粗糙化、低俗化的特征。
要加强编辑工作,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促进媒介出版更积极健康地发展,笔者以为必须提升职业编辑和广大民众两方面的素质能力,树立大编辑观念,创新编辑工作,推动编辑事业的繁荣。
1.职业编辑专业化
在编辑社会化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网络出版,职业编辑队伍都大大扩充,成为一个人数庞大、变动频繁的群体。新的编辑岗位兴起,大量缺乏专门知识和职业经验的人加入编辑队伍,使这一行业鱼龙混杂,整体水平显著下降。比如在编辑加工社会化过程中,就面临着淡化责任、忽视质量的问题,社会编辑队伍力量薄弱。[8]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大力提倡职业编辑专业化,重视职业培训,重建编辑职业规范,发展编辑能力,提升业务水平。国家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设立网络编辑职业、加强出版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等,以提升新兴编辑群体的素质能力。这些措施无疑有助于职业编辑的专业化发展。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必须特别强调:一是编辑独立精神。编辑独立是编辑出版的基本原则,即编辑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原则,符合出版物的出版方针,不受上级领导、个人喜好以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也不一味迎合社会大众的盲目需求,而是独立地完成自己的编辑使命。编辑社会化带来了编辑价值取向社会化,这有助于编辑改变精英取向的偏颇,但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许多编辑自身价值观念混乱,又过度迎合受众,网络点击率决定一切,广电收视率决定一切,出版物销售量决定一切。因此,在社会化的编辑时代,职业编辑需要建立自身完善的价值观念体系,并坚守本位,独立判断,遵守职业伦理,严把政治关和文本关,保证编辑出版的质量。二是创新编辑方式。由于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又与传统媒体特性迥异,给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传统编辑环节大大弱化甚至被取消。如自媒体没有专门编辑的审稿加工环节,技术性的关键词审查代替了人工审稿。网络文学出版也缺乏相关环节,以致大量作品语句不通、错字连篇、常识错误、注水严重,造成了阅读的严重粗劣化。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各种新兴出版形式的编辑工作,探索新兴媒介出版的技术特性,创新编辑方式,设计有效的编辑系统,以弥补当前编辑工作的缺漏与不足。
2.普及编辑素养教育
在当今媒介统治的时代,每个人都身处媒介的包围之下,每时每刻接触与使用媒介,公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心的话题。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显然,编辑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处理自己所接触的信息,媒介的大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编辑发布自己的信息。无论是信息的接受还是传播都需要编辑手段的介入。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专门机构把关的弱化甚至缺失已不鲜见。编辑的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一般大众普遍缺乏基本的编辑常识,缺乏优选编辑信息的素质能力,享受编辑发布信息的自由而对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却并不清楚。因此,应当在全社会普及编辑知识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编辑的意义与价值观、理解与选择信息的能力、加工优化信息的能力、多媒体编辑的能力、编辑出版的法规和道德伦理等方面。使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编辑意识与合格的编辑能力,遵守媒介法规伦理,才能使人们主动把好信息发布的关口,进行自我检查与优化,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与影响力。
3.树立大编辑观念
在编辑社会化时代,编辑分工细密化,但并不代表各环节互相割裂;相反,它正标志着社会各群体、机构与文化之间深度渗透交叉,社会参与的编辑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协调统筹。比如出版社将策划选题等环节外包,为的是更有力地导入社会资源,把握市场脉搏,促进生产销售,所以更需要建立一个全程监控的系统网络。另一方面,当前多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各个媒体编辑的社会子系统不再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联接,编辑工作往往要面对多种媒介的结合与转换,实现信息的全媒体出版。因此,必须树立大编辑观念,拥有全局视野,创新编辑工作,一方面延伸编辑环节,关注从前期的市场需求、调查分析、选题策划到后期的产品包装、宣传推广、反馈改进等编辑出版全流程;另一方面扩展编辑媒介,关注图书报刊、广电、网络、游戏动漫甚至衍生产品等全媒体市场,使信息产品深度切合市场需要,大力促进信息出版的多样化。
[1]周国清.编辑学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
[2]梁振儒,顾荣佳.社会化的精神生产 隐性的智力劳动——论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J].辽宁大学学报,1988, (4)
[3]张才明,杨文华.现代编辑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0-11
[4]林穗芳.论策划编辑制及有关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5]斯科特·伯格.天才的编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2
[6]邬蕾.出版业迎来民营时代[N].法治周末,2011-11-19
[7]吴燕.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中国出版,2011,(9)
[8]王友富.我国编辑加工社会化的现状与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