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论析
2012-01-28樊瑞科李彩华
文/樊瑞科 李彩华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包括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和深入人心,本文侧重探讨深入人心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借助一定载体才能为群众所了解、认知,进而认同,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随着微博时代的来临,积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成为一项必须正视的时代课题。
一、微博的主要功能和基本特征
正视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功能和鲜明特征是探讨微博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必要前提。
1.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功能
首先,即时信息的发布与获取是微博的基本功能。从信息发布而言,只要有发布的终端设备,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或“广播”等功能编写140个字左右的内容对外发布,而其他用户还可通过“转发”或“评论”等功能实现微博信息的次级传播。在信息获取方面,由于海量的单位机构、公众人物、热门话题等都已然开设微博,充分扩充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范围,微博用户可通过“加关注”等功能获取关注对象发布的信息。
其次,人际网络互动和社交是微博的核心功能。微博充分发挥了社会性服务网络的功能,促进了社会交往与互动。微博人际网络的构建主要由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既有的人际网络在微博上的延续,即微博用户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使用微博之前就已然存在,微博只是提供了人际沟通和交往的另一个平台,微博的即时信息共享功能进一步满足好友交往的感情需求。二是基于信息共享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关注—被关注”的互动关系,即微博用户和自己的粉丝之间形成以信息为纽带而建构起一种松散的契约关系,一方有自我展示的欲望,另一方有索取信息的需求,双方不同程度的互动使得人际沟通和交往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
再次,整合多样化的网络应用是微博的延伸功能。微博通过整合丰富的互联网产品和网络应用,实现功能的不断延伸。随着用户对微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为满足微博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和多样化体验,微博更多的延伸功能被开发和整合出来。国内的腾讯微博实现了与QQ客户端的无缝链接,通讯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随时随地发布消息。微博的延伸功能丰富了用户的体验,许多软件受到用户追捧。
2.微博作为新媒体的鲜明特征
(1)传播媒介的复合性。微博通过开放平台实现对其他传播媒介的强势整合。微博可以通过台式机、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发布信息。微博通过与多样化传媒相互联通实现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微博与手机相结合,实现了跨平台的信息传播与互动,发布信息无须等待审核,打破了传统网络媒介以互联网作为唯一的传播媒介的限制,使其传播方式呈现出简单便捷化的特征。微博用户通过手机即时发布信息,人人时时处处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人们的信息传播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2)传播内容的简短性。通过对国内几大主流门户网站微博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大多数微博对字数都有严格限制。例如新浪微博将140个汉字(280个英文字母)设为上限,搜狐微博和腾讯微博将140个汉字(140个英文字母)设为上限,而网易则将中英文字数都控制在163个以内。微博发布信息的简短性特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微博字数的限制而让言语呈现碎片化,这种碎片化是一种拼贴式的叙事解构,但正是因为这些闲言碎语的话语形态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价值,更能反映个人真实的生活”。[1]
(3)传播方式的裂变性。微博突破了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模式,引领传播模式走向一切人对一切人的互动传播时代,微博提升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在微博时代,每一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获取者,每个用户犹如一个节点,彼此之间都有可能在基于相互认同的前提下形成“关注—被关注”的互动关系,一条被认为有价值的微博可以瞬时扩散至数量惊人的接收者,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0000,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你就是CCTV了”。[2]
(4)传播主体的草根性。微博时代是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的时代,微博因其进入门槛低、操作相对简单,开放程度高而成为一个彰显平民意识和草根精神的交往平台。只要有一个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微博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评论、转贴各种信息。相对于成熟理性、较有深度的博客,微博通过一句平易朴实的信息,抑或一则短小精悍的箴言,体现其不加修饰、坦诚、平易近人的草根特色。微博作为普通大众展示自我的虚拟舞台,通过关注或被关注的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普通人表达、分享、传播的欲望。可以说,在微博时代,人人是媒体,公民皆记者。
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本身并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是微博应用却无不体现着深受意识形态浸染的各类主体的深刻影响。微博的勃兴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1.微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作用
首先,微博有助于更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观念。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路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即“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干部群众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好地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具体做法包括学校的政治理论教育、广播电视报刊的理论宣传、作报告、开大会等”。[3]这种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具有权威性、单向性和强制性等局限。随着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单向的理论灌输已不现实,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意识形态建设对媒体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意识形态借助媒体可以实现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微博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改变政治说教的刻板印象,而应树立主体的先进观念,实施对意识形态受众的积极引导。在微博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便捷地针对群众关心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他的表述通俗有趣,观点生动鲜明、能够实现与受众的交流互动、真正抓住受众的心,受众就会不自觉地认可、赞同、接受其传递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可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群众认同。
其次,微博有助于提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兴载体。“有了大众传播的发展,意识形态现象才能成为大众现象,也就是能影响多样而分散的背景下大量人的现象”。[4]微博在中国的勃兴和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新兴载体。微博可以扩展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丰富意识形态的传播形态。微博这一新媒体能够以正确舆论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例如在汶川地震中,微博用户及时发布各界人士的抗震救灾情况,宣传震区大爱无疆的高尚精神,鼓舞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微博还是进行社会监督的有效载体。有学者总结了利用微博进行社会监督的八种指向,即“贪污腐败(如宋庆龄基金会敛财事件)、维护民权(如江西宜黄事件)、公共利益(如建福宫会所事件)、道德纠葛(如郭美美炫富事件)、个人生活(如微博私奔事件)、商业攻讦(如3Q大战事件)、监督官员(如溧阳官员微博调情事件)、公益救助 (如微博打拐事件)”。[5]微博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党和政府作出符合实际和群众利益的决策提供舆情支持,是党和政府实现与群众互动沟通的便捷媒介。
再次,微博有助于扩大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据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加了296.0%,网民使用率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6]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借助新兴媒体增强社会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借助微博的力量可以从更大范围影响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正如李长春同志所言:“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等新载体传播和弘扬道德文化,努力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成为提供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平台,成为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广阔空间。”[7]通过开设展示和体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类微博,关注微博用户的信息发布和反馈,实现与微博用户的互动沟通,从而促进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增进群众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和认同,激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扩大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占领新兴舆论阵地。
2.微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消极影响
首先,某些微博干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舆情。微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舆情环境。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工具,“不仅反映了某些社会群体或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是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8]微博凭借其传播媒介的整合性、传播内容的简短性、传播方式的裂变性和传播主体的草根性可以瞬间汇集网络民意、形成舆论声势并造成重要的网络舆情,并通过病毒式传播方式不断扩展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使其呈现出变幻不定、云谲波诡的复杂形势。从一定程度而言,由微博生成的新型网络生活方式和具有“三俗”倾向的网络文化形态降低了传统媒体的意识形态宣教效能,增加了舆情研判的复杂程度,增加了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使得意识形态整合受限,思想引导更为困难。微博因进入门槛较低,成本较小,操作简单,加之传统媒体“把关人”作用弱化,“议程设置”几近失效,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得不到证实之前,网络推手和水军通过绑架网络民意,蛊惑人心,散布谣言,干扰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舆情。
其次,某些微博破坏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良好形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即是这种社会现实的思想折射。具体到微博中,一些微博用户为了迎合社会转型期群众不稳定的价值态度、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不断对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嘲讽、戏谑。这些不当言论导致有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误解,甚至讨厌和拒绝。某些微博对主张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尚精神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吞噬,破坏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良好形象,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有碍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消解了大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
再次,某些微博威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两种制度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同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10]微博因其独特功能和鲜明特征已然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虚拟战场。微博进入中国伊始,西方敌对势力就企图利用微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政治颠覆功能,叫嚣着要用“推特挑战中国网络长城”,在中国发动所谓的“推特革命”。国内一些敌对势力也纷纷借助微博平台搞一些反对和颠覆社会主义的非法活动。他们利用微博,采取隐秘方式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神化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抹黑、曲解甚至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否定我国的发展成就,散布西方的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错误思想的渗透不可避免地误导了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微博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对微博时代的实现路径
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加强阵地意识。积极探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对微博时代的实现路径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1.开设主流意识形态微博平台是物质基础
开设展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微博平台能够为新媒体境遇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虚拟平台和技术支撑。积极鼓励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开设微博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和扩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2010年为中国微博元年的话,那么2011年堪称中国政务微博元年。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客18203个。[11]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开设微博和广大微博用户形成良性互动,使微博真正成为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集民智、凝民心的交流平台。与此同时,政务微博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引导网上舆论、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加强主流网站微博建设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例如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都已上线,虽然运营管理尚缺少经验,但不失为良好开端。
2.提高传统媒体应对能力是现实要求
传统媒体必须适应微博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充分发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微博内容的字数限制使其对事件报道缺乏全局性和深刻性,难免出现片面性、表面化的缺陷。微博即时性的表达特征,使其视野狭隘,存在情绪化、极端化的可能。微博个性化的表述方式,难以保证对事件报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而微博作为新传媒的上述局限,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进行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充分利用微博扩大自身影响力。微博作为一种开放的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成为展现个人观点的虚拟平台,也可以成为传统媒体丰富自身内容的手段。传统媒体可以开设微博,关注微博中的热门话题和最新动向,扩大网络影响力。二是提高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内容的质量是决定媒体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媒体应在传播内容的深度报道、背景挖掘和延伸拓展等方面下工夫,不断提高内容质量,真正体现微博无可比拟的内容优势。三是采用个性化的话语特色。传统媒体应该主动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吸收微博语言,通过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和报道方式改善其在受众中的刻板印象。
3.发挥意见领袖引导作用是必要条件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其源自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原指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积极地向其周边的追随者提供信息和见解的人物。在虚拟世界中,意见领袖更具草根气质,例如版主、网络知识分子、网络名人等都是引领网络舆情、影响网民思想的意见领袖。在微博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关注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挥其引导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培养体现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积极鼓励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强悍的舆论研判能力的各级政府官员、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开设微博,通过他们在微博舆论中的弹性话语引领微博舆情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倡导既有网络意见领袖的道德自律。在使用微博中,倡导意见领袖了解、熟悉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做到言之有据;鼓励他们深入挖掘网络事件全貌,使其言之有物;鼓励他们在自己熟知领域提供建设性意见,体现专业素养;鼓励他们尊重其他用户的言论自由,避免话语霸权。
4.加强预警监管机制建设是重要环节
“成熟的网络舆论平台应该具有严格而完善的监管体系,应该使思维清晰、理智健全的网民声音得到有序表达,应该使理性宽容成为舆论氛围的主流”。[12]在微博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微博舆情的预警监管机制建设,针对微博舆情进行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分析、研判,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此,一是推行以实名为主的微博实名制,确保微博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当前微博“加V”认证仅是前台实名制,而郭美美事件、“第二炮兵刘圆圆”事件等证明该认证方式的形式化缺陷。二是加强微博法律法规建设,例如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就起到了保护微博用户合法权益、维护网络传播秩序的积极作用。三是建立微博平台责任追究制度,主张“谁建设微博发布平台谁把关,哪家网站的微博出了问题就追究哪家网站的责任”。四是倡导微博信息辟谣机制。例如新浪等多家微博网站,通过开通辟谣专区,系统可以实现自动退回没有经过审核的虚假信息。此外,诸如“辟谣联盟”、“谣言粉碎机”、“科学松鼠会”等民间微博辟谣组织的出现也体现了微博用户的日益成熟。
5.满足人民群众现实利益是根本举措
“人们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在微博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应做好虚拟世界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解决事关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上下工夫。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应用,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自己观点、对现实问题发出自我声音的重要媒介。微博用户的“微言微语”说到底是社情民意在虚拟世界的真实表达。满足群众的现实利益才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微博时代加强自身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注意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党从来就是靠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就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15]只有党和政府真正关注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保障群众利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认同。反之,不管一种意识形态自我标榜多么科学多么正确,如果它不能实际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最终会为人民所鄙夷,被历史所抛弃。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正视微博这一新媒体,在厘清其正负效应的前提下,主动借助微博的力量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与时俱进。
注释:
[1]李美敏.从小众欣赏到大众狂欢——解读 Web2.0 时代的微博文化[J].新闻爱好者,2012,(2):28
[2]王相明、周吟、杜虹、徐异菲、董馨、陈勇坚、潘奋图.据说新的人类二分法:玩微博的和不玩微博的[N].南方都市报,2010-03-13
[3]吴玉荣.互联网改变意识形态构建方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28
[4][英]约翰·B·汤普森,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1
[5]赵文晶、刘军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微博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1,(12):78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D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
[7]李长春.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暨第八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9-23
[8]王晓辉.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6:15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11]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总数统计分析(1)[DB/OL].http://www.e-gov.org.cn/news/youxiuwangzhan/2012-02-09/127333.html.
[12]葛傲天.警惕“网络水军” 绑架网络民意[N].人民日报,2010-12-0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