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邂逅可预约的美丽——以《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为例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2012-01-28吴新奎江苏省灌云县下车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野象小标题短语

■ 吴新奎(江苏省灌云县下车中学)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和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和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彰显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教学可以预设,但不可以预见。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授《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对这个观点深有体会。这篇文章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特点在于“两种优势”的融合,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会。备课时,我抓住题目中的“美丽”进行思考,发现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两种形式”的融合,即采用小标题,把各部分的内容相应集中,力争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教学设计开始就定位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然而,上课之始,当我讲到文中的小标题时,有学生却不以为然,插嘴道:“文中的五个小标题我认为不一致。”不少学生立即赞同。由此我意识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已超过了我的预设。于是,我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饶有兴趣地问:“你们认为小标题怎样确立才算一致?”学生一时语塞,继而议论纷纷。看来,这才是本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及时改变教学设计,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1.确立小标题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2.文中的小标题怎样改动才能达到“一致”?3.你认为小标题与内容是否一致?你准备怎样改?

课堂教学步骤也随之改变如下:

1.讨论。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借助已有知识,重点思考小标题确立的基本原则。经过讨论、总结,学生认为确立小标题的基本原则是:“精练”,即小标题应当是内容的概括;“整齐”,即小标题的形式应当力求统一。

2.讲解。讨论小标题的形式美,就必须了解短语的基本结构,但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学生还不了解,教师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弄清“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四种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

3.寻因。根据确立小标题的两个基本原则,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组织他们探寻课文中五个小标题“不一致”的原因。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探寻,在探寻中发现。原来,文中五个小标题主要是结构不一致:“高高的望天树”“悠悠的野象谷”“妩媚的傣寨水”属于偏正结构的短语;“竹楼映蓝天”是主谓结构;“笑对生与死”又是动宾结构。另外,同属偏正结构的三个小标题,从严格意义上讲,也还“不完全一致”,如“高高”“悠悠”是叠词,“妩媚”却不是。因此,当学生发现了诸多问题时,兴趣大增,谁都想展示自己的本领,自然产生了一显身手的强烈欲望。

4.修改。学生按照小标题的整齐原则,有的把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统一改成了偏正式短语,如:“高高的望天树”“青青的傣家楼”“悠悠野象谷”“柔柔傣寨水”“淡淡生死观”;有的则改成动宾式短语,如“走近望天树”“参观傣家楼”“体验野象谷”“嬉戏傣家水”“笑对生与死”;还有的把五个小标题改成主谓式短语,如:“望天树直插蓝天”“傣竹楼掩映竹林”“野象谷未遇野象”“傣寨水保佑平安”“生与死泰然面对”。

这样的活动,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劲;这样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再创作活动。学生在改小标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体会美感、享受成功。通过改小标题,学生进而发现小标题与内容之间也有问题。一个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的小标题与内容联系不太紧密,如在“高高的望天树”中,作者只一句带过望天树,其他的文字写的是藤状植物、小溪、毒蘑菇;写了去橘园拍照的经历;写了吃一顿傣家风味的饭菜,这样复杂的内容是不能用“高高的望天树”来概括的,文中其他部分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说,文中的小标题根本不能概括内容的全部。自然,从修改小标题,进而发展到修改文章的内容。如何才能让小标题与内容紧密结合?我把这一问题与写作联结起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第二节课让学生将自己修改各部分内容的习作与大家分享。学生们发言十分积极,气氛非常热烈。

这让我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课堂灵动起来。教学的成败,在于教与学能否达到“合一”的境界。我们必须不断思考怎么教、教什么、为何而教、什么时候教。思考怎么教,就是想学生如何学得更轻松;思考教什么,就是考虑学生的需求问题;思考为何而教,就是研究学生现有需求与未来需求的结合问题;思考什么时候教,就是探寻教学的最佳时机问题。

不断研究教学,主动寻因探规,便能慢慢达到师生在课堂里“合一”的境地。其实,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同时,学生也在关注我们的教学状态。如果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抄、贩卖、复制、传播别人的教案,并最终被教案束缚,不能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长此以往学生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可能也是语文课越来越得不到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做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学智慧,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生机勃勃、异彩纷呈。

猜你喜欢

野象小标题短语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蜜蜂保护农作物免受野象破坏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直升机、挖掘机轮番上阵,救出被困野象
直升机、挖掘机轮番上阵,救出被困野象
野象卷起了稻壳猫
《健民短语》一则
2015年高考英语最可能考的短语
中学生如何自主写好作文的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