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古今 新意频现——读石永之《中国文化的再展开》

2012-01-28文/姜

中国出版 2012年23期
关键词:牟宗三儒学孟子

文/姜 红

近日偶读石永之的新著《中国文化的再展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不禁被其精辟的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引经据典,对儒学三期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全书包括中国文化的再展开、先秦儒家的正义思想研究、阳明心学研究以及新儒家和后儒家四部分共17篇文章。

一、文化的比较与融合

现当代儒学分期的问题是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展开的。作者从文化比较与融合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并进而讨论中国文化的再展开。他认为,从上古至东汉,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之中,儒学脱颖而出,取得了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自东汉至清代,中国文化主要与佛学相激荡,形成了中国佛学,然后是宋明理学稳住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这是中国文化应对外来文化的初次展开,主要内容是关于“内圣”的。自清末迄今,中国文化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磨砺,主要内容就是科学和民主,这是关乎“外王”的。他相信,儒学能够凤凰涅槃、浴火而生,再次稳住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国文化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以成就中国文化的第三期,是为中国文化的再展开。作者把清末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纳入了中国文化再展开的范围,并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正在逐步走向深入的表征,这符合历史的逻辑。

二、儒家形上学思想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儒家形上学显然是批判地继承新儒家的思想,尤其是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影响最为深广。因此,作者重点思考了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的东西方思想渊源,牟宗三的人性论思想,以及牟宗三对孟子、王阳明等思想家的继承与发展。对儒家心学的传承与演变的关节点还做了历史的回顾,考察了明代心学尤其是王阳明与孟子思想的关系,也探究了新儒家的主要人物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先秦儒家正义思想的现代解读

中国传统正义思想的研究,从最初小心翼翼地探求汉语的“正义”与西语“justice”之间的对应性与非等同性开始,到中西方正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的展开,再到中国正义论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一起构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亮丽景观。

作者使用儒家“仁—义—礼”的框架来谈中国传统的正义思想。他认为,“仁—义—礼”结构中的“义”表达正是正义观念,仁是本、礼是末,义起到了内外勾连仁和礼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传统的思想框架,只不过传统儒学用这个框架谈伦理问题,而现在用它来讨论正义问题。孔子的正义思想既有内在的道德正义,也有外在的政治正义。如果仁代表儒家的伦理思想、礼代表儒家的制度建构,那么义就是代表儒家的正义思想,义通过道德正义与仁相关联,以政治正义与礼相连接。

关于孟子和荀子正义思想的特质,作者认为,孟子以孔子仁学思想为根基,凸现“义”范畴内在的道德价值,重点阐发了仁和义的关系。而荀子强调行义以礼和行义以正。正义原则必须落实到制度建构的层面上来,建立合乎时宜的伦理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唯有理性是达成政治共识的可靠基石,而共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荀子的理性主义思想特别值得今天的政治哲学借鉴,人有天赋的理性,能够分析判断,所以人能群,能够制定礼仪制度组成人类社会。

猜你喜欢

牟宗三儒学孟子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牟宗三对康德良知学说的双重误释
磨刀不误砍柴工
儒学交流在路上
牟宗三“道德创造心性论”探微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牟宗三后期合一论原理述要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