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的策略选择——以温州的实践为例
2012-01-28□何平
□何 平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430079)
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的策略选择
——以温州的实践为例
□何 平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430079)
实质作用发挥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生命力的所在。目前,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合法性不足,功能定位不清,工作方式不适应,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受限等因素制约着党组织实质作用的发挥,党组织的力量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非公企业党组织必须在战略定位和策略选择上实现全面创新,把握非公企业党建的规律,增强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有效作为获取政治认同,确保在非公企业的权威和影响力。
非公企业党组织;实质作用;合理性;适应性;有效性
在非公经济领域推进党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开发和优化党的执政资源的重大战略选择。但整体上来看,目前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仍然大大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普遍面临着党组织组建难,党的组织覆盖面低和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难,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广的“两难”问题。因此,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的工作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非公企业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政治认同;二是如何避免党组织的力量与影响被边缘化,能够在非公企业中发挥实质作用。
一、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政治意义
加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到经济的转型发展,关系到社会管理的创新。
(一)有利于保持党的开放性
党对社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党员,建立庞大而系统的组织网络来实现的。政党能否保持发展的活力,关键之一在于是否始终保持开放性,把现代化所产生的新生社会力量吸纳进政治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层的分化,政党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把党的组织基础扩大到工人之外的所有社会阶层,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非公经济中的精英吸纳到党的组织中来,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有利于提高党的整合力、协调力和动员力
执政党必须有足够大的弹性和张力,能够协调和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以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由于党组织在非公企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其角色超然,在协调、处理矛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党组织可以充当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协调非公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确保企业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在这一利益协调的过程中,可以增强非公企业中各阶层对于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各阶层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增强党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
(三)有利于拓展党的执政资源
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所必需的能量,是有利于党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的因素和条件,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无疑是重要的执政资源。我国的非公企业量大面广,非公经济中的企业主等新兴社会阶层拥有强大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把散布于非公企业中的精英整合到党的组织中来,有利于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组织通过在非公企业中发挥实质作用,加强对新兴社会阶层的引导和教育,将各阶层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有利于增强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凝聚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制约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的因素
实质作用发挥是非公企业党建生命力之所在。实质作用发挥得好,党组织在企业中就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实质作用发挥得不好或者不明显,党组织就难以在企业中树立威信和公信力。目前影响和制约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功能定位不清导致党组织职能行使受限
传统的党组织的合法性是以政治权威和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可以依托行政权力和组织资源开展工作,党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是通过其所拥有的领导权、管理权、组织权与代表权来保障的。但在非公经济领域,企业拥有独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党组织不能够干涉企业的具体经营事务,传统的权力体系和领导体系并不适用。《党章》中对于非公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也没有做出明确表述,只是对其具体的职责任务做出规定。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定位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而对非公经济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没有明确表述,仅将其具体职责归纳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因此,由于缺乏组织资源和制度支撑,企业党建工作的保障更多的是靠“业主认识”而非“党的地位”,使得党建工作有时处于被动、尴尬的地位。
(二)党组织的合法性不足
政治学上的合法性主要指的是由成员给予的支持与认可,在非公企业中,党组织的合法性来源不是由体制赋予的,而应该是通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有效作为而获得的成员的认同。但从现实状况来看,在非公企业中,部分业主和职工对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首先,部分业主对党建工作还存在疑虑甚至抵触情绪,担心党建工作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担心党组织会削弱和制约自己的权力,甚至担心职工会经党组织起来与企业抗衡等。在非公企业中开展党的工作,业主的态度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业主在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党的活动就难以顺利展开,导致党的工作“有名无实”。其次,从职工的角度来看,“打工者”心态的普遍存在容易使他们产生对“国家的主人”地位的怀疑和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质疑,出现“‘变质论’、‘权钱交易论’或‘助资论’”[1]等片面观点,增加了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难度。此外,由于企业中的党群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普遍缺乏实权,有时无法直接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这间接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导致党建工作失去群众基础。
(三)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有限
人是活动的主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务工作者工作的质量和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由于党建工作缺乏制度支撑和物资保障,很多非公企业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党务工作者大都是兼职,部分书记能力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党务工作人才的缺乏制约着党建工作的纵深发展。其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难度大。非公企业人员复杂,流动性强,增加了对“隐形党员”进行统计和管理的难度:一方面,非公企业党组织苦于党员人数少,无法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大量的“隐形党员”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加上部分企业党员的雇佣感强、功利性明显,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党员的政治影响力严重削弱。
(四)载体方法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是“实”的,而党建工作的影响是长期的,其效应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往往被认为是“虚”的工作。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方法开展党建工作,没有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与员工的需求相结合,就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职工多元化需求的现状,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党组织开展活动需要时间、经费、场地等,业主可能因党组织活动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而不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大;另一方面,非公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如果没有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将党的工作与职工的利益结合起来,仍然采用开会、传达文件精神等简单、机械的方式来组织党的活动,势必导致职工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无法提升党组织在企业职工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非公企业党组织实质作用发挥的策略选择
实质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直接决定了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只有党组织实质作用发挥得好,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基层组织,才能避免党组织的力量被边缘化,从而成为非公企业的政治核心。近年来,温州的非公企业党建以“拓面提质”为目标,推进党的建设的不断创新,以实践回答了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的策略选择。
(一)合理性:科学定位与优势发挥
合理性是指政党制度的运行和作用发挥要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党的领导与执政离不开非公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但不能由此推论出非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在以盈利为首要目的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必须尊重企业的运作规则,从非公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使党的组织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政治资源与组织资源,使党的建设成为非公企业的内在需求。
1.政治领导的科学定位
在非公企业,党发挥的是政治引领的核心作用,不体现为党对企业组织本身的管理与控制,而是体现为党对核心价值、政治方向、企业文化和发展方向等的引领与导向。党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的工作,其出发点不在单纯的政党利益,而在职工利益、企业效益与国家利益、政党利益的有机统一;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在对企业整体的战略性引导与政治性影响;同时,这种政治领导不是通过以组织资源与权力为支撑实现的,而是通过党组织所聚合的党员、所动员的职工以及所建立的组织体系来实现的。
2.“有为才有位”
党在非公企业的地位不是行政权力赋予的,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通过党组织的努力和实际行动获取的,其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政治作为上。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策略十分明确,就是要密切联系非公企业的发展需求和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拓宽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作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党组织通过服务企业、服务职工,不断密切与业主、与职工、党员的联系,从而增强党组织的权力基础;另一方面党组织也能够正确地把党和国家的要求,广大职工的要求与企业发展的战略有机结合,引领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党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政治资源与组织资源。温州的基本经验就是发挥党组织在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工作手段方面的优势,弥补非公企业的缺陷和不足。
一是发挥政治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组织支撑。温州部分非公企业主的政治、文化和道德素养不高,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制度环境把握不足,对企业的发展缺乏规划。因此,温州在非公企业中加强了对企业主的思想政治、法制意识、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发挥组织优势,加强企业凝聚力。“用工荒”和企业职工流动性大已经成为制约温州非公企业发展的问题。非公企业的党组织充分发挥了育才聚才功能,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措施,改善用人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增强企业凝聚力,稳定人才队伍。三是发挥思想文化的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针对温州非公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缺乏文化内涵导致竞争力不足的劣势,发挥了党组织的思想文化优势,帮助企业提升文化内涵,培育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
(二)适应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适应性在政治学中主要是指事物能够应对环境挑战的一种能力。[2]执政环境的变迁对党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为了持久发展必须具有弹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执政环境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强大的适应性和自觉能动性,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适,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其他组织建立自己的分支,不是难事,但能否确立在非公企业的政治核心地位,发挥影响力,成为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保障力量,则是党的能力与水平问题。面对非公企业党建发展的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组织建设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增强党的生命力。
1.激发队伍活力
政党适应性理论认为重要的是政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非公企业中的党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活动的主体,如果非公企业的党员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必将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一是创新党务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为了解决非公企业党务人才紧缺的问题,温州面向全国公开招选非公企党组织书记,实施大学生“红领”计划,力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书记队伍。同时,加大对党务工作者的管理和培养力度。对于新招选的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在非公企业开展工作等,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对于活跃在非公企业中的党务工作者,通过成立“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协会”等方式,加强党务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协会党务人才集中、党建资源集中的优势,将党务人才的自发成长转变为组织培养,由个别发展转变为整体提升。
二是激发党员活力。首先,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温州在非公企业中广泛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发挥党员服务员、突击队、带头人的作用。其次,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意识,党组织积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满足党员职工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参与权、监督权与表达权的要求,允许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意志通过合法渠道进行表达,这样就为党员施展其才华提供舞台,他们能从党的活动中较好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会增强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2.创新组织方式
温州非公企业量大面广,尤其是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大部分中小非公企业生命周期短,分布很散,企业资源有限,人员流动性强,影响了党组织的稳定性。对此,温州市坚持“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针对温州非公企业“低、小、散”的特点,采取“区域共建”、“联合建”、“依托建”等形式,灵活设置党的组织,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形成点与面之间、条与块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较大规模企业党建工作的加强,带动其他小企业党的建设,发挥了企业党建的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了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
3.创新载体方法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政党追求的是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党组织要避免在非公企业被“边缘化”的地位,必须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和体制惯性,将“务虚”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总载体,多样化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加强党的领导,关键不在于控制非公企业,而在于有效推动非公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党的工作必须融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企业,贴近职工的要求,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职工的构成特点,灵活设计和开展思想政治的载体活动。温州以“活力和谐企业”为载体,针对非公企业党的实际,科学细化目标要求,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增强了党的工作的感染力。
二是在活动方式上更具有可操作性。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实体,因此,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的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不能影响企业生产,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不宜大量集中地占用生产时间,要合理、灵活地利用业余时间、生产空闲时间等,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方式。如温州某公司党支部创造了以“时政要闻天天讲、法规条文天天读、安全知识天天学”为基本内容的“三个一分钟”晨学机制,实现了党的工作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更容易被非公企业所理解和接受。
(三)有效性: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
执政有效性“是指政治权力的实际作为,是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或政治统治的实际业绩。”[3],即政治统治能否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它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合法性是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取决于政党履行职能的效率、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个人利益的满足。一个政党即使完全拥有统治的合法性,如果长期无所作为,其合法性资源也会丧失。在非公企业中,政党权威地位和合法性的获得,既不是传统政治体制赋予的,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在企业中建立了党的组织,而是取决于获取企业中各方的认同与支持。因此,党在非公企业中的组织策略就十分明显,即是将执政合法性建立在执政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党组织的有效运作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在企业中发挥实质作用来巩固合法地位。
1.业主“见实利”
党组织要满足业主的利益需求,获得企业主的认同和支持,必须找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利益结合点,这个利益结合点就是“活力和谐企业”的建设,以此为载体发挥党组织在政治、组织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弥补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缺陷和不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激发企业的活力,一要激活企业主体的潜力,使企业主的投资积极性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二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优化企业生产经营要素和资源的配置;三要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使企业能适应竞争和发展需要。其次,促进非公企业内外关系的和谐。要实现企业内部关系的和谐,党组织要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主与职工以及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实现企业内的平等、融洽;同时,党组织要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协调沟通功能,为企业科学发展争取资源、取得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温州被选为“活力和谐企业”的单位能够享受企业技改、资金信贷、能源利用、规划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群众得“实惠”
在非公企业中的普通职工和新社会阶层的人数众多,其内部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多样化,党组织要获取广泛的认同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着眼于对企业成员的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发展,从传统意义上的领导权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代表权,以服务凝聚人心,以有效作为获得认同。第一,协调利益要求。非公企业处在各种利益关系交织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党组织要发挥利益整合和协调功能,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方面要着眼于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另一方面,要尊重和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发动职工为企业多作贡献。第二,满足情感需求。党组织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情感人,最大限度地激发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职工增强对企业的价值和情感认同,同心同力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党组织要关注职工的思想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如温州市非公企业党组织普遍建立“矛盾调解中心”,“员工接待日”,成立“新温州人情感交流站”等制度,做好职工的心理疏导教育工作,解决企业内部的思想和工作矛盾。第三,实现政治要求。许多业主和职工并不满足于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他们有政治参与和表达的需求,也希望能够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因此,党组织要加强队伍建设,吸收企业中的先进分子入党,以增强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小结
非公经济这一全新的党建领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在非公企业中缺乏法律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和组织资源,党传统的权力体系和工作模式并不适用于非公经济领域,必须在战略定位和策略选择上实现全面创新,以“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为理念,切实发挥实质作用。政党要在非公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党组织的运作模式更加符合非公企业的运作规律。要以非公企业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党的活动,最终使党成为企业重要的政治资源与组织资源,通过有效作为确立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合法地位。
[1]佘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制约及其发展理路[J].传承,2011(26).
[2]仰义方.政党适应性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0(3).
[3]周作武.执政党执政有效性的多维透视及立体构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Playing the Substantial Functions of CPC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A Case Study of Wenzhou
HE P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the CPC Wenzhou City Committee,Wenzhou,Zhejiang 430079,China)
The play of substantial function is where the vitality of party building in non -public enterprises lies.Presently,the substantial fun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non - public enterprises is limit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insufficient legality,improper functional orientation,inadaptability of work style,and so forth.The force of the party faces the risk of peripherization.The CPC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 must innovate in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tactic selection in an all-around way,grasp the laws of party building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enhance the ability to respond and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and acquir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by right of effective deed,so as to ensure their authority and influence in non - public enterprises.
CPC organizations in non-public enterprises;substantial function;reasonableness;adaptability;effectiveness
D26
A
1674-0599(2012)06-0099-06
2012-10-01
何平(1982—),女,辽宁本溪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党理论。
本文系2012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非公企业党组织如何发挥‘实质作用’——以温州的实践为例”(项目编号:12wsk34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徐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