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前瞻:广阔的微生物农业——兼以科技经济学辨析“资源稀缺”、“边际效用”

2012-01-28杨承训杨承谕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利用农业生态

□杨承训 杨承谕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现代农业前瞻:广阔的微生物农业
——兼以科技经济学辨析“资源稀缺”、“边际效用”

□杨承训1杨承谕2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石化农业已走到尽头,要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革命,开拓高端生态农业。近一万年的人类农业主要致力利用生物中的植物、动物(称“二维农业”),对于作为第三界的微生物认知和利用差距甚远。而科技创新可使生态环境的可优化性与资源利用的深广性相统一,冲破资源稀缺和边际效用的绝对化界限,可以拓展和构建新的产业,这就是钱学森提出的微生物农业。它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要以循环形式优化“二维农业”;二是发展为独立的产业,成为未来农业产业革命的一大新兴产业。其发展分近期、中期、长期、远期四步,未来可以克服“二维农业”限制,真正实现农业“工厂化”。现在起步应当集中优势兵力攻关,逐步推广、提升,远期实现根本性变革。

科技经济学;农业产业革命;微生物;微生物农业;循环经济

胡锦涛同志指出:“粮食安全攸关各国国计民生,事关人类发展和安全。”[1]近年来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我国则取得“九连增”大增产,但同时受国际影响、自身也潜伏诸多新的矛盾。西方开创的石化农业“现代”模式已接近死胡同,高污染、高消耗、高用地、低安全、损生态等诸多致命弊端日趋突出。出路何在?还需回到邓小平20多年前的洞察上来:“将来农业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2]P275可以理解为,未来的农业产业革命要靠“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以生物工程为主要支持的高端化生态、多层次循环农业。其中重要的是大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发展和发掘微生物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但要深化研究,必须先扫除理论上的障碍。

一、宏大的微生物界:生态生产力中的巨型处女地

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源约束,尤其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在理论上又受西方经济学中“资源稀缺”的束缚。实际上这一观点恰好是科技眼光的“短缺”,科技创新的“稀缺”。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稀缺假定”(resources scarcity assumed)作为一个理论基本起点。从科技经济学视阈考量,它正是把特定的生产能力水平和经济模式固定化、永恒化而得出的狭隘僵硬结论,进而又引申出许多偏颇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虽有一定价值,实际上它只在某种狭小的时空有一定的相对性,远非普遍定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技的进步不断颠覆着这些理论的预期,不仅对这些谬误进行着实证批判,而且为人类展示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现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高效利用存量资源,更要探知、“改造”和开发利用新的资源。仅就农业来说,依靠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科技经济学研究深化,能够冲破西方经济学的狭隘眼界,把生态环境的可优化性与开发利用资源的深广性统一起来,突破资源稀缺绝对化设定,以新的方式拓展新的领域。如果说新生物技术是新科技革命的一个主攻方向,那么微生物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巨大领域,可以看作为人类尚在浅层开垦而潜力巨大的处女地。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而迄今为止,人类在农业领域对于生物的三大界中的植物、动物知之和利用较多,也尚待不断深化和发展,而对微生物界更需要进一步应用科技向其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微生物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和“幕后英雄”,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大主角。

(一)微生物是大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其主要作用是: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元老”,既是早期生物的主要形态,又是创建生物圈的主要“元勋”。它们兼作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大组成成员。传统观念认为微生物仅是分解者,其实它们又是重要生产者和高级加工者。离开微生物生态系统就将崩溃,物质循环将无法继续。同时,微生物与很多生物形成“共生”关系,保证了这些生物的生存,例如根瘤菌固氮为其共生植物提供了氮基营养,菌根菌为植物根系提供了营养、蓄水层和保护层,反刍动物瘤胃和其它食草动物盲肠中的微生物承担了分解纤维素的工序,为这些动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大量维生素。微生物还参加着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竞争,对其它生物的生存发展起着制衡作用。

(二)微生物是生态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态生产力”不仅包括生态系统中支持系统的“生产者”部分即“自然生态生产力”,还包括人类利用生态资源、机制、规律参与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那一部分,这更是人们需要特别关切的部分,因为其中包含着人类的“能动”部分,是人类发挥“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巨大空间,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主要结合点,其运行主线是循环经济。微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农业将在生态生产力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不妨形象地把微生物比喻为可以繁殖和改造的“万能”的“生物机器人”,或者神奇的“小人国”,它们为生态系统和人类做出了并能继续做出更大贡献。比如,可以利用多类微生物光合作用生产生物质能源,国外利用微藻生产柴油的小规模试验已获成功,将来有可能成为生产生物燃料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多类微生物的光合作用生产人类和动物的食料,例如鱼的饵料、单细胞蛋白质(SCP)及其它生物质供人及动物食用,生产海带、紫菜、海菜、螺旋藻等物资以丰富人类生活。可以利用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作用把人和动物不能直接食用的纤维素、农林副产品废弃物生产出食品或饲料,如菌菇、木耳、发菜等,把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死亡残留物转化为肥料。可以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食品和饲料加工,如酿制酒精(酒)、醋、酱油、味精等,生产青储饲料。可以利用微生物将简单低级化合物合成各种高级生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大分子醣类聚合物或复合物以及其它重要生物质。最近报道,我国利用木醋杆菌原位合成加固生物技术竟让古代绫罗绸缎“复生”(见2012年09月13日《科技日报》)。可制造多种药品,特别是种类繁多的抗生素类、维生素类、疫苗等。可利用微生物处理废物、垃圾、污水,消灭病虫害乃至冶金,并化废为宝。从微生物体内可提取多种酶类,用于酶工程、生物工程,如用于PCR的聚合酶就是从特殊耐热细菌中提取的taq酶。微生物是研究遗传学、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合成生物学的最方便、最迅速的模版和工具,并可直接“创造”出“目标生物”。

以新生物技术作为一个主攻方向的新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微生物在这场革命中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平台和载体。目前对微生物的研究、发掘和利用可以说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开拓空间极其巨大,人类在这一广深领域里既任重道远,又风光无限。这也表明,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就可以克服资源瓶颈,“资源稀缺”绝对化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发展中的微生物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边际”,开拓新的疆域

(一)依靠科技创新发挥微生物产业的巨大潜力。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有一个所谓“边际效用理论”(marginal utility theory),影响颇广,有的人甚至奉为金科玉律,并衍生出大量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大约100年前,列宁在论证农业发展批判“肥力递减规律”绝对化观念时就指出过,它是“极其相对的‘规律’,相对得说不上是一种规律,甚至说不上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依靠科技进步论的集约经营打破了这种“神话”。所以列宁特别强调:“经济学家要永远向前看,向技术进步的方向看,否则他马上就会落后。”[3]P120这是对“边际效用”的有力批评。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突破更是在不断瓦解着这一理论的“围墙”。这里对微生物农业的发展作若干阐述,就自然地证明“边际效用理论”狭隘性和片面性,突破了这种“边际”。

现在回到农业现代化与微生物关系上来,这就要从农业的本性说起。大农业是典型的生态性大产业,它的效用也未到顶,一方面其本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生态规律生存、运作;另一方面它又有着重要的生态效应。它的首要属性是以生物为基本生产单元、生物物质为基本产品或处理对象。全面地说,大农业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培养业(微生物)、收集业(狩猎、采集、捕捞)、农产品初级加工及运储业,即除传统上定义的“农林牧副渔”之外,还有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副”业的内涵外延也动态地发生着改变。农业是生态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人类运用生态规律、利用生态资源、沿循生态轨道、实现生态需求供应的基础生产力。尽管传统的农业生产主体是植物和动物,但是实际上它们一刻也没有离开生态系统的另一主体——微生物。如上所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微生物,作为生态性产业的农业不仅时刻在与微生物“相生相克”相互作用,而且包含着诸多微生物产业,其潜在生产力还大得很。如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微生物食品及药物、微生物防污治污、弱毒及灭活疫苗等,近年来又着力利用微生物发展生物质能源(如沼气、生物柴油等)。可以预期:微生物是生态生产力中潜力最大的部分!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看,在农业的长远高端发展中要大做微生物“文章”,发展高端“动植微”并行的“三维农业”。

(二)微生物农业系统的基本架构。我们所勾勒的微生物农业,应当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微生物在植物农业、动物农业及其相互结合中的运用,即服务于“二维农业”,在它们的各个环节中打通循环链,减少、消除西方模式中的“农业化学化”,减少到消除农业日益严重的面污染,将现有大农业中各种副产物、碎屑、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或产品,构成多层次大循环农业,抵御各种病虫害,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能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第二部分,创立独立的新兴农业。目前正在发展应用的食用菌、藻类产业是其萌芽,将来的发展将是更大的产业,乃至成维系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基础物质,如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等,构成符合生态要求的人类食品原料、动物饲料和许多特需物质(如药物、酶类等),还能生产多种多样的生物质能源。它的优点就在突破现有的“边际效用”,不仅不多占用耕地而且扩展到浩瀚的海洋,可日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成本低收益高又无污染,能提供新的营养成分,成为彻底工厂化的新农业,可与“二维农业”鼎足而立。

当然,发展微生物农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很多方面已大大超越了传统观念和理论,许多问题还有待于在科技上突破,人类还要在实践中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也不可能“孤军打天下”,必然要与其他方面协同发展和协调运行。我们预期微生物农业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1.近期(大约10年内外):由点到面地大力推广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单细胞蛋白(SCP)(原料为甲醇、糖渣、秸秆等),沼气产业,真菌食品及药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眼下各地已作出不少成绩,例如成立于2002年底的武汉合缘公司,至今累计生产的“合缘”牌酵素菌生物有机肥、酵素菌生物有机复合肥、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有机物料腐熟剂等三大系列共20多个品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推广使用,相当于全国减少标准氮肥用量60万吨以上,节省200万吨以上标准煤;至少消化利用1250万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实现了近1000万亩秸秆还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万吨以上,10年创造的社会效益达到1500亿元(见2012年09月03日《科技日报》)。应加大发展和推广力度。2.中前期(大约20年内外):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微生物固氮技术获得突破,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固氮产品取代大部分化肥,微生物农药取代大部分农药,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取代1/3以上饲料粮,微生物源食品更加丰富,微生物能源有更大发展,农业副产物和废屑充分资源化,循环农业占半数以上;中后期(大约30年内外):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固氮产品全面取代化肥、微生物农药基本取代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和农药起辅助作用),SCP及其它微生物饲料基本取代饲料用粮,SCP也成为食品重要原料,着手试行“微生物农业工厂”,通过微生物光合作用直接合成基础生物物质(醣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生物质能源,构成循环农业和社会规模的各型各类循环经济,基本消除“废物”和污染,与此相联系形成相当规模的“微生物产业”,在近常温常压无毒条件下生产人类许多必需产品,同时成为消除污染转害为用的重要手段。3.远期(大约50年内外):微生物农业使传统农业根本改观。

三、未来微生物农业革命的论证与模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切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4]P382而科学技术则是人类探知未来深广、适应自然规律并使之为自身服务、日趋高端的基本手段,那怕以往的一些憧憬、幻想、假说乃至神话,也可能在进行时中变成现实。农业产业革命很可能成为人类社会最重大的产业革命之一。作为全新农业的基本形式,微生物农业又很可能成为新农业大鼎之“大足”。

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由于它分布面积广大、季节性强,受到耕地、地理、水利、气候、虫病害等制约很大,在现有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未来它的数量、质量、品种等能否赶上人类繁衍和愈来愈高的健康要求,是人们最担心的大课题。用邓小平的话说:“从长远看,粮食问题很重要,要通过改革解决农业发展的后劲问题。”[2]P192看得再远一点,应当考虑与现有“二维农业”共存共生的农业新形态,方可从根本上充分利用生态的巨大潜力、大大降低成本、增加它的后劲。这个农业新形态就是微生物产业。微生物产业在制备食物、生物质制品和生物质能源的基础原料方面有可能以更大的分量补充、提升、取代传统的种植业和饲养业,成为农业的一大主角,传统的农作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的分量相对缩减,它们更多地发挥生态作用和饮食品色调配作用。由于这种设想和预期与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反差”很大,所以这里适当引用一些科技资料,特别是以科技高端跃升为依据,为强化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融合做出论证。

(一)生态系统的构成不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断优化和改造的。现存的生态系统是生物界与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经过长久的演进形成的,它无时无刻处不在动态平衡之中,没有“最佳”状态只有“更佳”状态;对每种生物来说当前状态是其自身同生态因素相互作用演进的一种“暂时”状态,它们面前都存在着不同的“改进”空间(尽管每个具体生物个体受着种种限制)。这就是说,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人类面前有着优化生态或者说改造生态的无限空间。不少人认为生态系统应是完全自发运行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不应该有任何作为。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们合理地发展种植业、饲养业以及其它一些符合生态要求的活动,不仅不削弱或破坏生态,而且可以优化生态丰富生态,例如自然界原先并没有现在的农作物和畜禽,而当人类合理栽培作物和饲养畜禽之后,生态不仅没有恶化反而更加优化了。这说明人类可以运用生态规律在保护和优化生态之中获得自身的利益,这就是“生态生产力”理念的要核,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就可以探索运用最新科技从根本上改造现有农业模式,构建“微生物模式”农业。

(二)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根本能源,植物光合作用存在一些限制,但微生物可以比其它生物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现有的植物制造基础生物物质的方式,虽然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但是从能源利用、生态优化和经济效能角度考察,并不是完备无缺的,至少存在下述缺陷: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一半是可见光,植物的光合色素主要是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等,只能利用红黄和蓝紫谱段,而能量较大的绿色谱段却不被利用,这就限制了对太阳能转化的范围和效率;2.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的较佳浓度约为1000ppm(不同作物有些不同),而大气种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约为330ppm,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速率;3.植物必须首先利用物质和能量为自身制造“个体工厂”(或工作“设施”),即根茎叶,其中大部分是高等动物难以消化吸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然后才能生产人和动物的基本食料,实际上降低了经济效能;4.每种农作物植株都有一定生命周期,一般3~8个月(平均约为5个月),一年中只有一部分时间进行光合作用,完成个体生命周期后该个体死亡,光合作用当然也完全停止;5.植物的生长严重受制于天气和外界环境,特别是受着气象灾害和病害虫的严重危害;6.植物本身无固氮能力,依靠外源性可用氮源(自然状态下主要依靠固氮微生物),因此生物合成能力不能互相协调,影响了整体生物合成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态生物氮源难以完全取代工业氮肥;8.现有的农作方式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和部分温室效应;等等。而微生物可克服这些缺限,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

(三)动物产品生产的缺陷也要改进。从能源利用、生态优化和经济效能角度考察,动物产品的生产存在更大“缺陷”:1.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不能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生态系统中已合成的基础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部分维生素等)维持生存和进行生物物质转换,完全依靠饲养畜禽生产动物性食品相对地扩大了这个生态转化链;2.动物对食料的消化吸收率低,大体上约20%~30%,其余被排除体外成为废物;3.动物自身生存消耗很大;4.动物的排泄物对环境是一种污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消化道排出的甲烷、一氧化氮等是温室气体;5.动物产品中,有一定量的有害健康或利用价值较低物质(如过量的动物脂肪、胆固醇以及嘌呤类代谢产物等);6.动物生产周期长;7.动物易患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其自身也可成病原传播者或携带者或自然疫源,人与动物共患病至少有200多种;8.饲养动物也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9.畜禽良种培育和改良需要较长的周期;10.动物产品的安全期和保质期都比较短。

(四)以微生物进行基础生产的特点和优点。与二维农业中以动植物进行基础生产相比,微生物却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运用先进科技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点造福人类:1.微生物(包括蓝细菌、微藻类和其它光合细菌)中的光合色素除叶绿素a、b外,还有叶绿素c、d和藻胆素(如藻红素和藻蓝素)、细菌叶绿素、类视紫质(11-顺-视黄醛,嗜盐菌),几乎可利用阳光中可见光(阳光到达地面辐射能的50%)的全谱光能,有的还利用其他形式的能量合成生物物质,这就极大地开拓了生物合成的能源利用范围、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2.可以对微生物液体培养基中人工通入最适量的二氧化碳,使之成为便于利用的水溶状态,可达到适于光合作用的最佳浓度和状态;3.由于微生物个体小可以在水中形成悬浮状态,可以随着水的流动而流动,因而可以构成“流水作业”,其光合作用的“设施”完全可由人工提供,不需要自身“费力”建构,减少生产高等动物难以利用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4.理论上说,只要条件适当单细胞生物可以“无限”增值和存活,整体上说没有生命周期,如果人工补足必要的条件,可以消除季节性;5.微生物可以“封闭式”生产,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6.许多种微生物兼有光合作用和固氮能力,或具有单独固氮能力,可以在菌液中溶入氮气供其固氮;7.含有合成物的单细胞体(如菌体),可以用工业化方法收集、加工,大量减低能源及劳力消耗;8.消除耕作、田间管理等作业,同样大量减低能源及劳力消耗;9.整个生产模式可以工业化流程化;10.可以应用“合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各种先进技术,快速地培育各种“目标微生物”及其组合物或混合物,不仅生产食物及饲料基础原料,而且通过基因改造和基因表达生产出不同的蛋白质和其它生物物质,用以加工成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品色食品(包括“人造肉”)、饲料和其它有用物质(加工中要去除过量而不利于健康的物质,如过量的DNA、RNA或其它不利成分)。11.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人类能够利用微生物优化海洋生态系统,反过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所需物资。12.微生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和反应绝大多数都是在常温常压低毒条件下进行的,其自身可以繁殖,这是大规模生产、低碳生产的有利条件。

基于上述论证,我们可以设想未来与“二维农业”相辅相成的微生物农业,可以实现真正的农业工厂化模式,在室内进行流水线生产。因为它不受耕地、水利、气候自然条件的限制,能够利用系统装备的工厂形式制造蛋白质和人类所需要的其他有机物质。钱学森甚至设想打破工农业的限制,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这当然不是高端农业的全部,但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可以利用沙漠、荒山、废地、屋顶、高速公路和铁路“棚盖”、废弃矿井等空间建造微生物农业“工厂”;可以利用一部分海域建造微生物农业“工厂”,进而设想向海洋补充优良的微生物,用以优化海洋生态、治理污染、增加海产品产量。这样就可以同“二维农业”协同从根本上满足人类的生物质(特别是粮食)需要。当然,在发展中会有新的矛盾、新的挑战和风险,但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化改革和科技攻关不断创新加以化解,趋利避害,不断完善。

这里仅从微生物农业这个侧面,就可破除“资源稀缺”、“边际效用”的理论禁锢,使中国的农业革命为人类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四、从当前抓起的实施性建议

加速发展微生物农业,必须从实践开始,就是把发展微生物农业作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核心内容之一,特别要当作当前推动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从长远发展与当前急需综合考虑,这里提出以下从起步到提升再到深层变革的实施性建议。

(一)摆脱经济学中非科学观念的羁绊,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农业战线对微生物农业的认知水平。因为微生物是肉眼不能看到的“幕后角色”,对它们的认知主要是近代科技的功绩,即使目前不借助于科技手段,人们仍然看不到它们或看不清它们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更少知道发掘它们巨大潜力的长远前景;况且运用微生物作用是与其它各种技术一起进行的,微生物技术往往是渗透于其它技术之中。因此,社会上下乃至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学习微生物农业的科技知识,认识其重大作用和巨大潜力,积极推动微生物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实际应用。

(二)组建一个专门机构或组织,发挥对发展微生物农业的协调、咨询、通报和参谋作用。由于微生物农业的许多技术是渗透于各项具体技术之中而不独立存在,这就容易产生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而忽略其微生物核心技术的倾向,因而易于使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工作陷于“单打独斗”,这个机构应起“统领”和指导作用。

(三)大力推广成熟的微生物农业技术。构建以微生物为主角的生态循环农业,特别是发展规模化“农—沼”、“养—沼”、“废—沼”模式,解决农业“另一半”(秸秆、“废屑”、下脚料等)的利用问题、农业防污治污问题;大力发展SCP生产技术、各种饲料发酵技术,解决“人畜争粮”,目前也可以拿出少量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等),利用微生物作用制造饲料用蛋白(SCP)以解燃眉之急,这就相当于增产了大量粮食;大力发展和推广微生物肥料及农药;发展食用菌,丰富人民食品构成;生产有效的微生物药物,特别是各类疫苗,微生物在循环经济中承担生产者和分解者双重身份,而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对“资源稀缺”和“边际效用”的大突破。

(四)加强微生物农业的研究工作。微生物农业是潜力极大、代表着农业长远发展前景的事业,靠零打碎敲的方式是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的,国家应设置专题大项目,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入研究,组织攻关突破;各级地方科研机构也应研究当前应用中的问题;鼓励基层生产单位和企业研发推广各种有实效的微生物农业技术,生产和销售高效实用的微生物农业产品。

(五)提倡大企业参与微生物农业的建设。利用其人力、物力、财力的雄厚资源参与微生物农业的开发工作,并与示范推广结合起来;发挥中小微企业短平快优势,重点解决引进消化吸收和现有技术的改进,加强与农业生产单位的直接联系,开展一定的技术指导。

(六)加强政府的领导、鼓励和支持。对微生物农业,大家的认知较少,甚至对正在使用的技术也未能从微生物角度去认识,因而难以把握其特点和关键;加之微生物农业技术的特点之一是推广应用的成本相对较低(尽管有其特殊要求),但是研发工作难度大,涉及海量筛选、生物工程改造、培养程序和条件的选定、实用中的特殊要求、加工制作程序等等,开始时未必得到社会认可,大有“赔钱赚吆喝”的风险,这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组织“拓荒”,解决“开头难”、推广难问题,以相当强度实施政策、技术、财力支持。

(七)建立一批科技实验区、示范区,由点到面推广、提升。这需要政府投资,类似杨凌实验区那样,尽快取得经验和科技突破并渐成气候。国家要建立大型实验室,集中力量攻关,菌蛋白生产实现工厂化,在高端技术上抢占世界先机。

[1]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9-0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rospec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Promising Microbe Agriculture:from the Analysis of“Resource Scarcity”and“Marginal Utility”in Technical Economics

YANG Cheng-xun1YANG Cheng-yu2
(1.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Henan 450002,China;2.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QingDao ShanDong 266032,China)

The petrochemical agriculture is coming to an end,and high - e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ust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agriculture of nearly ten thousand years mainly utilizes plants and animals(two-dimension agriculture),but has little cognition and use of the third dimension,i.e.,microb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combine the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pth and widenes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break through the absolute limits of resource scarcity and marginal utility,and expand and develop new industries.This is why Qian Xuesen brough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microbe agriculture.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one is the two- dimension agriculture optimized mainly through recycling,and the other is a newly emerging independent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e.To be developed in four stages:the near future,the mid term,the long term,and the far future,microbe agriculture can overcome the limits of two- dimensional agriculture and actually realize“factory farming”.In the initial stage now,we should concentrate our forces to solve the major problems and make improvement step by step,so as to realize thorough change in the far future.

technical economics;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e;microbe;microbe agriculture;cyclic economy

F303.3

A

1674-0599(2012)06-0115-07

2012-10-17

杨承训(1935—),山东嘉祥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河南经济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杨承谕(1935—),山东嘉祥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徽生物学。

(责任编辑:廖才茂)

猜你喜欢

利用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