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体会
2012-01-28赵惠
赵惠
(贵州省清镇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清镇551402)
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体会
赵惠
(贵州省清镇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清镇551402)
目的观察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临床疗效。方法用艾条灸疗,取穴关元、膻中、中脘、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等。1日1次,1个月为1疗程。结果5例患者中,1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例有效,有效率达100%。结论艾灸疗法可有效缓解或治愈慢性萎缩性胃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穴位;灸法;医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13.8%。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的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有关,中医认为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先天不足等有关。在本病的治疗上,目前中西医都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中医主要从整体出发,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报道甚多,有不少好的偏方验方,对改善自觉症状、促进病体康复大有帮助。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在其病变过程中常出现胃出血、胃溃疡、贫血、胃癌等并发症,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重视。
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属疑难病,治疗上相当棘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萎缩性胃炎的病变过程几乎不可逆转,通常是渐进式的加重,预后多不良,如果能保持现状不发展已属不易。我在诊治5例萎缩性胃炎病人时,于此深有感触。鉴于萎缩性胃炎的药物治疗不易收到成效,因此我在治疗上尝试运用针灸方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收治萎缩性胃炎病例5例,男性3人,女性2人,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47岁,平均病程17年。1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1例有效。
验案:梁某,女,54岁。因职业因素常年饮食不节,胃脘痛已35年,1986年经贵州省人民医院胃镜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家族中有胃炎转胃癌病史,故此病人言谈间常流露出恐惧情绪。病人曾经中西医治疗,服药无数,却几无疗效,情绪上甚是悲观。
2010年6月13日初诊记录:自述腹胀,稍微多食则更明显,口淡无味,纳差,胃脘部隐痛不适,夜间疼痛加重,用热水袋热敷则痛减,常用拳头顶住胃脘部以减轻疼痛,身体消瘦,便溏,易疲乏,易感冒。脉浮缓而弱,胃脘痛时脉兼紧,舌淡略现紫色,苔薄白。脉症合参,诊断为脾胃虚寒夹瘀证。鉴于该病人药物治疗效差,且为脾胃虚寒证,故建议灸疗(艾条灸)。
取穴:以关元、膻中补阳祛寒为君,以中脘、足三里健脾、止胃痛为臣,佐以梁门和中厚肠胃,使以三阴交活血化瘀。上述诸穴配伍为用,以取补阳祛寒、健脾和中止痛之效。
效果:灸治1周后再诊,胃脘部疼痛减轻,诸症有所好转。病人认为是从未有过的现象,于是信心大增,坚信艾灸一定能治好她的病。其后的两个月中,艾灸从未有一日间断。2个月后再诊时,病人胃脘部已无疼痛感,其余诸症也大有好转,面色红润,精神饱满。
由于病人长期受困于此病折磨,得此疗法后,大有病去体健之势,因此治疗极有毅力与恒心,一直坚持每日艾灸,8个月后,治疗终获佳效。2011年3月再到贵州省人民医院胃镜检查,胃黏膜厚度、颜色均已正常,胃黏膜腺体也已恢复正常。
体会:辨证准确、治疗得当之外,坚持非常重要。本病例之所以取得了极好的治疗效果,与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与长时间的持之以恒是分不开的。8个月的治疗,时间不能说不长,但与其35年的病史相比较就短了许多;而在过去的药物治疗中,病况时好时坏,整体是呈渐进式加重来发展的,致使病人在疾病的发展加重过程中失去了希望。
运用艾灸治疗萎缩性胃炎,是我的新尝试。通过对该病的治疗,萎缩性胃炎渐进式发展加重和不能逆转的情况得到了改变和修正。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2.024
:1672-2779(2012)-12-0034-01
:杨燕平
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