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反思
2012-01-28林孝暖
林孝暖
(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400)
一、温州民间金融资本的发生和发展
温州民间金融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不论是它的规模,还是经营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民间金融资本的支持,但我国对民间金融采取限制政策,致使庞大的温州民间金融资本一直在地下悄悄运行,随着规模日益庞大,风险也与日俱增。
(一)当前温州民间借贷的主要形态
当前,温州民间借贷状况十分复杂,出现了多种形态:①直接借贷,这是发生在亲戚朋友间的小额借贷,利率较低,风险小;②间接借贷,随着民间金融资本的壮大,逐渐出现了金融掮客和中介组织,充当出借方和投资方的中介,资金运作数额大,利率高,风险增加;③直接投资入股,这在矿产投资中经常发生,收益不确定,风险较大;④短期拆借,温州有许多担保公司,主要从事短期的拆借业务,为急需资金的人提供服务,年化利率极高;⑤高利贷,往往与暴力讨债相伴随,不排除有黑恶势力和权贵势力的介入。
以上仅仅是对温州民间借贷一般情况的简单归纳,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民间借贷具有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①,这是它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分析
人们对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月息3分、5分,有说月息1角、1角5的,不一而足。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正常年份月息在1分至1.5分之间,即年化利率12%至18%。在央行实施货币从紧政策的情况下,银行利率上升,民间借贷利率随之提高。当前温州民间借贷正常利率在月息1.5分至2.5分之间,如果是延续多年的借贷关系,仍然保持1分月息的也大有人在。因此,1分的月息可以看作是温州民间借贷的基本利率。
但是,大笔的民间借贷,需要通过中介进行。由于温州民间借贷一般不要求抵押,随着人情关系疏远,资金额扩大,风险大增,利率会上升。一般月息在1.5分至2.5分之间,还要加上月息0.5分的中介费,也含有一定的担保功能。
温州民间借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内部制约机制,借贷双方对利率高低及风险大小都很清楚,高利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人们的不同嗜好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三)温州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不少人喜欢夸大民间借贷的风险,视之为洪水猛兽。其实,民间借贷的社会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一般的民间借贷发生在亲戚朋友间,数额不大,利率不高,即使偶尔出现坏账,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影响。一些较大规模的民间借贷,往往通过中介进行,利率高,风险高。但是参与这些借贷活动的人,本来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即使出现问题对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相反,过于严厉的金融政策,看似降低了社会风险,却以牺牲经济活力为代价。特别是现行的金融特许政策,造成了我国金融业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在经济危机发生时,老百姓的资产缩水,企业经营困难,唯独金融企业的利润高得不好意思公开,这种利益格局,难以让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渡危机。
二、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
由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导致企业资金链发生断裂,情况各不相同,主要有:①由于转型升级不及时,企业经营困难,面临被淘汰。为了维持生存,作最后一博,借入高利贷,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盲目扩张,效率下降,导致资金链断裂;③在货币紧缩的状况下,银行采取“抽贷”措施,致使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④由于温州企业普遍采取相互担保的形式,其中一家企业破产,就会连累多家企业;⑤由于民间借贷的非公开性,监管薄弱,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集资诈骗情形,在银根紧缩,房地产价格滞涨的情况下,更容易败露;⑥担保公司高息揽储,又以更高的利息将资金出借,坏账风险极高。
上面分析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几种情形,大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情况。而这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集中爆发,显然不是通常因素导致,而是有特别诱因。这个特别诱因就是房地产因素。近两年以来,国家不断采取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产生了累加效应,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滞涨,甚至形成向下的拐点。致使前期大举进入房地产业的投资者被套牢,在政策博弈阶段,部分人抱着侥幸心理,企图通过借入高利贷渡过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一)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温州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炒作时代
“温州模式”的崛起得益于“得天下先”,在别的地方还在为姓“资”姓“社”争论不休时,温州人闷头发展个私经济;在别的地方全力争夺国内市场时,温州人率先发展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的早期,温州人总是先人一步进入新市场,避开了激烈的竞争,获取了不菲的利润。有一段时间,不管是谁,只要办企业就能赚钱,只要做外贸就能赚钱。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温州的先发优势渐渐丧失,而资源环境的劣势日渐显现,温州的实体经济遇到了困境。
2000年以来,温州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十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处于一个大的上升周期,期间虽然有几次小的调整,但不改向上的趋势。这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永远不破的。温州人的作风更是强悍,不但在本地炒房,更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炒房热,有的还跑到香港、美国、迪拜去炒房。虽然温州人在炒房过程中收获颇丰,但是泡沫总有破的一天,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房价几乎走上了下行的拐点,这使得一些房地产企业和炒房者倍感资金压力,一些人的资金链开始断裂。
(二)2008年的救市措施为今天的民间借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2008年不少政府救市资金通过国有企业流入房地产市场,2009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断出现新的地王,使中央调控房地产的目标完全落空。而温州的情况略有不同,温州没有很多国有企业,新增的贷款流向了中小企业,但此时正是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订单下降,生产紧缩,企业还增加那么多的贷款干什么?由于货币泛滥,正步入下行通道的房地产市场象是吃了兴奋剂一样,调头向上。大量的银行贷款通过温州中小企业流入了房地产市场,一部分温州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上海北京整层整幢地买着房子。赚钱效益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炒房行列,除了银行贷款,大量民间资金也流入了房地产市场。而此前房地产市场只赚不赔的经历也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完全不计后果。
三、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反思
1.民间金融具有免疫能力,政府不应过于介入
民间的借贷不可能在毫无风险的环境中成长,30多年来,温州的民间金融资本经历不少危机,最惨烈的是1986年的抬会。从1986年春天资金断裂、崩盘,截至秋天,温州空前混乱,短短3个月中,有63人自杀,200人潜逃,近1000人被非法关押,8万多户家庭破产。相比之下,这次危机还算温和。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民间金融似乎有免疫能力:温州两次民间金融危机发生的地方是不重合的。1986年抬会主要发生在乐清、平阳、苍南三县,而这次借贷危机最早在龙湾永强发生、然后波及瓯海、鹿城、永嘉及泰顺。到目前为止,乐清、平阳、苍南三县显得较平静,以后如果波及,其程度也会有很大差异。这并非偶然,因为经历过1986年抬会的惨痛教训,这些地方的人们对民间资本恶意炒作的危害认识更充分,对集资诈骗的防范意识更强,在投资上也更倾向于实体经济。
民间金融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民间借贷危机的发生并非完全是坏事,它会淘汰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投资者,使经济运行更健康。如果政府过于介入,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一方面会使政府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还会使企业过于依赖政府,反而使经济环境恶化。
2.没有过不去的坎:温州民营经济是最有活力的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经济发展经历几次大起大落,经历过风风雨雨,从来也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次危机似乎来势凶猛,但也绝不会把温州人击倒。而且经历过这次民间借贷危机之后,温州民间金融资本的风险意识会增加,投资理念也会发生修正,有利于今后温州人经济的健康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史,金融制度都是在不断的危机中得以健全发展的,没有一个国家一开始就建立起很完善的金融制度,也没有一个国家的投资者一开始就树立起完全理性的投资理念,都需要在危机中发展壮大。如果危机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会出的代价,就不要为了避免危机而拒绝成长。
3.温州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方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离金融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日温州市政府已经制定并上报了《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围绕纲领性总方案,提出了八个子方案。温州政府的这种尝试值得赞许。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顶层产业,温州又是我国民间金融资本最为活跃的地方,最有资格建立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但从“8+1”方案来看,由于权限的原因,温州市政府很难在政策上有大的突破。
比如,温州提出设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其作用令人怀疑。温州民间借贷在私人之间进行,借给谁,借多少,利率多少,是个人隐私,有时老婆孩子也不告诉,谁还会去“中心”登记?登记了又怎么样?不登记又怎么样?是否不登记就是违法?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发展民间信贷,而是又加以限制了,但民间借贷一定是政府限制不了的。
结语:金融改革应当以实现金融自由为目标
在金融领域,当前僵化的金融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改革显得尤其紧迫。限制市场主体平等参与金融竞争,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更不能保障金融安全,最终会把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消耗殆尽。民众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钱存入银行,等于在接受另一重的盘剥,忍受另一种痛苦。因此大量的民间金融资本被迫转入地下运行,风险骤然增高。但政府也不可能强制取消民间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因为它是民众的自发选择,一个好的政府不可能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因此,改革歧视性的金融制度,让每个市场主体都平等自由地参与金融竞争,让我国的市场经济充满活力,让民众手中的钱真正值钱,让中小企业充分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这应当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给我们的教训与启发。
[注 释]
①岳彩中:《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