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区音乐教育初步实践与发展方向*——以杭州城西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为例
2012-01-28岑鹉
岑 鹉
社区音乐在全世界已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不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在具体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正在向综合性、有序性、多元文化和现代技术方向发展。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后,目前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都要求社区教育成为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而社区音乐教育,因其作为本土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及大众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在社会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社区音乐尚未成为一种推动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发展力,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的新视野也未全面展开。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理论与目标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G.A.希勒里统计了94种不同的社区定义,并将社区的本质因素归结为三点:社会互动、地区和共同约束。[1]
“社区音乐”的概念则更强调社区的地理特性。社区音乐是以社区为背景的音乐活动,作为一个容纳性强、边界宽泛的开放概念,目前,定义“社区音乐”的最好办法依然是举例描述。海根斯列举了社区音乐的专门项目,包括:
1.由各国政府机构、世界组织,甚至个人基金出资的音乐项目,项目组织者提供社区音乐活动,供不同年龄、不同需求人群参与音乐活动;
2.各级各类的校外音乐学校;
3.由教堂、民间协会、家庭等组成的小型音乐组织;
4.商业性的社区交响乐团、大型合唱团;
5.各种节假日、社区商业贸易庆典活动中的文艺活动;
6.社区内各种服务场所提供的各种音乐活动。[2]
在上述语境下,社区音乐教育可以界定为在一定区域内(社区)进行的、以区域文化为基础的,旨在提高广大社区成员音乐素质,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大众化、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异同并存。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具备音乐教育的绝大部分艺术教育特征,包括艺术技巧的培训和艺术知识的培训,旨在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水准。同时,社区音乐教育也相应承担着美学教育的功能,使受教育者在更高的层面上加强对人生、生命、文化、存在的理论思考。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参加社区音乐学习的学生往往不受职责的约束,他们自己学习,自我发展,因此,社区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灵活的、开放的、互动的形式。[3]
社区音乐教育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其目标是让每一个人——不论其年龄、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都具有享受社区背景下的音乐活动的权利,进而推动全社会达至更民主、平等、和谐的状态。因此,社区音乐教育对社区发展,进而对社会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社区音乐教育在培养大众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健康娱乐并最终促进大众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作为社会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社区音乐教育对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程度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社区音乐教育在延袭与继承本土文化、区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本土艺术本身就是以社区艺术为基础的。[4]
二、社区音乐教育在浙江的实践与缺失
浙江社区教育始终得到了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和推动。而作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的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高需求,也使浙江省社区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5月,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有46个成立了社区学院。其中,杭州市2007年有社区大学1所,社区学院11所,市民学校558所,各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5个。[5]另据统计,截至2010年,浙江省共建立了艺术表演团体72个,群艺(文化)馆、文化站1611座。[5]这为浙江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不过,从整体上看,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社区涵盖了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混合社区三种类型,社区音乐教育也相应包含了上述三类社区的音乐教育。不过,就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而言,农村社区尚未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音乐实践,而主要表现为各种仪式中的曲艺表演、典礼歌舞等形式,其文化意义远大于艺术意义。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使混合社区的存在时间较短,往往是由农村社区迅速过渡到城市社区。因此,本文将城市社区中的社区音乐教育实践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也是由浙江社区音乐教育建设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此项研究以杭州市城西社区为研究案例,就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该区总面积9.2km2,内有25个社区,约90个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居民25万人。①此为2004年数据,尚未有更新的统计数据。转引自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1期,第17页。
2010年4—5月,以居民参与音乐活动与利用社区音乐教育情况为主题,以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向该居住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4份,其中有效问卷368份,有效率92%。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做到完全随机抽样调查,不过据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受调查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基本反映了该居住区的格局。
从形式上看,该区域的社区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唱歌、跳舞和两者综合三种形式,它们分别占29%、33%和32%。
从内容上看,社区音乐活动的内容主要以传统音乐为主(42%),现代音乐为辅(24%)。这或许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中老年居民有关。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有较显著的差异,25.5%的40岁以上的中老年居民经常参与社区音乐活动,相比之下,40岁以下居民比例仅占16%。
此外,调查还显示,在该区域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中,包括多媒体在内的现代技术手段使用较少。经常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仅15%,而从不用现代技术的高达58%。
调查发现,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56%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社区音乐活动从未有组织,偶尔有组织的比例为25%,而一直有组织的比例仅为10%。
上述调查显示,在杭州城西社区内,社区音乐教育整体上仍然呈现原生态的特征。
1.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呈现原生态特征。一方面,参与者以离退休人员和家庭主妇等为主;另一方面,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社区健身休闲舞蹈、民族民乐、民歌等。
2.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呈现原生态局面。这主要表现在组织的松散性和自发性上。绝大多数的社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是自发加入的,罕有明确的社区音乐活动组织者。
3.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需求呈现原生态特质。在上述社区,目前居民参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健康动力、心理需求和组织动力,与音乐教育本身的目标略有差别。
与这些原生态特质对应的是,上述社区居民对专业的社区音乐教育的需求,仍然没能得到充分地满足。受调查者认为其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尚需加强的主要方面分别为:理论依据(91%)、人才支撑(84%)、专业活动经验(81%)、政策扶持(78%)、配套设施建设(70%)等。
三、浙江社区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我国社区教育已经探索出多种富有价值的模式[6],不过,具体到社区音乐教育模式,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相比之下,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已经创建了较成熟的社区音乐教育模式。
全球的实践为浙江发展社区音乐教育提供了多样的范本和扎实的经验,而众多经验汇聚成一条,即要因地制宜,将普遍的经验与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包括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基础、需求和本土文化内核。因此,笔者认为,构建浙江社区音乐教育新模式,应包括下列要素: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应是浙江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全球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是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这种支持包括政策的扶持、资金的保障以及对具体音乐教育内容的较少干预。
而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下,包括社区音乐教育在内的整体社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仅仅依靠社会力量推动社区建设仍力有不逮。对杭州城西社区的调查显示,政策和资金仍然是该区域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欠缺之一。因此,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夯实社区音乐教育的人才、设施和政策法规基础,是浙江构建社区音乐教育新模式的必由之路。
第二,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应是推动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驱动。
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的各级学校和社会办学力量两部分。全球的实践经验显示,通过社区内学校对既有教育资源的重组改造,社区教育可实现低成本发展。同时,社会办学力量也可以通过对社区教育的投资,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创建社区教育发展基金,积极投身社区音乐教育活动。
就全国范围而言,浙江具有较先进的学校教育基础,浙江社会办学力量在全国也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客观上,在社区音乐教育环节,其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如上述调查所示,社区音乐活动缺乏有效组织和基础设施,究其原因,社区教育资源的主动介入较少,而使社区音乐活动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
需要指出,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构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机制。发展浙江社区音乐教育,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社会的公益投入是不够的。当社区教育资源提供音乐教育时,给予其适当的经济回报,或能更好地激发其办学热情,从而给社区居民提供真正专业的服务,这或是更良性的浙江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模式。
第三,社区的全面发展,应是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落脚点。
全球社区音乐教育的成功范式,无不以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对象、内容都体现了社区特色。同样的,在构建浙江社区音乐教育模式时,也应充分反映社区居民需求,以社区发展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实现社区教育成本的最小化。上述调查显示,对于社区音乐活动的发展,社区居民有强烈的需求,并视其为社区发展的重要指标。
第四,现代化应是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目前浙江社区音乐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比较传统的样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更多社区居民群体参与社区音乐活动的热情。全球经验显示,成功的社区音乐教育模式,必然是紧跟甚至是引领时代水准的。具体而言,所谓现代化应表现在更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更数字化的音乐教育形式上,包括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的更多引入,社区乐队、合唱团、舞蹈团的建设等。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音乐教育模式也应是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杭州城西居住区的调查表明,在目前的社区音乐活动中,现代科技的使用比例偏低,中老年人在街区空地的集体健身舞和合唱是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显示浙江社区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1.
[2]王秀萍.作为音乐学院一门课程的“社区音乐”——以布兰顿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社区音乐”课程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3):167.
[3]K.K.Veblen.The Many Ways of Community Musi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Music,2004,1(1):52.
[4]宋艳玲,马达.社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艺术研究,2008(3):13.
[5]刘尧.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背景、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7(4):73.
[6]陈伟光,蔡欲,史士本.社区教育的普遍特点和三种模式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