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博客与传播学
2012-01-28文丨詹思婧
文丨詹思婧
(南昌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1 微博的起源与界定
微博是继博客后的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平台,最早来自于美国的Twitter网站,它相对博客来说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因为一条微博只能容纳140个字。不过微博与手机短信等其它的传播媒介之间实现了互动,因而微博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加之它没有博客对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那么高,只要你有只言片语都能表达出来,对使用者的电脑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所以微博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是相当丰富的。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一样,微博是一个很随性的网络传播平台,自由,不受时间地点及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什么时候突然有了想法,看到了有趣的事儿,就可以迅速地将你的心情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得到博友的互动回复,也可以避免了回家上网发帖或者写博客需要克服的遗忘和懒惰,方便快捷。
微博不同于博客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背对脸”的交流方式。打个比方,平常我们关注某个人的博客,需要进入他的主页,才能查看他所更新的内容再回复评论,这样相当于你与你所关注的人在进行一种“面对面”的交流。而微博则像是你站在众多人的身后,可以看到他们在做什么,如同过客一般,不需要与他们直接交流,就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当然,如果你对某一个人特别感兴趣,就可以“关注”他,他在微博上的动态都会出现在你的“信息墙”上,这样就不会漏过关于他的点点滴滴。微博的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微博就像是一面墙,所有的用户都能在墙上面任意涂鸦,这些涂鸦是大家都能看见的。”平民化、简短易用、方便快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就是微博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不同之处。这让我不禁的想,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是否适用于微博呢? 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微博
2.1 微博也属于第四媒介
我们知道,作为第四媒介的因特网(Internet)因其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不受地理的限制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但也有它的弊端。就是网络上很多的虚假信息会对我们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微博亦是如此。正如前一阵,网上疯传这样的一条消息: 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事实上,金庸先生依然健在,而他莫名其妙的“被去世”的消息正是源自于新浪微博。此微博一发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被无数人转发,造成了金庸先生逝世的假象,使得众人为他伤心缅怀。由此可见,微博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作为娱乐消遣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再好不过,但还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2.2 多重的传播者身份
微博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这样我们每个人既是传播主体又是传播媒介,更是受众,这样多重的传播者身份,让我们乐在其中,充满着积极性。信息传播也更个性化了,而不再是传统媒介集中式的传播信息,以便自己筛选,选择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关注。
2.3 “沉默的螺旋”不再沉默
在传播学中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说的是人们在表明自己观点发表见解的时候,总是会先对周围的人的意见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多数人拥有的“优势”意见的时候,就会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就会服从周围环境的意见压力,选择“沉默”或者是附和。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优势”意见,“劣势”意见的支持者就越来越少。最终形成“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说明了个人意见的表达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心理过程,大众传播会通过制造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环境来影响舆论,人们会判断自己所处的社会群体的意见导向,或通过大众传播来判断周围的意见,再做出决定。
而微博是一个以“背对脸”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平台,其特有的多元化、匿名性的特点,就会缓解这种“沉默”。“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个体对社会群体的意见孤立产生恐惧,而在微薄的传播中,你可以知道多数人的意见导向,但在发表自己“劣势”意见的同时也不会收到舆论压力从而产生恐惧。在微博上,人们反复的转发着同一条信息,媒介范围的广泛、速度之快,都使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识产生极大的影响,即使是少数人支持的观点在微博上也可以独立鲜明地存在。所以微博是不是可以打破“沉默的螺旋”理论,让这个螺旋不再旋转。
2.4 微博的“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报道一些“大事”也同样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媒体反反复复对其强调越多,关注度越高,公众对该问题也就越重视。这就是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就像新浪微博中,姚晨的人气关注度一直处于第一位。其实不但是明星本人、还有新浪微博本身,都在对她的人气、关注度进行炒作,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自然也会跟着一起“炒”。越是在排行榜上高居不下,也就有越多的人在关注着她,这样,姚晨的关注度就会一直快速增长。当然,随着狂热粉丝的宣传与转发,名人微博的点击率一直都很高,而且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微博,微博的队伍还在不停的人壮大之中。
2.5 微博理论上能使受众获得应有的权利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受众拥有传播权、知晓权、和媒介接近权。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毕竟传播资源有限,受众几乎无法实现这些权利。例如知晓权,其实大众传媒媒介已经在努力将最最真实完整的报道传播给大众,但因常常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这样的知晓权就不可能完整的实现,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或部分实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迫于压力不让报道的新闻,这点已经不足为奇了。而微博作为一个匿名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情况。没有人限制你的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主体越来越平民化,而且在与日俱增。这就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集中地将较“权威”的信息传播给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中心,可以说“处处有中心,而又处处无中心”。就像在我的微博主页上,我就可以形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信息网,我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也可以转发我喜欢的信息,而人人都可以拥有一张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网,当信息网互相纵横交错时,就形成了一个多维的信息空间。理论上说,只要你是微博的用户,就可以利用微博这个“无障碍”平台来实现自己作为受众应该拥有的权利。
3 结语
微博以其便捷性、原创性和“背对脸”的匿名交流方式深得人们的喜爱。只言片语就能简单的满足你的表达需要,也更贴近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它有它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微博会受到大众青睐的原因所在。人们需要更好地运用微博这个传播渠道,才能把微博价值展现出来并造福全社会。而我们现在就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的成熟,微博将会对大众传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