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现新闻
——从眼皮底下抓新闻

2012-01-28文丨何海燕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烈士雷锋车队

文丨何海燕

(大连日报社,辽宁大连 116011)

常听一些新闻同行报怨:自己所分管的领域太窄,天地太小,可写的东西不多,这是认识上的肤浅与偏颇。一位新闻名家说:“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新闻发生;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新闻,没有没新闻的地方,只有不能发现新闻的人。”这话是至理名言。现实生活中,许多新闻就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只不过未被我们发现而让它溜掉了。因此,作为一名记者,不能仅仅拘泥于当好“战线记者”,而要当一个“全能记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把发生在眼皮底下的新闻抓住。

1 从蹊跷事情中发现新闻

一天笔者去晨练,见同一住宅小区的熟人于女士捧着花圈,神色匆匆出门。笔者礼貌性地打招呼,她说是去给爷爷迁坟。结识于女士20多年了,其爷爷早已不在了,迁什么坟呢?经询问得知其爷爷是一名抗日烈士,如今要把坟从黑龙江省迁回辽宁大连。笔者意识到这事不寻常,里面肯定有新闻。于是,直接随于女士到烈士公园,参加了由烈士遗属和民政部门共同举行的迁坟仪式,随后对烈士遗属和民政部门同志进行了详细采访。原来,其爷爷于时贵1931年就参加了中共黑龙江省饶河中心县委领导的反日总会,任小北河区反日分会会长。他以私塾小学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地下抗日活动。由于叛徒告密,于1936年5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受尽严刑拷打而宁死不屈,同年9月被日寇残暴杀害,头颅被挂在电线杆上示众,距今已66年。经过黑龙江和辽宁两省党组织和烈士遗属多年的艰难寻找、查证,终于找到了烈士牺牲时的确凿证人、材料。辽宁省人民政府批文,追认于时贵为革命烈士。大连市民政局决定把烈士的骨灰迁回大连,以告慰英魂,激励后人。这是一条多么好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新闻啊!于是,笔者以“党组织把牺牲66年的儿子找回家”为引题,以“抗日烈士于时贵骨灰迁居英雄公园”为主题写了消息,在《大连日报》一版倒头题位置发表,引起读者强烈凡响。

2 从反常现象中发现新闻

笔者一次到机场送客,不巧遇到大雾天气,许多国内、国际航班滞留在大连机场无法起飞,大批国内乘客在候机楼内等待,360名国际旅客夜宿大连。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候机楼内秩序混乱,乘客与服务人员之间免不了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可今天情况迥然不同:候机楼内秩序井然,乘客心情平和,耐心等待,服务人员忙前忙后,给乘客发放食物,递茶送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马上找到当班领导进行了采访。原来,机场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早已做好了妥善应对航班延误的预案,包括一线指挥、分片解释、食物保障、住宿安排、特情处置等一应俱全。比如,在特情处置方面,他们特意派一名哺乳期的女员工,为从吉林到日本“全托”的一婴儿喂乳……机场高标准的精细化服务,赢得了旅客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没有发生一起旅客“找事”的事。这不是很好应对航班延误的新闻吗?于是,在次日航班陆续起飞后,笔者以“雾浓情亦浓机场暖融融”为引题,以“600余名航班乘客满意离连”为主题在大连日报上发了消息,既消除了人们对航班延误的担忧,对付出巨大辛劳的机场工作人员,也是很好的安慰和激励。

3 从新奇感受中发现新闻

一天笔者出门打了一辆的士,发现该司机在车里放了一沓名片非让乘客拿,不拿不行。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天他拉了一家三口人,下车时,小两口只顾忙着搬卸物品,把熟睡的孩子忘在了车上。等他发现后几经寻找,把孩子送到家门口时,心急如焚的小两口已经在寒风中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对方再三致谢,但他却觉得内疚。他想:如果对方知道我的电话,我就不会这么久才把孩子送来。从此,他印制了自己的名片放在车上,除有姓名、车号和手机号码外,还写道:“有幸与您相识,您是我的‘上帝’,有事请您说话,真诚为您服务。”原来,笔者遇到的是大连市最佳出租车司机谭卫国,他所在的车队是名声在外的大连万达出租汽车公司“雷锋车队”。循着这个线索,笔者到“雷锋车队”进行了详细采访,写出了通讯《雷锋车队的故事》,把近20年来发生在万达出租汽车公司“雷锋车队”的难以计数的感人事,浓缩为“‘领头雁’的故事;名片、房子与鲜花的故事;拯救生命的故事”三个部分在大连日报发表,宣扬了“雷锋车队”司机们认认真真学雷锋,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

4 从惊诧疑惑中发现新闻

有一年的“五一”节,笔者与家人逛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遇到了一件让人惊诧的事:一群男子护着一位50多岁的盲人女士在公园游览,有的搀扶,有的递水,有的擦汗,有的讲解,有的牵手让其抚摸建筑物。盲人女士激动得时不时地擦眼泪……那样子就像众星捧月。是什么人享受如此礼遇?经详细询问得知:原来,盲人杨效平女士是河北秦皇岛人,几年前通过收听广播,同大连市众多的“爱心司机”和市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她把大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思念与日俱增,做梦都想来大连“听听亲切声音,摸摸喜人变化”。眼前的情景正是大连市众多的“爱心司机”,邀请杨效平女士来大连做客、圆梦的。逛公园、品海鲜、会朋友、做节目,杨效平女士在大连幸福地度过了节日。这种博大无私的人间真情,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大力倡导的吗?笔者当即发了“爱心司机”帮“盲人阿姨”圆梦(引题),秦皇岛杨女士畅游“第二故乡”(主题)的消息,为节日的大连日报增添了一抹亮点。

5 从非同寻常中发现新闻

一次,笔者去浴池洗浴后休息,隔窗发现浴池理发室内有一道“风景”:看上去已年过六旬但相貌英俊的一男理发师,理发动作是那么麻利:梳子飞舞“刷刷刷”,剪刀起落“喳喳喳”,推子纵横“嚓嚓嚓”,一支烟的功夫,一个造型完美的头就理好了。看他理发,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笔者上前一问,果然不同凡响:原来这是个当年已66岁、整整理了50年的发,而且是被外交部有关部门派往非洲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为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理发、曾为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外交部部长黄华理过发的理发师。这难道不是一个新闻人物吗?笔者对他进行了详细采访,以“走出国门的理发师”为题,对他忠于祖国、恪尽职守的事迹和精神进行了宣传,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好反响。

猜你喜欢

烈士雷锋车队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雷尼亚诺车队Legnano
TCR China R2:黄楚涵揽双冠 捷凯车队夺最佳车队奖
向烈士致敬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