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观点”版的特色分析

2012-01-28文丨陈杨猛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时事选题

文丨陈杨猛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评论的地位、功能和形式等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比如,在网络化社会,发端于报纸的新闻评论日益与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互联网由于其虚拟性、信息的海量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其新闻评论也对报纸的新闻评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必须在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参与竞争。随着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媒体之间的竞争重点已经从“卖新闻”转移到“卖观点”、从“独家新闻之争”逐渐演变为“独家言论之争”。“言论立台(报)”业已成为新闻媒体的共识,《人民日报》“观点”版正是在此背景下创办的。

1 《人民日报》“观点”版的整体特色分析

1.1 栏目设置多样,增强内容丰富性

栏目是“有若干具有共同性的稿件所组成的自成格局的版面”,[1]栏目设置多样意味着选题和内容的丰富,意味着评论主体的多元,也意味着读者有更多的选择性。改版后的“观点版”常设栏目有“本报评论部”、“时事观察”、“风凉画”、“议言广场”和“谈治论理”。每个栏目在选题和风格上都不尽相同。“本报评论部”和“时事观察”在选题上侧重于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在风格上,评论趋于严谨和理性。如2012年2月2日“时事观察”栏目上的文章《春运:31亿人次的时代洪流》就是对“春运”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谈治论理”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每期都会请官员来谈谈施政理念或对宏观政策的解读。如2012年4月5号的“谈治论理”栏目的标题是《“刚柔并济”“破解”“人才困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鹏新就如何引进人才,加速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风凉画”的选题主要是负面的社会事件,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和简短的文字加以讽刺,揭示出深刻的道理。如2012年4月5日“风凉画”栏目的《竭泽而“围”》就是对近年来由于滥捕滥捞导致洞庭湖渔业资源走向枯竭的做法的批评,并配以漫画更显生动和滑稽。“议言广场”主要刊登人民群众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给百姓以发声的渠道。从“观点”版栏目的设置可以看出,整个版面亦严肃亦诙谐,亦宏观亦微观,亦工作亦生活。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读者的选择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版面的可读性。

1.2 版面选题紧扣“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不仅是党中央对包括新闻宣传在内的整个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工作原则,而且也是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新闻评论的选题能不能紧扣“三贴近”原则,关系到新闻评论的成败。“在选题的实践中,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2]。”“观点”版自创立以来,就以“三贴近”原则作为选题的标准。“本报评论部”和“时事观察”的选题比较宏观,是关于国家发展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导向性。如2012年2月2日的“本报评论部”文章《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怎样加强文化建设作了阐述。“风凉画”的选题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得最紧密,它的选题要微观一些,是针对特定的事件性新闻发表的评论,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如2012年4月5日的“风凉画”的《竭泽而“围”》是对由于滥捕滥捞而导致洞庭湖渔业资源走向枯竭做法的担忧和批评。可见,尽管三个栏目在选题上有所差异,但都是与百姓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由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有些选题比较宏观,论述比较理论化,但也没有脱离热点。总之,“观点版”的选题没有脱离实际、生活和群众,体现了“三贴近”原则。

2 “观点”版各个栏目特色分析

2.1 “本报评论部”、“时事观察”、“谈治论理”:解读时事,为社会把脉

传播学先驱拉斯维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作用》中将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总结为社会协调功能、环境监测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就新闻评论而言,发挥“社会协调功能”和“环境监测功能”就是要对新进发生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解读,让人民群众对事件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就是要通过评论特定的新闻事件来引导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报评论部”和“时事观察”每期都会选取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话题,以专家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而使人民群众对这些热门话题有深刻的认识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如2012年2月23日“本报评论报”发表文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阐述了即使改革遇到再大的困难,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也要将改革坚持到底的观点。再如,2012年2月2日“时事观察”的文章《春运:31亿人次的时代洪流》对春运的过去、现状及未来作了深度思考。“谈治论理”的评论主体是官员,官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声音最权威,最具有实践意义。可见,这些栏目不仅紧扣国家重大时事,而且对时事有深刻的解读并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很好的发挥了环境监测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

2.2 “风凉画”:诙谐生动,以小见大

新闻评论就事论理,往往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所谓思想性,是指评论能够提供科学的观点、简介和有现实针对性的、逻辑严密的论证,科学、透彻、有创见是‘思想深度’的具体体现[3]”。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已没有闲暇和兴趣去阅读只有密密麻麻文字的文章。在“读图时代”图片和漫画因其直观性和生动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用它们来说明观点或阐述思想可以激起读者的兴趣,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新闻评论的实践中,恰当地使用幽默笔法,将有助于增强评论说理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尖锐性[4]。”“风凉画”每期都会选择一个新近发生的负面新闻事件,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和简洁的文字加以讽刺和批评。如2012年2月16日“风凉画”的《出租校园》对陕西渭南市高新区白杨办赵村的“逸夫小学”建成后长期出租导致学生在破旧瓦房上课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和讽刺。整个栏目很简短生动,但却表达出一个大而严肃的主题,这正是“风凉画”的最大特色。此外,“风凉画”是“风凉话”的谐音,不仅与栏目内容契合,而且也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好的栏目名称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有提示栏目内容、引导读者阅读、美化报纸版面和提升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5]。

2.3 “议言广场”:给普通百姓以发声的渠道

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6]。作为信息产业,媒体要生存就必须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就新闻评论而言,既要根据受众的需要来设置评论的选题,又要让受众参与到新闻评论中来。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报刊应设法表达一切重要的观点,而不仅表达出版者或从业人员所同意的观点[7]”。“议言广场”每期都会刊登几位读者的文章,给普通读者发表观点和意见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如2012年3月29日“议言广场”的标题是:“22岁教授”背后的喜和忧。栏目刊登了湖北读者赵晓曦的文章《破常格方能得大才》和北京读者历正的文章《破解“成长猜想”更费思量》。两位读者就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媒体成为公民讨论公共事务的平台,意义非凡。一方面,公民有了倾吐心声、表达意见的阵地,有话有处说,有不平有处鸣,使媒体成为社会危机的减压阀;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集团有了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渠道,会考虑问题更周全,更理性,更宽容,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和谐[8]。”

3 结语

《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亦是如此,“观点”版的特色正是这种创新的结果和体现。“观点”版的特色使它区别于其它任何形式的新闻评论,这是“观点”版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1] 杨琴. 名牌栏目:报纸取胜的法宝. 新闻记者,2001(3):34-35.

[2] 赵振宇. 现代新闻评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99-100.

[3] 李艳. 网络时评的现状及创新策略.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66-67.

[4] 李法宝. 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54-55.

[5] 冯东梅. 给报纸栏目取个好名. 新闻世界,2009(9):34.

[6]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1-92.

[7] 施拉姆. 报刊的四种理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4):78-79.

[8] 杨新敏. 当代新闻评论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87-88.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时事选题
时事半月谈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事政策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