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形势下报纸采访多元化转变

2012-01-28文丨王茹茹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报纸

文丨王茹茹

(河北交通宣传中心,石家庄 050051)

采访是新闻报道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新闻客观情况,报纸要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广泛的信息采集,迅速的信息筛选以及快速的新闻发稿,采访的质量影响到信息采集的效率,进而影响到最终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无论是何种媒体,都需要通过采访才能获得可观的事实真相,而不同的传播平台,记者的采访方式、采访技巧也有所差异。新媒体的到来让报纸的采访工作有了多元化的转变。

1 新闻来源渠道转变

在今天的报纸上,“网友微博求助”、“网友微博炫富”、“微博打拐”等字眼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近年来,很多重要的社会热点事件都源自于网络,如“小悦悦”事件、“钱云会”事件,都是最开始在网络中传播,然后广泛受到公众的观众,报纸才介入报道的。

新闻联播著名播音员罗京去世的新闻,最早发布的是新浪网,2009年6月5日,新浪网在8点42分发布新闻快讯。此时,北京各大报纸编辑部里一片平静,更不要说远在北京的其他报社媒体了。当编辑在网上监控到这条信息以后,才开始着手联系记者要求采访,而在报纸媒体手忙脚乱寻找罗京的住院地点以及相关情况时,新浪、搜狐已经通过短信向短信新闻定制用户发去了第一条新闻,不到一个小时,关于罗京逝世的新闻专题就上线,罗京的背景、音频、视频、生病过程中好友探望、图片、相关媒体人士的反应、网友纪念留言完整的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而报社记者还在前往采访的途中。部分记者从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开始采写新闻,细心的记者看到人民网登出的一篇人民网记者采访中国传媒一教授的稿件,其中教授提到,他正在赶往309医院的路上,记者这才朝医院出发。大部分报纸在当天都整版复制了网络新闻,完整的专题直到之后的一个星期才陆续刊发出来。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媒体时期,短信新闻平台、WAP新闻平台的信息发布高效率让新闻线索大部分源自网络。除了门户网站,还有论坛,典型的案例有“小月月事件”,微博也是报纸新闻来源之一,典型的案例是“微博打拐”、“方寒之争”,贴吧,如“69圣战”。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网络担任着报纸的先行者的角色,报纸一天才出版一次,而在报纸印刷的过程中,事件还在进行着,新媒体运用即时传播的优势,及时更新新闻动态,编辑在选稿和编辑新闻时,也会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报纸新闻编辑部已经有了一项新工作就是实时监控网络新闻的发布。针对不同的新闻性质,设定不同的监控窗口,如时政新闻,就要实时关注政府、官方的新闻网站,看看有没有重要会议的消息发布,娱乐新闻就紧抓娱乐网络板块,而民生新闻就时刻关注论坛以及微博。监控是否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时代,在宏观上影响着新闻渠道的转变多元化。

2 采访环境转变

新媒体的到来,让新闻现场这一概念变得模糊起来,新闻来源来自多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我们自然把新闻现场定义为事件的发生地。而对于网络事件引发的新闻,我们却很难定义,如果定义是网络平台,但是新闻发生是落地的,如果定义为事件发生地,但是媒体是通过网络才了解到新闻的,空间概念的模糊导致新闻采访的环境也相应地发生改变。

传统的采访方式,记者要奔赴新闻发生地,采访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两方面,采访的对象是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的见证者。而现在的采访环境则有不同,如果是网络采访,记者可能是在家、单位采访,即便有时在新闻现场,也会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例如报道政府政策时,记者不用再参加新闻发布会,只需要对着电脑不断刷新相关责任单位的网站,找到有关新闻稿件,再根据稿件确定采访对象,通过网络联系采访。他们面对环境就是电脑。视频采访时,记者面对的就是摄像机和录音笔,有的时候甚至要进录影棚,面对的环境就是灯光、录影设备等。

此外,从虚拟的新闻发展环境来看,采访的地域变得更加广泛,新闻自由也较之与以前宽松了不少。在央视大楼着火时,就是在火灾现场一个工作人员将现场情况通过WAP客户端向外界发布了出去,不到半小时,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就对消息进行了证实并公布,而央视此时还在试图封锁消息,第二天,国内的各大媒体头条就是央视大火的新闻,央视相关负责人不得不接受新闻采访。由此可见,新媒体让新闻采访环境变得相对更加自由。

3 采访方式转变

平面媒体多采用面对面的形式采访,偶尔运用电话、邮件、网络即时通讯软件采访,而新媒体的采访方式显得丰富了不少,既有视频采访、也有直播间的面对面访谈,还有基于微博应用的微访谈。这些访谈方式增强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性使得新闻的公信力和真实信大大增加。丰富的传播形态增强了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到来,让新闻报道的时间范围缩短,通过网络,最快半小时就能将新闻传遍全世界,而空间上,报纸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采访范围无限扩大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说,传统的报纸新闻采访规范已经不适用,报纸的新闻事实网络要重新编织。报纸的采访方式也应向多元化转变。《新京报》的新闻大多以及时、重要、深度为特点,以“负责报道一切”为办报口号,内容涵盖了时政、财经、文体、黄金、楼市、文化。受到了业界不少好评,《新京报》除了有大量优秀的记者人才之外,他们多元化的采访方式是能够采写出如此高数量新闻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博的诞生,让人际关系变得简单,以前找一个人的联系方式很难,但是现在,如果这个人开通了微博,根据特定的关键词,记者就可以找到这个人。《新京报》开通了新浪微博,在微博上,《新京报》会经常就时政要闻和读者沟通,然后选取有价值的评论进行新闻采写,在与读者沟通中,其实也是一种采访。通过留言、私信的方式与当事人取得联系,既可以通过私信、评论的方式进行采访,也可以约定其他的采访方式。

不仅如此,报纸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就是说,报纸不光有平面报道,也有网络报道,《京华时报》现在要求摄影记者在摆设图片的同时也要记录下视频流媒体,这些视频被用于发布在网络平台,当然发布方的署名自然是《京华时报》,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纸也都有自己的网站,除了平面新闻以外,也有大量的视频采访新闻素材。

4 总结

新闻采访的多元化让我们看到,报纸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下,分别从三方面开始努力:一是使用新技术新工具让采访更生动,路透社为旗下的每位记者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甚至细化到折叠刀口袋的三脚架;二是让采访对象的被动转变为主动,新闻的当事人由以前的被动接受报社的联系采访,现在可以主动直接通过网络联系到记者,或者将自己的事情曝光在网络上吸引记者的关注获得采访机会;三是将传统的新闻主义应用到个人媒介空间当中,推动公民记者时代的到来,就个人媒体而言,不是记者也可以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然后再发布相关的信息。当然,报纸有其特殊的传播优点,未来,报纸不能完全变成网络,而是依托网络,将报纸办的更好,因此传统的采访方式并不会取消,报纸的采访方式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王学锋. 今天的策划环境报纸新闻流程的“网络冲击波”——打破同志竞争扩大媒体影响力. 中国记者,2009(10):76-77.

[2] 曹飞. 3.G时代的新媒体传播. 现代视听,2008(1)

[3] 章虹. 快捷的采访方式——网络采访. 2008(1).

[4] 潘海松. 新闻摄影的线索获取与采访方式的运用. 2000(11).

猜你喜欢

报纸
我是如何“阅”与“读”英文报纸的?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旧报纸的新用途
卖报纸
报纸
确实不容易
迈向山巅——一张报纸与她所处的年代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