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分析
2012-01-28吕政
吕 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市 100836)
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供给的增长。从使用价值考察,是产品产量和服务的增长;从价值形态考察,是当年产出扣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价值之后形成的增加值的增长。经济增长既受供给条件的制约,也受需求条件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趋势,主观意志应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和协调发展。
一、对经济高速增长的简要回顾
从我国经济增长的进程考察,过去30年拉动我国工业增长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1980~1995年和1996年以后两个阶段。
1980~1995年为第一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满足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到1995年我国的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和耐用消费品市场消除了短缺,生产能力基本适应国内的消费需求,并开始出现生产相对过剩。
1996年后是第二阶段,是我国重化工业进入新一轮扩张和高速增长的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化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6%左右,比轻纺工业的增长率高出4个百分点,目前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已达70%。拉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动力,一是15年来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2001年到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加了1倍,相当于1949~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总和。新世纪以来的10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长超过7%。在城市急剧扩张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扩大了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三是2000年以后,城镇住宅分配体制的变化,促进了城镇商品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四是轿车进入家庭出现了井喷式的高速增长。这四大因素导致对重化工业产品的旺盛需求,推动了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善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和政策环境,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其中工业品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237.4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4960.69亿美元,增长了5.68倍。国际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必然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增长目标是7%左右,按2010年的价格计算,争取到2020年GDP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7.2%。但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订的“十二五”规划中,只有6个省市增长目标低于10%,25个省市高于10%,其中有9个省市提出“十二五”末经济总量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15%。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偏高。
2012年1~9月,我国GDP同比增长7.7%;第三季度经济增长7.4%,工业增加值增长10.0%,比过去10年平均增长速度回落7个百分点;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7%,增速回落19.3个百分点;1~9月税收增长8.6%,增速回落18.8个百分点;1~9月进出口贸易增长6.2%,出口增长7.4%,是14年来同期的最低值。
我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不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短期现象,而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的客观趋势,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都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能源、原材料、土地、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增加了制造业的物化劳动成本,制约了下游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第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国家农村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费用在不断上升。因此,企业继续维持过低工资水平将难以保证劳动力的供给。我国不可能长期依靠劳动力成本便宜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逐渐削弱。
第三,除了原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品开采行业以外,大多数工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传统产业扩大再生产的空间有限。
第四,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对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人均占有的工业产品数量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表明工业生产能力还有扩张空间,目前工业生产的过剩是相对过剩。但是收入差距扩大,出现了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的现象。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需求倾向递减,低收入群体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商品价值实现的困难。
第五,企业承担的强制性社会责任成本上升,市场准入的条件和规则更严格,即生产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防治,不得导致外部的不经济性。
第六,农民有效需求不足。2011年我国9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其中现金收入占50%,为3488.5元。即使9亿农民当年的现金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消费品,也只有31396亿元,仅相当于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万亿元的15%。
第七,世界性的科技革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发达国家缺乏以技术创新成果做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IT产业处于调整阶段,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还处于探索过程,生物工程的科技研发大多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转化商业化大生产尚需时日。
第八,由于美国大规模商业化开采页岩气,缓解了能源供给压力,从而使得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有可能放缓。
第九,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前景不确定,国际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已经放缓,一是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危机,国际资本流动放缓甚至回流;二是国际产业转移放缓,以防止国内产业空心化;三是由于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回落,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外出口增速回落不可避免。
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诸多变化,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增长速度从持续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是必然趋势,企业和政府必须提高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以后如何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
三、应对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措施
1.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长期以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已难以继续下去,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高强度的资源消耗转向资源节约利用,从依靠低工资转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提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从规模不经济、布局分散转向生产集中化和规模生产,从主要依靠购买技术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从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体系中以低端制造为主转向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从“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生产方式转向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
2.保持合理的积累率和投资规模。过去10年,我国的积累率平均在45%以上,有时甚至达到48%,确实偏高,现阶段把积累率调整到40%左右比较合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投资有机构成的提高,我国的投入产出系数平均为5,当积累率降到40%时,国民经济的理论增长率可达到8%。根据经验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为2.5:1比较合适;如果按不变价格计算,二者比例应保持在2:1的水平,即如果GDP的增长目标为8%,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应低于16%。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的配置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前期固定资产投入的结果,是过去劳动对现在劳动的支配。产业结构的作用是决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市场供给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决定进出口结构,决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是中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资本投资主体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试图通过短期投机赚取超额利润。现代电子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虚拟资本的巨额交易、划转和清算可以在瞬间完成,为虚拟资本的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实体经济微利和缺乏新的投资方向,剩余资本找不到出路,于是集聚到华尔街的资本市场进行投机并形成虚拟经济的泡沫。我国要实现从工业生产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
二是在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关系协调方面,调整的重点应由增量调整为主转向存量调整为主。存量调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三是产业结构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关系,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应力争在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高性能和智能化机械装备制造业、高速铁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制造、精密仪器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新药研发和生产、纺织服装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依靠产业升级改善国际贸易条件。
4.努力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在工业增长速度回落的情况下,要保证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和税收的增长,根本出路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只有26.5%,比发达国家平均低16个百分点。如果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就是1900亿的增加值。
企业和政府必须提高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以后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