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赡的史料发现与睿智的学术洞见——评刘涛《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

2012-01-28褚自刚

中国出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佚文臧克家年谱

文/褚自刚

刘涛的学术新著《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堪称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内一部厚重的“田野调查报告”。其丰赡的史料发现、睿智的学术洞见与补佚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探索,给该领域的研究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该书的首要特征是丰赡的史料发现。著者通过对《世界日报》《东南半月刊》《现代妇女》等60余种刊物的爬梳整理、校勘甄别,先后发掘整理出了冰心、周作人、老舍等10位现代作家佚文70余篇。其涉及作家范围之广,发掘佚文数量之巨,佚文种类之丰富,实属罕见。这些佚文中,有的因填补了作家某一时期没有作品的空缺而显得弥足珍贵(如:冰心1937年在巴黎的演讲《由出国到现在》);有的因展示了“诗人的另一面”而改变了我们对作家的传统认知(如:臧克家的佚诗:《死了的神秘》《鲜亮的影》《两个心》);还有些作家如胡风的佚文,由于数量多达20余篇,时间跨度10多年,文类涉及评论、诗歌、杂文等数种,成为胡风研究乃至现代文学史重修中不容忽视的巨大存在。

睿智的学术洞见是该书的第二个特征。这些洞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史实文献的订正与补缺。《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中的佚文,有一部分属于纪实性的消息、报道、启事、演讲等,这些佚文中包含大量史实性的细节表述。刘涛在揭载这些佚文的同时,敏锐地指出这些佚文在该作家研究,甚至在整个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进而对此前的史料空缺或史实讹误加以充实、订正。例如,在发掘出穆时英的佚文《别辞》之后,即根据作者在散文中对钱基博、吕思勉两位先生诙谐幽默的描述,并参照钱、吕二先生的年谱或编年事辑,令人信服地得出“穆时英在光华大学进的应该是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而非《年谱》所说的‘西洋文学系’” 的论断。第二,对作家心态的深入探察。在《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中,刘涛还对现代作家大量作品散佚的原因进行了历史还原式的探察。通过对臧克家三首诗歌散佚原因的深入辨析,揭示了诗人臧克家在时代潮流影响下对自我形象汰选与重塑的精神历程;通过对丁玲杂文《论瞿秋白》散佚原因的审慎考辨,披露了“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对作家的精神威压与心灵扭曲;通过对何其芳论文《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散佚原因的语境还原,呈示了在特定语境下部分作家对个性主义文艺观的阉割、遮蔽,等等。这些在历史皱褶中的探测、清理与发现,使我们对文学史传统的单线条认知得到极大的丰富,也使我们对部分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拥有了更为宏阔的视野。

刘涛在该书中还探索出了一套可资借鉴的补佚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可概述为:独辟蹊径,发现新材料;多方校勘,甄别佚文之佚;立体考证,鉴定佚文之真。所谓独辟蹊径,是指他有意把目光投向至今仍被遮蔽、被忽视的报刊中去耐心打捞,从而发现新材料;所谓多方校勘,是指他通过对相关作家各种文集、全集、传记、年谱、研究文章的“全息扫描”来确保发现文献为众所未见的佚文;所谓立体考证,是指他在鉴定佚文真伪时总是慎之又慎,常从署名与本名关系、作家本人与该刊物之关系、作品内容与作家实际生活之参照、作品遗失原因等方面进行多重考证,尽可能地将佚文与作家本人都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细心体察、周密论证。当然,与补佚研究的其他先行者不同,他所涉及的作家均为关注度极高的名家、大家,各方面研究已极为充分,他有意将洋洋洒洒、语惊四座的评价与阐释暂时悬置,而不惮在史料的发掘、校勘、甄别方面下“死”功夫,发掘出了大量的现代名家佚文,对推动相关作家研究的深入拓展,对重绘现代文学史地图,功莫大焉。

猜你喜欢

佚文臧克家年谱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默静在晚林中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2)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1)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老马
《韓詩》佚文校議十四則
焦竑集外佚文辑释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