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变革下的艺术网络化
2012-01-28严子期吴华清
文/严子期 吴华清
如同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谁也离不开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艺术领域的创新总是如影随形,科技与艺术的互动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当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着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促进了艺术信息的迁移、艺术手法的创新、艺术经验的积累,从而产生了网络艺术这一新型的艺术形态。[1]并且,“信息技术对艺术世界的影响甚至更具革命性”,哥伦比亚大学的乔纳森·克拉里声称,网络艺术“较之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画法中脱胎出来的中世纪画像,可能有着更为深刻的视觉本质的转变”。[2]
一、艺术媒介化视野下的网络艺术
网络是当代的,而艺术是传统的;网络是物质的,而艺术是精神的;网络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的融合所产生的网络艺术,使传统艺术得以延续、继承和发展,也使网络媒体逐渐脱离初期的技术暴力,走向成熟和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因特网光纤的延伸,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的兴起,使网络艺术发展得异彩纷呈,不少学者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波尔特(D·Bolter)在《书写空间》一书中将电脑网络理解为新型的“书写空间”之一,揭示了媒介与技术变迁对个体心灵、艺术范式与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并提出了交互式艺术行为中的“写读者”(Wreader)概念。兰道(G·P·Landow)则在《超文本:当代批评理论与技术的荟萃》一书中将网络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联系起来,从互文性、复调、去中心化等方面详细阐发了当代网络美学与克里斯蒂娃、巴赫金、德勒兹、德里达等思想家之间的理论联系。另外更有乔伊斯(M·Joyce)等后现代艺术理论家在积极进行电子文学实践,产生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网络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网络艺术的定义比较宽泛,大致涵盖了电子艺术(Cyber-art)、网络艺术(Netart)和互联网艺术(Web-art)三个层面,因此对其内涵的界定显得十分重要。黄鸣奋在《网络艺术学刍议》一文中提出网络艺术有广、狭二义。狭义网络艺术是指通过包交换在因特网上传播的数码艺术,相当于英语中的Net Art或Art Online,有时又特指因特网艺术(Internet Art)或万维网艺术(Web Art)。广义网络艺术还包括电信艺术、广播艺术、电视艺术等,因为它们通过电信网络、广播网络或电视网络进行传播。[3]我们在这里将延续黄鸣奋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并对狭义网络艺术做更进一步的阐释。
广义的网络艺术是指通过电信网络、广播网络或电视网络进行的艺术传播,即包括电信艺术、广播艺术和电视艺术等媒体艺术形态。狭义的网络艺术是指借助数字技术、播存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创作、存储、传播和再创作的艺术形态。数字技术指把内容以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创作、储存、复制和传输的方式。数字技术使得任何被压缩为数字形式的传媒内容很容易处理和重新包装,同时数字压缩技术可传输的服务和种类都比传统的模拟技术丰富得多。播存技术是指在用户端添加近端存储(storage)环节,让用户实现“按需服务”,通过广播+存储的“播存”模式,让用户自由选择身边的存储内容,实现大容量数据的本地低成本互动。播存技术适应了网络艺术对互联网高速传输的横向传播需求,也解决了网络艺术纵向传播需求。网络技术是指内容的传输形态和存在状态,也是网络艺术的核心技术支撑。网络技术的公开性为网络艺术的创作手段、创作方式和传输途径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
二、网络艺术的多元类型
网络艺术不仅仅是作品形态的网络化,而且是创作手段、创作方式和创作思维的网络化。根据艺术作品的符号特征和功能特性,可以把网络艺术分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戏曲、网络电影和网络游戏等艺术形态。根据艺术网络化的程度不同,可以把网络艺术分为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艺术作品的网络创作和发布、计算机艺术的网络化三种类型。
1.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这一类型指把已经存在的传统艺术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处理或以其他方式数字化后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严格地讲,这类作品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网络艺术,但是传统艺术的电子版构成了目前网络艺术的主体。如美国数字媒体艺术博物馆、德国数字艺术博物馆等网上世界各地各种虚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屋、画廊、展示会、音乐会,其他诸如网络小说、流行音乐、电子游戏、影视长廊、时尚服装、古玩字画等通俗、娱乐艺术站点构成了最为普遍的第一种样态。
2.艺术作品的网络创作和发布
这一类型指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包括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网络艺术刊物(电子报刊)上的作品,不经过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艺术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中的艺术作品。这类作品也只能称之为“准网络艺术”,因为这类作品创作思维和方式是传统艺术创作在网络上的延伸,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只具备网络艺术作品的雏形。
3.计算机艺术的网络化
这是指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并通过网络传播的艺术作品。通过一些特殊软件,电脑已经能够自动“创作”出一些艺术作品。如电脑小说《背叛》、电脑音乐作品《第42交响曲》、韩国设计师Kim Jac在2000年创作的Mashimaro(流氓兔)系列动画、网络闪客老蒋2000年2月制作的Flash 动画《强盗的天堂》、经人改编并借助互联网络传遍大江南北的Flash 动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这类作品已逐渐形成网络艺术作品所特有的风格和特质。
目前承载网络艺术作品的网站主要有三种,一种就是分类艺术网站,如专业的文学网站、音乐网站、美术网站等,原创文学网站国内比较著名的有起点中文、西祠胡同、红袖添香等;一种是综合性艺术网站,这类网站也很多,包括一些文学艺术团体主办的网站、艺术爱好者自设的网站和各类网络艺术刊物、市场沙龙等,如中国文娱网、新雨丝电子文库、《CG杂志》电子版网站、艺术市场(www.yssczz.com)等;另外,在一些其他的网站、站点中也收有不少艺术作品和信息,如国家政府部门网站、社会团体网站、教育机构网站等,以及国内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易、腾讯网的读书频道、娱乐频道。
三、网络艺术的复合特质
网络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个性化和综合化是网络艺术的经典特征,互动化是网络艺术的交互特质,虚拟性和短暂性是网络艺术的多元特征。
1.个性化和综合化是网络艺术的经典特征
今天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艺术家们”展示个性、张扬自我提供了舞台。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内容都是数字化的,人们很容易对其进行处理操作。闪客老蒋说:“互联网是一个设计师的天堂,而Flash为一切想象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互联网上富于独立性和原创性的作品随处可见,宁财神、安妮宝贝等网络写手的原创网络文学不仅在网上得到网民的追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卜桦的作品《猫》《仲夏夜之梦》等通过简洁流畅的镜头、独特的构图和恰当的色彩成功地传递着情绪的波动,情感真切细腻,充分体现了创作者个性化的表达。借助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技术,随时发表、展示个人作品的网络社区,随时记录下个人的生活日志的“博客”、“播客”等大大满足了人们“消愁解闷、拓展人际关系、确认自我”的心理。恶搞之父胡戈在回答记者创作动因时如是说,“当时就是想着好玩啊这事情,还能练一下视频剪辑技术”。没想到,这个“自娱自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短短的三天里使胡戈成了全国皆知的恶搞家。可以说,正是“恶搞”的个性造就了“草根红人”胡戈。
网络艺术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它对各种信息材料的综合运用上。有一种网络文学把文字与声音(音乐、音响、朗诵)、动画、摄影、摄像、影视剪辑等音频、视频结合起来,实现了多媒体、多门类的综合,这种作品如《菲常故事之不见不散》《火星之恋》等依靠媒体间性和艺术门类间性来传情达意,突破了传统单纯的书本文学的概念。[4]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看动画或真实而流动的画面,同时听人朗诵屏幕上显示的文字。1998年夏天,北京的炎黄艺术馆举办了一个“图像艺术展”,从平面效果看,这次展出的作品和传统的绘画作品没有很大的区别,然而这个艺术展中的每幅图像都是摄影、计算机绘图、喷涂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结合。网络艺术的代表Flash动画作品可以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身,既有文字、声音,又有画面,声音是跳跃的,画面是流动的,这种多媒体的动画作品带给人们感官的刺激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另外,承载网络艺术作品的网页和站点可以融汇诗歌、小说、散文、广告、广播、电视、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单一的艺术形式被多媒体替代。
2.互动化是网络艺术的交互特质
互联网络一个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互动性。据统计,新浪名人博客第一位的“老徐博客”普通一张帖子的回帖数在几十到几百不等,回帖率高达100%。2006年南京大学一名学生针对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社区天涯社区“天涯杂谈”讨论版做的统计表明,网络传播中互动的广度很大。
网络艺术交互的常见形式有: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交互,如欣赏者向创作者提出对特定作品的要求、及时评价作品的成败优劣,使创作者立即得到读者反馈;创作者之间的交互,如众多网络写手共同构思、创作接龙作品等;欣赏者之间的交互,如读者间彼此就某部作品交换意见、进行讨论等;创作者与网站之间的交互,如双方就著作权达成的某些约定和服务代理等。网络接龙小说即由众多网络写手就某一题目展开想象,共同续写一部作品,如接龙小说《网上跑过斑点狗》、BBS留言跟帖小说《风中玫瑰》等。
3.虚拟性和短暂性是网络艺术的多元特征
恒久的伟大艺术作品在动态的网络世界被颠覆、甚至被破坏,不得不引人深思,究其原因,网络艺术的虚拟特性是重要的一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技术文化时代。技术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我们对思想追求和人文关怀的感觉”。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虚拟现实”,虚拟的网名代替了真实的主体,“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这是网络定律”。[5]我国早期触网者、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老榕(王峻涛)如是说。不仅网络主客体是虚拟的,网络艺术作品本体一旦数字化后也是虚拟的,不可触摸的。在音乐演播大厅欣赏音乐与听电脑里的音乐是不同的,因为耳朵在音乐厅捕捉到了音乐的“质感”;“孩子们总是盯着发光的屏幕,屏幕上是绚烂的色彩,等他转过脸来看自然山水的时候,自然山水没有那么光,不够那么亮,秋天不够黄,冬天不够雪白,春天不够粉绿。他再去看中国老祖宗传统绘画的时候,永远进入不了《富春山居图》的意境”。虽然许江这段话并非特指网络屏幕,但却对网络绘画的虚拟特性有普遍的意义。网络艺术只存在虚拟的赛伯空间(Cyber Space)中,这种虚拟性使艺术品的现场感不复存在。
然而,网络艺术具有明显的短暂性,即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说,网络艺术的生命力不强。
传统艺术具有持久性,如雅克·德比奇等人著《西方艺术史》中所说: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6]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拉克罗瓦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这种持久性乃是艺术的一大标准,从中产生神秘感来。你会惊奇地断定希腊艺术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人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如同今日一样,令我们感受到艺术的诞生。
现代网络艺术是一种“即兴作品”,阿伦·卡普罗认为,即兴作品以展出一次最为理想,即兴作品就是美术的卫生纸。[7]网络艺术因网络的开放性而更加个性化,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斯塔福德说:“网络艺术作品表现雷同,我对此感到吃惊。”[8]
[1][4][6]吴华清,量迪.媒介技术变革下的艺术新形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08-27
[2]“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J].电子出版,1998,(5)
[3]黄鸣奋.网络艺术学刍议[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12)
[5]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5)
[7]赵正阳.浅谈网络艺术[J].美与时代,2004,(8)
[8]“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J].电子出版,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