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党保持纯洁性的历史经验
2012-01-28毛维军
□毛维军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湖南湘潭 411100)
抗日战争时期党保持纯洁性的历史经验
□毛维军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湖南湘潭 411100)
党的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先进性的可靠保证。重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保持党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构建廉洁政府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纯洁性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历史经验
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共同对敌、洗雪民族耻辱和重新崛起的历史转变时期。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建设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走出了狭窄的圈子,成为全国性的大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时期党保持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进行探究,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执政党建设,大有裨益。
一、“三措并举”,保持党的思想纯洁
思想是导向,是灵魂。保持党的纯洁性,首要的是思想上的纯洁。抗日战争期间,发展的党员主要来自于农村,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新党员不仅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不高,对党的性质认识也不是很清晰,对党的基本理论把握还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在党员队伍中还广泛地存在着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等错误的思想意识。因此,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理论武装。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他对过去党内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提出了批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为了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首先要抓好干部教育。党建立了抗大、党校、马列学校、女大、边区党校等,让一些领导干部集中一段时间到党校轮训。党校课程设置深入浅出、中西结合,既突出理论性,又易于被领导干部理解和掌握,如: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近代世界革命史、近代中国革命史、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对于在职干部,中共中央作出了“每日二小时学习制”;“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自动与强制并重,理论与实际一致”[1]P224等特别规定。
对于普通党员的理论学习,要求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纲领,由此增强党的意识,树立坚定的革命信仰,这主要通过支部进行。由于农村党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于经典著作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中央采取了灵活的教育方式,编写适合普通党员学习的小册子和综合性读本,保证普通党员在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掌握政治常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二)加强党性修养。通过党性修养和锻炼,铸就良好的思想素养,是我党保持思想纯洁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拥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但党的纯洁性要靠党员的纯洁性来体现。因此,抗战时期党保持思想纯洁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锻炼,着力提高党员政治品质,在抗日斗争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了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锻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云、张闻天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员对党要忠实》、《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等,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锻炼提供了理论指南。
党性修养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还有道德品质的修养、组织纪律的修养、工作作风的修养等等,这就要求广大党员树立党员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与责任意识。抗战开始后,党内出现了一些违反党性的不良倾向,中央政治局于1941年6月专门作出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领导干部进行深刻反思,号召全党眼睛向下、埋头苦干,摘除自满自足、自私自利的思想“毒草”,树立大公无私、忠实朴素的道德品质,形成实事求是、力戒肤浅的工作作风,以此坚定自己的阶级立场、党的立场与党性。
(三)开展延安整风。在充分酝酿和准备的基础上,延安整风于1942年正式拉开了帷幕。延安时期的全党整风运动按毛泽东的部署,大体可划分为思想动员、整顿三风和总结经验三个阶段。随着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召开,延安整风胜利结束。
延安整风使我们党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克服了党内长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延安整风,推动了毛泽东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在延安整风前,尽管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已经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但是由于党内教条主义的干扰,毛泽东思想还没有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正是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才在七大上得到正式确立。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延安整风,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思想政治觉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政治上的清醒、坚定与成熟。
二、“四位一体”,保持党的组织纯洁
抗日战争爆发前,党员人数大约是4万,这与当时严峻紧张的抗战形势是严重不符的。1938年3月,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党员在全国有了大数量的发展,到1940年,党员人数已达到八十万。历史已经证明,当时党大量发展党员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党员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保证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等问题也摆到了全党面前。
(一)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加强教育,提高队伍素质。首先,严把“入口”。鉴于土地革命时期“拉伕式”的发展党员的教训,党要求:新党员入党,必须经过支部一定党员的介绍与一定党部的审查。同时,党还着重提高新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要求对他们进行初步的马列主义与党的建设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共产主义与其他党派的理论思想的根本区别。
其次,畅通“出口”。抗日战争期间,我党虽然吸收了大量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的先进分子,但也有一些普通农民、普通的抗日分子由于把关不严而进入党内,更可怕的是一些阶级异己分子,甚至奸细乘机混入党内,对党的躯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央对此给予重视,要求党的组织发展做到五点:“精干;严密;消除破坏分子、保卫党;阶级教育、马列主义;严格执行秘密训令”。[1]P225-226
再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党的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关于党内教育的报告或演讲等,使党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共产党人的使命。如华北抗日根据地把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模范党支部的标准:不仅每个党员能看报,而且还要能讨论党报;党内文盲六个月内消除;半年内每个党员都能接受一个月的训练。
(二)选拔、使用、培养、管理好干部,夯实党员干部队伍。在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方面,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路线,“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五湖四海”全面团结干部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干部,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不轻易戴“机会主义”帽子,不轻易“开展斗争”,要照顾他们的困难。
陈云同志将毛泽东同志的干部路线和政策贯彻于干部工作的实践中,使之更加具体、更加完善。1938年9月陈云同志作了《论干部政策》的讲演,提出了自己的用人之道: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对毛泽东同志的干部政策作了全面的阐释和发挥。1940年陈云同志写了《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提纲,他认为:选拔干部的标准,政治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以政治为主;德才并重,以德为主。了解和审查干部,必须实事求是、客观、严格。坚持人、事两宜,用人得当,适得其所。陈云同志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他根据毛泽东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提出要把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一致起来。他说:“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2]P183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的干部政策的论述,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在实践中有力地保证了抗战时期党的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三)科学认识与理解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组织纪律。抗战伊始,毛泽东就指出:党内的民主是必要的。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要依靠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使大批干部得到锻炼,肃清党内宗派主义的残余,使全党如钢铁一样团结。
在《论党》一文中刘少奇专门论述了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对于什么是党内民主集中制,刘少奇指出:“是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即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即是反映党内的群众路线。”[3]P359对于如何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刘少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在实行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同时实行集中。要使高度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统一起来,不要使二者对立起来。”[3]P366
党的七大党章对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出了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向选举自己的党组织作定期的工作报告;党的个人服从所属的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分组织服从中央;严格地遵守党纪和无条件地执行决议。
(四)重视支部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党的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党的组织纯不纯,巩固不巩固,关键是看党的支部是否巩固。抗战时期,党的支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抗战时期支部建设的独特经验。
明确支部任务。在《党的支部》一文中,陈云对支部的组织、支部的基本任务、地方党委如何领导支部三个问题展开了论述,重点指出了支部的基本任务:党的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是征收党员的机关、是教育党员的学校,根据地内的党支部要领导党、政、军、民、学各项工作。“支部不但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核心的堡垒的姿式,而且要在实质上真正起核心的堡垒的作用。”[4]P147陈云的这些论述,对党的支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全支部机构。党的六大党章规定:“支部干事会,以党员人数多寡为标准,支部选举三人或五人组织干事会……支部干事会选举支部书记一人,执行党员大会或支部会议的决议,及上级党部的指示。”在抗战时期,支部机构设置突破了六大党章的人数规定:支部委员会(或干事会)人数的多少,按党员的数量和工作的范围、工作需要决定。[4]P146-147
完善支部生活。党的组织生活,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保持党员纯洁性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此,中共中央于1941年6月作出了原则要求:“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的组织生活。”[5]P147
根据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党组织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扬党内民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之间增进了解、互相学习、相互监督,巩固了党组织的团结和统一。
三、“破立结合”,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党的作风,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民族危难、国共摩擦不断升级的重要关头,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破”与“立”并举,创造性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成绩斐然。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分别撰写了《反对自由主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等重要文章,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尾巴主义、军阀主义等错误思想意识与不良作风进行了批判,并且倡导党的新的优良作风。
(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抗日战争爆发前,毛泽东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就有了萌芽和形成,在抗战期间成熟并发展。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讲话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还指出了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
(二)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解决作风问题的最根本的任务。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将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是党无坚不摧的力量之源。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人民群众比作“眼睛”,要求共产党员保卫人民,就如保卫自己的眼睛;比作“上帝”,我们要感动上帝;比作“土地”,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在中共党内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中共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刘少奇第一次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它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监督;自我批评是指政党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自我监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加强团结、保持肌体健康、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能力的有力武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方法”。[6]P1096
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的重要报告中毛泽东告诫全党:要经常地检讨工作,不要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他还从党的事业的高度要求全党丢掉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清洗自身的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使党保持清洁的面貌和健全的肌体。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作风,并正式写入七大党章,这标志着三大作风已被全党认同并接受,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在作风建设上的成熟风姿。这三大作风是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保持并发扬了以三大作风为内核的优良作风,保持了党的作风纯洁,提高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抗日史诗。
四、“律己正人”,保持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清正廉洁
“政者,正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情况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恪守为政底线,其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初具“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雏形,为我们当前反腐倡廉,保持党的纯洁性,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加强思想教育,以典型育廉。思想教育和典型宣传是我党开展廉政建设的一贯传统。典型是方向、是标杆,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力量和精神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抗战时期,中央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和张思德,让每个共产党员学有目标、赶有榜样,营造向典型学习的良好风尚。1939年12月,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6]P1004
(二)颁布施政纲领,以制度护廉。建立健全制度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1937年8月,在陕北的洛川会议上,中央要求全国上下实行十大救国纲领,提出要“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八条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1]P335在此期间,边区政府还建立了如审计、公产管理、税收、金库等一系列制度。这些施政纲领和制度法规的颁布,表明了党建设廉洁政府的鲜明态度与坚定立场;同时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从政要求,杜绝政府细胞组织的贪污腐败,从而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成为有别于国民党政府的“一个抗日的、给人民自由的、民主集中制与廉洁的政府”。[1]P221
(三)实行“三三制”,以监督促廉。民主监督是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不仅体现了党吐故纳新的大胸襟和兼收并蓄的大智慧,更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廉政建设筑起了一道坚实壁垒。随着“三三制”的普遍推行,各民主党派、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各阶层的人民都能参政议政、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为政府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廉洁从政等优良作风的保持和发扬提供了坚强保障。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三分之一,要掌握领导权,不是靠强制方法,而是博采众长、从善如流,靠共产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进一步提高。如此,“三三制”政权中的共产党员,无可非议地在民主政府的廉政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他们不仅能严格自律,还能影响“三三制”政权中其他的党外人士,共同抵制不良之风,弘扬正气,服务于民。
(四)开展“精兵简政”,以节约助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仅会增加群众负担,提高政府的行政成本,而且容易滋生腐败。1941年12月,中央采纳了李鼎铭等11人的提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全党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提高效能。在抗战的十大政策中,毛泽东强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必须严格地、彻底地、普遍地实行,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这五项目的”。[6]P895中央还把精兵简政与对敌斗争、三三制、整顿党风、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等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避免了滥用和浪费。精兵简政的成功开展,首次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是我党智慧的结晶,是党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挥群众创造力的伟大创举,书写了党在抗战时期一心为民、风清气正的华美篇章。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发展壮大、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保持党的纯洁性又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的接力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保持肌体纯洁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值得我们好好汲取和吸收。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陈云.陈云文选(1926 -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Party Keeping Its Pur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MAO Wei-jun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Marxism and Leninism,Party School of the CPC Xiangtan City Committee,Xiangtan,Hunan 411100,China)
The purity of the party is the precondition,foundation,and reliable guarantee of its progressiveness.To review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CPC in keeping the organic purity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especiall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party in ideology,work style,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clean government building,ha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keeping the party’s purity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nti-Japanese War;CPC;purity;historical experiences
D23
A
1674-0599(2012)06-0068-06
2012-07-10
毛维军(1979—),男,湖北荆州人,中共湘潭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403)《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赵红志)